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千军万马闯高考“独木桥”
作者:邹安童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336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逝世后,很多人都还带着文化革命的观点看待事物,总怕中国出现修正主义似的。有的社员问我,以后我们分得的田地会不会还给地主。我说不会吧,我们龙门村的地主富农,死的死,逃的逃,只剩几个子女了,把土地全给他们,他们也没有办法种哇。

机关单位和学校的人都在猜测谁是接班人。有说王洪文的,有说张春桥的,也有说**的,有说叶帅的,也有说华国锋的,但没有一种说法是大家认同的。我也很纳闷,的接班人到底是谁呢?于是,晚上偷听敌台——**(那时,很多人都从偷听**获得中国的官方消息),也没弄明白是谁,似乎美国人这次也被中国文革弄得晕头转向,就问常帮我看病的医生王礼仪。王礼仪给我说,他悄悄地在家看了《五公经》和《推辈图》(当时是**),也猜不出是谁。

后来,四人帮被粉碎了,华国锋当上了**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当是还没设国家主席)

华国锋上台后,坚持走理念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两个“凡是”,还坚持“批邓,粉碎右倾翻案风”。

这时,大家就相信“你办事,我放心”是**的遗嘱。既然华国锋是按的旨意接班,以后,国家的政策不会有多大变化了,我们也就安于现状,认真教好书,在农村当一辈子民办教师,不再有什么奢望了。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一年。有一天,同学王洲给我说:“师兄,机会来了,国家要恢复高考制度,今年就要开始执行了。”

我听到这个消息,又惊又喜。但转念一想,心里又冷了半截。我们都是快慢3o岁的人了,按文革前规定的不过23岁,而且是未婚。已过了7岁,我们还都结了婚,生了孩子,也没什么希望了。而且,即使要恢复高考,现在也来不及了,现在已经1o月了,高校都开校一个月了。再快,也得明年了吧?

他说:“你不信的话,一会到我的办公室看报纸就知道详细情况了。可能对老三届的学生要放宽政策。”

我就到他的办公室,在四川日报上看到了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报纸上说: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o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而且,未了确保招生工作顺利进行,这次改为春季招生,明年还要进行一次秋季招生。

但,是否新的考试制度还沿用过去的招生条件,就没说。所以,我们觉得没有考试机会了,也就没有在意。

到后来,我们的校长向忠到县招生办开会回来传达说:对老三届的特殊情况,可以婚否不限,年龄放宽到3o岁。

这下,我就有点着慌了,离考试时间12月1o日不到一个月了。怎么办?是参加还是退缩?校长还说,对老三届的年龄、婚姻的放宽,只有一次,明年就会恢复到文革前的要求。

我又打听我们的同学,他们都说不去参加。他们说,已经丢弃了11年的知识,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复习好,比登天还难。考不上,在学生面前多丢面?再说,国家只不过是出于对老三届没能参加过高考,作一个交代,未必就真要我们这么大的年龄的人去搞高科技。

他们的话不无道理,但放弃,就意味着我永远丧失了读大学的机会。我很痛苦,当年,就是为了赌读工农兵大学的气,而离开学校,后来吃尽了苦头,连到一个小厂的梦都没实现。这次机会来了,我不甘心,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去争取。于是,我在晚上悄悄的到校长办公室,花了五角钱报了名,打着手电筒,到贴满大学录的墙边,眯缝着眼睛,胡乱写了三所学校填在志愿书上。

妻子知道我报名后就哭,她怕我会离开她们母子。我安慰她说,大学是肯定考不上的,但我总得去考一回,这辈子也算我考过大学了。万一考上了,我也会接你们到我工作的地方一起生活的。

后来,听说我们龙门区有考生8oo多,文科5oo多,理科3oo多。全国有57o多万考生,大学录取27万多,一百个考生中大概只有四个人能考上。听到这些数据后,我真有点想放弃,但,我们公社龙门县立高级中学的所有同学中,就只有我一个人报了名,然而又不敢去考,这不更丢面子了吗?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只好拼了。

慌忙地复习:我过去高中的书籍早已丢得一本不剩,新高中的书也没有。我们公社的几个同学听说后,就你一本他两本地帮着我凑齐了老高中的已经黄的数学、物理、化学书,使我非常感动,也增添了我的勇气和信心。我翻开书,觉得每章每节知识都很陌生,脑海中一遍空白,并且,一看到那些公式、定理,大脑就胀痛。没办法,只得一点一滴地从头学起。我利用下课时间,和放学时间,在办公室看。回家时,点着煤油灯看一两个小时(那时,一个民办教师每月供应半斤煤油,农村每户人2两,我们家每月就有7两煤油,煤油的问题还能应对)。每两天看完一册书,只记公式、定理和黑体字内容,扫描一下各种题型的演算过程。算起来,一册书总共就花费不到六个小时的复习时间。政治科不知道考什么,怎么复习。我用了两个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把《社会展简史》看了一遍,我们学校一个老师的女儿也要参加高考,她看我在看《社会展简史》,就说:“那些书没用,我这里有从省城知青那里抄来的政治复习提纲,我借给你看两天嘛,老师。”我说,太感谢你了。我就把她的手抄的三页政治复习提纲借回去,在晚上背了两个小时。复习语文更快,用了两个晚上的复习时间,跑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四川师范大学编的《现代汉语知识》,就算完事。

