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塔
作者:上古七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914

() ()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年,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

唐朝

三清山

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朝山香客络绎不绝。唐(周)圣元年(639)年,朝廷为了加强统治,割衢州须江之南乡、常山之西乡和饶州弋阳之东乡,设玉山县,遂将三清山划为玉山县所辖。其后,方士将化缘所得,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宋

宁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时,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方士们为了纪念葛洪开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同时建起的还有福庆观、灵济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们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干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元时

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此时三清观内出现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出家),他们专门从事道教活动,多时达几十个人;更多的方士则信奉正一派派(不出。家),他们受道教经典戒规约束,谙熟各种醮祷仪式,在民间从事道教活动:一为从事阴事,超度亡灵,如做功德、关殓等;一为从事阳事,如打醮等。据元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记》中说,此时三清山正在大动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近在咫尺,传教、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的,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兴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三清山

华”。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明代的宫宇建筑十分独特:前后两进,坐北朝南,以山上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墙,内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题刻45处。

三清可是等闲地,巨制随云入九天。险径逶迤接栈道,大峰壁立借雾翻。司春神女应有意,怪蟒出山待客还。遍地青松皆俯首,笑迎四海旅人间。

三清山山体南北长12.2公里,东西宽6.3公里,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处在造山运动频繁而剧烈的地带,因此三清山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山体不断抬升,又经长期风化侵蚀和重力的崩解作用,形成奇峰矗天,幽谷千刃的山岳绝景奇观。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美在古朴自然,奇在形神兼备,仙灵众相,维妙维三清山

肖,邀游于清虚之境,出没于云雾之中,古为道家福地洞天。山上奇峰怪石不可胜数,云雾宝光叹为观止,珍树仙葩世所罕见,灵泉飞瀑与丹井玉『液』媲美,幽谷溶洞为腾蛟起凤卧虎藏龙之所。历代宫观建筑与雄险奇秀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异彩纷呈,钟灵琉秀,故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之誉。三清山神奇壮丽的景观是与适宜的地质、气候分不开的,是地壳运动对地质作用长期变迁的产物。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曾有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理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此后地壳仍有升降,只是沉降速度和缓,范围广阔。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以上两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本部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构景的地质基础。在距今二三千万年前的年代里,相继发生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山岳大幅抬升,伴随水力侵蚀作用的强烈下切,使地势高低差悬殊。由于三清山的地质环境正处于造山运动既频繁又剧烈的地段,所以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尤其是垂向的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山体不断抬升,长期风化侵蚀,加上重力崩解作用,形成了峰『插』云天,谷陷深渊的奇特地貌。三清山风景区的形成,可说是天工造物,大自然的杰作。

主要景区

三清山十大景区:1、南清园景区;2、三清宫景区;3、玉京峰景区;4、西海岸景区;5、东海岸景区(阳光海岸景区);6、万寿园景区;7、玉零观景区;8、西华台景区;9、石鼓岭景区;10、三洞口景区。

重要诗词

蓬莱叠翠、万笏朝天;玉女开怀、仙翁现阳;老道拜月、葛洪擎丹;猴王献宝、神龙戏松;风雷晨曦、西海晚霞。三清山三大绝景:东方女神巨蟒出山观音赏曲

东方女神

位于南清园东北,金沙索道上站上方,为三清山标志『性』绝景。原名女神峰,又称司春女神,海拔1180余米,通高86米。整座石峰造型就像一位秀发披肩的端庄少女,天设地造,鬼斧神工,惟妙惟肖。亿万年来,女神端坐山巅,默然注视芸芸众生,神态祥和。世人认为她是东方圣神,春天的化身,因而称之为“东方女神”。东方女神与巨蟒出山左右相向岿然屹立,象征宇宙天地阴阳和谐,三清仙道天人合一,惊世绝配无与伦比。

巨蟒出山

位于金沙索道上站上方,南清园游步道东北关口处,三清山绝景之一。海拔1200余米,垂直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峰身上有数道横断裂痕,虽经亿万年风涛雨雪,凛然屹立不倒。顶部扁平,颈部稍细,峰腰最细处直径仅约7米,状极突兀,形似一条巨大蟒蛇,破山穿地昂然挺拔而出,直欲腾空冲天而去,故名。此景刚劲多姿,有移步换形之妙,在不同的方位变幻出不同的景像,呈现出“弯刀石”、“仙翁顶仙童”、“白娘子醉酒现原形”、“定海神针”等多种『逼』真的奇妙景观。

观音赏曲

位于梯云岭天门群峰之中,由两座象形石峰一前一后相叠组成。前为老道葛洪像,后为南海观音像。相传晋朝葛洪到三清山创道炼丹,感民间疾苦,坐弹琵琶对天倾诉。琴声感动天庭,观音顺音下凡,合十聆听赏曲,故留此法相于梯云岭中,让高山流水永奏天籁之音。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