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五十七章 漏网之鱼
作者:远征士兵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88

第四卷西川经略第五十七章漏网之鱼

由于剑门关长期都有驻军,所以在剑门关旁的剑山上,早就高高低低地筑有数十栋供驻军落脚的阁楼。是以武卫军并没有费多少功夫和力气,便在剑门关上驻扎了下来。而其中一栋小而别致的阁楼,便是驻军将领的住所,它很自然地便成了我的落脚之处。

“汪世显此番有难了。”徐敏子举杯大笑。

阁楼中,我与王坚、徐敏子三人正以茶代酒,庆贺着汪世显部的溃散。这几日骑哨不断地从后方传来消息,在我利用俘虏将剑门关失守的消息传给汪世显后,汪世显部本来就磨擦不断的和里军与羌军,为了争夺有限的粮食而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这次冲突不但使其在一日之内便折损了近五千人,而且还在很大的程度上打击了汪世显部的士气。根据每天骑哨的回报的情况来看,此时的汪世显大军,已到了大树倒猢狲散的境地,每日都有不少的军士做了逃兵。

“大人以为汪世显会以何法逃生?”王坚笑着问道。

“若是郑言身处此等境地,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我举杯浅喝了一口热茶笑道:“不过一天没有擒着汪世显,或是没有看到他的尸身,我等都不能松泄。”

“此话虽是不错。”王坚呵呵一笑道:“只是大人也不知该如何化解此次之难,想必汪世显更是无法自解了。我看此次的汪世显已有若瓮中之鳖,便算其不死。也要叫他脱层皮。”

“确是如此。”徐敏子带着敬佩地眼神地看了我一眼,笑道:“汪世显此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在西川境内粮尽而亡。二是强攻剑门关作垂死挣扎。可是我等有一万人驻在此关,任他汪世显有三头六臂,也别想以他那毫无士气的三万余残兵攻破此关了。”

顿了顿,徐敏子接着又摇头叹服道:“属下不常服人,但是此次却不得不对大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只是因为大人在一个时辰之内便取下了剑门关。更因为大人只是释放了十余名俘虏,便让汪世显的四万大军不战而溃。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还有二十余匹好马!”王坚在一旁补充道,他身为骑军统领,心中总是放不下那二十余匹上好的蒙古马。

“惭愧。”闻言我不由苦笑道:“郑言可没有两位将军想得如此历害,当初郑言释放那十余名俘虏,只是想扰乱汪世显部的军心,让其无力进攻嘉定而已。会出现如今这种情况,实也是大出郑言之意料之外。”

“这便是天助大宋了”闻言徐敏子大笑道:“看来这是天要亡汪世显了。汪世显的气数尽矣,蒙古鞑子的气数尽矣!”

“属下参见置使大人。”正当众人欢笑之际,一位骑哨匆匆进房在我面前跪地。

“快讲。”王坚有些得意忘形地笑道:“想必又是汪世显地消息吧,这厮死了吗?或是要投降了?”

“不……不是,大人。”那位骑哨为难地说道:“大人,汪世显已连夜由长江逃入了宋境,嘉定李统领与宜宾王统领都不得不停止了追击。”

“什么?汪世显竟已逃入了宋境。”闻言我霍然起身,脸色大变道:“他竟然……竟然不往回逃。反而深入宋境!好你个汪世显,唯一的生路竟也被你找到了。”

“大人何出此言?”闻言王坚一时反应不过来,他疑惑地问道:“汪世显深入宋境岂不是自寻死路,何来生路之有?”

“王统领难道忘了,此时地蒙古和大宋还是同盟么?”徐敏子不由叹了一口气说道:“既是同盟,汪世显假道大宋回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宋廷不……不会放走汪世显吧!”王坚断断续续地说道。可当他说出口之时,却连他自己也知道这话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宋廷在那一帮满口仁义且从未上过战场的文人手中,无论什么事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与蒙古结盟进攻西川,还不是在自己以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发生了?

“大人。”当厅中正处于一片沮丧的气氛中之时,又有一位军士前来通报道:“门外正有两名文士,欲求见大人。”

“不见。”我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道:“到库房支上几两银子将其打发便了!”

“素闻郑言礼贤下士,今日一见,不想竟是如此礼贤下士,可叹呀。可叹!”

随着一阵掷地有声地话音。两位头戴圆翅高帽,身穿补丁青衫的中年文士自门外旁若无人地缓缓步入厅来。

“据说郑言还在成都设了‘招贤馆’。欲习三国诸葛之集思广益,起用地方贤达。”其中一位蓄着三羊须的文士,似笑非笑地望了我一眼,然后摇头不止地说道:“见日得见,不过如此而已,可悲呀,可悲!”

“你等却是何人?竟胆敢在此军事重地放肆!”王坚不由冷哼了一声,适才汪世显逃走之事已让他郁闷不已,此时见这两位文士如此无礼更是让他火上浇油。何况这两人不经通传便直奔帅府,将其当场格杀也不为过,是以右手已不自觉地放在了腰间的刀把之上。

“军事重地么?”两位文士对此只假作不见,另一位稍加年轻的文士轻笑一声说道:“军事重地当是将军们商议大事之地,为何我兄弟二人见到的却是一群斗败的公鸡?”

“你……”闻言王坚立时瞪红了眼,拔刀便要向前。

“且慢。”见此我忙将王坚已拔出一半的刀按住,转身冷冷地对那两位文士说道:“两位到此面见郑言,究竟所欲何为?若二位此来只是对郑言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之类地,这便免了。因为郑言的脑子里想的,只有如何收复故土,如何将鞑子从大宋的土地上赶出去。”

闻言,那两位原本一直面不改色的文士也不由颇感惊愕。他们互相对望一眼,然后一同放声大笑道:“好,好,说得好,此次我兄弟二人算是找对人了。”

说着,那二人便拱手对我徐徐拜倒道:

“草民冉进(王旁)。”

“草民冉璞,参见置使大人。”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