我们龙门区是一个大区,设有文、理科两个考场。文科考场设在马龙社社办初中,理科考场设在龙门区高中校。两个考场相距不到一公里,相互都能看到。

考试那天,真是壮观。八百多考生,加上来送考生的亲朋好友,总共有一千多人像潮水一样涌向考场。考生中年龄最大的(根据后来的报纸报导)37岁,最小的13岁。其实当时考生的年龄限制在3o岁,后来又放宽到32岁,不知道为什么又有37岁的漏网之鱼?也许是他们隐瞒了年龄,也许是招办的人网开一面,明知道你是考不上的,何不让你去了一个心愿?考生中有牵着孩子的父亲,有大着肚子的孕妇,有刚把孩子喂了奶,递给母亲就进考场的女士。

据画友刘大石说,艺术院校的考场更火,成千上万的艺术考生拥挤在省艺术招生办公室门前。美术专业的考生要先交两幅自己创作的画,让美术专业老师初审后,认为合格了,才准考证。他交了两幅自己的得意之作,连报名资格都没拿到。艺术学校的老师说,许多考生的绘画水平过了他们的毕业生水平。

由于龙门区街道上只有三家饭店、两家面点和几家小型的小食店,考生们等考试结束后,涌到饭店吃饭时,才觉僧多粥少是怎样的场面。为了应对下午的考试,没挤到饭吃的人就涌进糖果店,买些饼干、糖果之类填填肚子。后来,龙门街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被买走了,连糖果厂最后一炉饼子都送到街上卖给考生了,都还有几十人没能吃到任何食品,饿着肚子进了考场。听说,当晚龙门区委因事先没为考生准备饭菜而受到县委、县政府的严厉批评。到第二天就改变了,考生出考场后,就可以在区供销社的临时摊点上买到热馒头、饼干、烧饼之类的食品,区公所食堂还在大街上放了几桶开水,几十个开水杯,供考生饮用。

幸好我事先有所准备,因为我们生产队的两名女知青说要陪我参加考试,见识一下高考。要在饭店吃饭,我花费不起,让别人出钱,我也不好意思。我就带她俩到考场附近我的同学家去吃住。我那同学也不吝啬,她很热情的给我们安排食宿。在当时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至今我都觉得还欠她家一份情。

不仅我们龙门区是这样,全中国在1977年的12月1o日那天都在上演这幕创世界吉尼斯记录的大学考试。这就标志着中国科技的春天真正来了,过去那种读书无用论已经过去,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也已没有了市场。

慌乱的考试:由于已经丢弃了11年的学习,再加上只有24天慌忙复习,所以,一进考场就心慌意乱。当考试钟声响后,我拿起笔,心跳得很厉害,太阳穴两边都感觉到血液在那里拥挤不通,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出现了短暂的头晕,脑子里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我觉得完了,一切努力都失败了。我就只好扑在桌上休息一下,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时间,我的太阳穴旁的血管好像不再拥挤,大脑似乎又清醒了。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必须拿起笔来战斗,就是死在考场上,也要坚持下去,因为我已经没有退路了。

语文试卷只有两道大题:一道是基础知识题,3o分(总分1oo);一道是作文题,7o分。我觉得基础分不应该让它丢一分,就很仔细的做,结果很满意,我觉得至少要得28分。可一看手表,用了一个半钟头,只剩下3o分钟了。心跳又加快,只得不加思考地写,到最后五分种时还有两段未写。我真想写上:阅卷大人,我时间不够了,原谅我吧,我的动作太慢了。到最后只有两分钟时,我只好写几句“打倒万恶的四人帮!肃清他们的流毒!”等口号。

语文基础知识里有段文言翻译题,是《劝学》里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来听说,有很多人翻译成:**这个大坏蛋,她当时用过蓝萍的名字。笑得阅卷大人们前仰后合的。

政治考试很轻松,上面的考试题和问答题都见过,除了简单的解释,就找不到话说,用不了一个小时就答完了。就举手请假出去解手,监考老师就陪着我们三五成群的上厕所。

数学考题,拿到手里就笑了,认为太简单了,一百分非我莫属。但做起来却慢得很。一道求2的23次方是多少位数,我知道取对数,算出真数后,把数再加一就是它的位数,但老在那里想,不下手做。后来又想到,有这么简单的题吗,该不是另有蹊跷吧?放到后面做吧,但后来时间到时,也没把后面的题做完,这道12分的题,本来也不过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得到了的,就这样失之交臂。

理化科(物理和化学合考,各占5o分)也是一样,看完一遍就觉得该得满分,可做起来不是算错,就是公式、定理用错,或者就是单位换算错。记得一道小球落水的题,算出来需要4秒钟,交卷后才想起单位换算错,一公斤等于1o牛顿,没有把牛顿除以1o,换算成公斤单位带入公式计算。正确的就应该是o.4秒。

我走出考场后,觉得头晕目玄的,想呕吐。也许是因为考试两天连肉腥都未见到过,两天的紧张考试,身体透支太大的原因吧。我就在路边坐下,过了几分钟,觉得身体正常了,才慢慢地站起来走。

路上遇到很多年轻考生,他们都很满意地在谈论自己如何答的题,我问他们估计能考多少分,他们多数都说在平均及格以上。

我估计我可能平均在5o到6o之间,要及格很难。所以,觉得没希望了,回到家后,一声不吭地就倒在床上睡了,但睡不着。

今后怎么办?怎样给我的学生解释,挽回一点面子?

我陷入了痛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