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十八章 财有定数
作者:远征士兵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59

第四卷西川经略第十八章财有定数

“那么所要涉及的便多了。”徐格显然也知道我不可能选择适才所说的方法,点了点头回答道:“三省六部中的三省,皆是传承、审核与执行皇上旨意的部门,管理西川自是不用。但这六部却是大体不能少,能少的,只是由于其中某两部的事务相对于国家来说较少,而可将其合为一部而已。”

“哦,徐先生不妨将六部细说。”此时在我心里,对如何管理西川还是一点底都没有,但是若知道朝廷是如何管理国家的,我至少可以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吏部,是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嗯,我点了点头,这个一定要让可以信赖的人负责,否则有一天我便会突然发现,自己的部下都是别人的亲信了。

“户部是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

这就是财务大臣了,我皱了皱眉,这直接关系到百姓是否富裕,军队是否有钱、有粮打仗,也是最困难、冲突最多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部门的任何改革,必然都会牵涉到地主、商人的利益,如果处理得不好,这些地主、商人甚至还会利用他们手上的农民发起暴动。而且这些地主、商人免不了和各地方官甚至与京官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我要自立自然用不着怕他们,但现在我在西川立足未稳之时,还不是与他们公开斗争的时侯。

“礼部。是掌管典章法度、宫内红白事、祭祀学校、科举考试、接待外宾等事务。”

这个部门倒可以省下不少事,我眉头略展,典章法度暂时可以延用大宋律法,至于学校、科举,所授、所考地无非便是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对战争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那些书呆子想必也古板的很,想改革却是难上加难。倒不如听之任之吧。

“兵部,是掌管各地军队的培训。调动和管理。”

兵部?我轻轻一笑,很快就想到了未来的兵部尚书李庭芝。不过这里面却有很多东西有待改善,比如频繁换任而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传统是一定要改地。

“刑部,主管全国刑政,复审特大要案。”

最高人民法院,听到这里我很快就想到了这个词。这一个部门倒是可以与其它部门合并,毕竟在这战乱时期,每个案件都要审得一清二楚,那的确不是人力所能做到地。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尽力维持治安而已,判案就要丢给那些地方知县了。

“工部,主管城建大事,负责造兵器、钱币、玉器等。”

城建、兵器?这个倒是十分重要。我摸了摸鼻子。这是改革效果最显著的一个部门,他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和军士的伤亡率,这个部门我倒是可以在其中做很多事。

“有劳先生了。”待徐格说完,我心里对该如何入手西川的内政,已经有一个大慨的了解,于是我便点了点头对徐格说道:“待郑言唤来各位统领。还要劳烦先生再说上一遍。”

————————————

“置使大人是想让我等参与内政吧!”议事厅内,众将听完徐格所说六部地分工之后,都明白了我的意图。而张珏出身于官宦世家,对此事自然颇为敏感,所以他首先提出疑问道:“可是如今朝廷已封大人为西川制置使,那么想当然不过半月,朝廷便会派官员入川,到时我等……”

“这点无需张统领当心,郑言自会解决。”我呵呵一笑,心里早已打定了主意。这时侯是该让王夔客串一下他的老本行——山贼的时侯了。对付那些平时压榨百姓。战时望风而逃的贪官,想必王夔也是十分乐意这样做的。

“大人该不会按朝廷的六部来打理西川吧!”李庭芝说道。

“自然不。”我点头说道:“我等要管的是西川而不是一个国家。而且目前我们人手也不足,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郑言归纳了一下,以为当务之急便是治民、治军、城建兵器…。其余地可以暂缓,各位统领以为如何?”

“属下等自是无异议。”闻言众将互相对望了一眼,都知道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拖的。

王坚皱着眉头说道:“但是如何治民,如何治军,置使大人可否说得详细些?若还像宋廷一般治理,又何须我等动手?”

“自是与宋廷不同。”闻言我笑道:“治民方面,郑言以为应当改革税制,鼓励生产,增加西川的财政收入,如此民兵才不至于发不出军晌、军粮,否则日久必生变。”

“可是大人。”闻言张珏不解地说道:“所谓钱物只有一分,不在官就在民,如我等以术取财,在不归官即归民的原则之下,不是增加百姓的负担吗?”

“此话怎讲?”我听了半天也听不明白张珏在说什么,心中暗道这张珏果然不愧是一个出生于官宦世家的读书人,说地话都是这么深奥。

徐格在忙一旁解释道:“张统领所说的,实则是天禧年间,名相司马光的主张。司马丞相曾说过,‘财有定数’,国家富有,民间必穷。张统领所说的大致便是这个意思。”

啊!还有这么一回事,听到这里我总算明白了张珏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暗叫一声难怪了,难怪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但是财政的窘迫却至始至终一直伴随着它直到灭亡。我以前就在奇怪,为什么宋朝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无论百姓是富有还是穷困,朝廷都是一个穷光蛋,有时竟然穷得连郊祭的打赏都发不下去。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三冗的原因,但这与朝廷和读书人都相信司马光这种“财有定数,国家富有,民间必穷”的谬论却是脱不了干系。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