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一个约定
作者:唐重      更新:2019-09-11 11:24      字数:3219

蔡邕将琴摆好在几案上,对大家一执礼道:“今天就由我和小女共和一曲《高山流水》,以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

然后就跪坐在竹席上,准备开始抚琴。小蔡琰就站在蔡邕几案旁边,拿着竹笛,做好了准备。

蔡邕所抚的是一把七弦琴。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又叫瑶琴、玉琴、七弦琴,相传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很是流行。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四尺,宽约七寸,厚约半寸。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标记音位。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蔡邕所用的是仲尼式造型的。

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在中国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二胡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让人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截了然。古琴是细腻含蓄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这样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而适合独奏。能与古琴相和的,惟有箫了,箫的幽怨迷离和琴的古雅通脱糅成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说起来这也正是古琴为传统文人们所偏好的原因。

而蔡琰所拿的笛,并不是后世所说的笛子,而是后世的箫。笛子是横吹,而箫是竖吹。只是在汉唐时代,笛子和箫都统称为笛。箫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在座的都坐直了身体,认认真真地准备欣赏起蔡邕和蔡琰的共和。

叮叮咚咚……

蔡邕和蔡琰的共和开始了。

大家的思绪也随着音乐声此起披伏,融融中无限快乐。

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好一首《高山流水》,琴声和箫音共和,实在是美不胜收啊!”胡广等音乐一停,就赞美道。

“吾还是五年前听过伯喈抚琴,当时就感觉非常不错了,今天听到伯喈和琰丫头的共和,更是比之当年更胜一筹,真是让人如痴如醉啊。”淳于老爷子也摇头晃脑的赞美道。

“伯喈兄琴艺已经达到如此地步,绕梁三日啊,小琰儿小小年纪,其箫艺已可称大家了。”孔伷也赞美道。

蔡邕和蔡琰向大家一施礼,表示感谢。

蔡琰微笑着朝还沉积在音乐中的淳于琼,道:“琼哥哥听了我和爹爹的共和,觉得如何啊?”

淳于琼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

确实比起后世的那些情啊爱啊之类的靡靡之音,淳于琼今天听到的才感觉是音乐,听这种音乐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才子就是才子啊,这一个评价就是与众不同,诗文真是信手拈来。”胡广拍案道。“老夫之前还怀疑那些诗文是否是琼小子作的,但是,现在看来,绝对是琼小子做的,我不再有任何怀疑。”

“是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也算饱读诗书,但是这样的句子我闻所未闻。但是此句评价言简意赅,但是其评价之高,意味之浓烈,实在是不是其他言语能表白的。”蔡棱道。

“请问琼公子可否将此诗文补充完全啊?我感觉此诗文不完整啊。”孔伷问淳于琼道。

“这个啊,容我想想。”淳于琼一下子反应过来道。

整个大厅趋于平静了,大家都盯着淳于琼看,都是期待的眼神。

“己吾丝管日纷纷,

半入春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淳于琼在思考了片刻之后,慢慢地读出全诗。

“伯喈,你和琰丫头得感谢琼小子啊,此诗文一出,你们在音乐上的大名将会随着此诗闻名天下啊!”胡广听完全诗就对蔡邕道。

“恭喜伯喈兄啊!”孔伷对蔡邕恭喜道。

“琰儿,来,我们一起谢过琼公子吧。”蔡邕毕竟还是只有三十五六岁,名利之心还是有的。自己能名满天下,确实是很值得高兴地。

蔡邕牵着蔡琰走到淳于琼面前,深深一鞠躬,道:“多谢琼公子的诗文。”

淳于琼忙起身,道:“客气了,客气了,一首诗文,值不得。”

“值得的,伯喈能名扬天下,我这个做老师的也是脸上有光啊。哈哈哈……”胡广哈哈大笑地说道。这个时代的师生之情不比后世,天地君亲师,老师是排在父母后面的,一旦学生能名扬天下,作为老师也会感到无限荣光。

大厅里的都是自己人,想到蔡邕和蔡琰能够名扬天下,都高兴得哈哈大笑。

“琼哥哥诗文如此厉害,小妹有个请求,不知该不该对琼哥哥说?”蔡琰对淳于琼道。

淳于琼一愣,想了想,道:“琰妹请道来,只要我能做到的,无不答应。”

蔡琰看着淳于琼,道:“那我就不客气了啊。我想请琼哥哥能为我做赋一首,我到时候配上音律。不知可否?”

淳于琼看着一脸期盼地蔡琰,思考道:前世音乐很多,但是没有几首能够在这个时代配乐吟唱的。对了,有了,前世听过有人唱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此词不是现在这个年纪能做出来的,那我就如此这般吧。

淳于琼开口道:“琰妹这个要求我可以答应你,但是不能是现在,能否给我一些时间,我保证以后给你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不知兄长几年为期?”蔡琰连忙问道。

淳于琼想了想,道:“十年为期。”

蔡琰想了想,觉得有点时间太长,道:“琼哥哥,时间是否太长。”

淳于琼看着蔡琰有些不爽的样子,想到自己不到十八岁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太惊世骇俗了,只能道:“琰妹,一篇好的诗赋不是一时就能想出来的,这样吧,兄长也稍微懂一点乐理,我还在十年之内给你一首曲子,保证此首曲子和歌赋一样,都是一等一的佳作。”

淳于琼在前世读初高中的时候,参加过学校的乐队,管理乐队的老师最擅长的就是吹笛子、箫。所以,受这位老师的影响,淳于琼记住了很多名曲,其中印象深刻的有《二泉映月》、《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所以淳于琼想着以后挑出一两首给蔡文姬也不错啊。

“好,兄长说话算话啊!来,我们拍掌立约。”蔡邕听说还有一等一的曲子,也就同意了十年之约。说着伸出了自己的右手。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淳于琼也伸出手,拍在蔡琰的手上。

古代人不必现代,都将自己的名声看得很重,只要答应了的事情,基本上拼命也会去完成。所以淳于琼和蔡琰击掌立约后,蔡琰从不会怀疑淳于琼不会完成。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个约定也成为了淳于琼和蔡琰经常书信来往的一个纽带,将两人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最后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