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本书的缘由
作者:何客霞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23

《鬼神》所用四川方言查询表

四川话有大量异读(或称异化)现象,为了模拟真实语境,本书用了音近或形近的字。目的不过是使读者了解原滋原味的四川方言,而以往的小说在四川方言上的描写或仅是只言片语,或是语焉不详,语音语调上相差甚远,难以尽显方言的趣味性;作者难尽其实,读者也是一知半解,难以更深一步了解四川方言和四川的风土人情。

这种包容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其不利的一面在于当今由于影视广播等各种形式的传媒的发达,语言流通比以前更快捷方便和全面,四川话受此影响,遣词用句正在渐渐向普通话接近,以前的很多方言和土话正在渐渐消失,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

当然其他方言也有此现象,若能保留一些方言语法,应有积极意义。毕竟要研究古代的语言,大多数时候只能从方言入手,方言中保留了更多值得深入探究的东西,方言本身就是语言的宝库,可惜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比如四川方言中也有很多“成语”,实可以补普通话中成语之不足。而著录四川方言更也作者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作者自信写这样的小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尝试。谨以此书作引玉之砖。

本书第一卷方言比例较重;以后的篇幅这只作一种点缀,以免流于行文的生硬,使读者腻烦,毕竟这只是作者一意孤行的作法。

其实,四川话与普通话的区别除了土话难懂之外,其发声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正好比歌唱家们所说的“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的区别。

四川话是从嗓底里吼出来的,粗犷豪放;而普通话则好似从嗓尖上唱出来的,婉约清越;两者对应的声带发声部位不尽相同。

四川话与普通话相比,有很多异读现象,同样的字词可能语音语调都有很大不同;川话中无翘舌和不翘舌之分,一律为不翘舌发音(儿话音出外);其他特点还有n与l不分、u与ü不分;声母无翘舌不翘舌之分,如z/zh,c/ch,s/sh不分;韵母无前鼻后鼻之分,所以c与ch,z与zh没有区别;n与ng没有区别。凡e音大都读作o音,如he便读成ho;ei大都读作ui音,如lei读成lui等等。

此外四川方言有些音用音标不能准确的标注出来,只能取一个折中的音,如介于某音与某音之间。

若要完整的表现出来,除非另建一套语音音标系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西南三省语言相近,有时候只是个别词句有细微差别,一个词大致有相近的发音,但又有细微的差别,因此形成了各个地方的土话。

本书所采用的四川方言大体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作者力求文从字顺,从发音、字形、字意上追求准确,与普通话发音不一致的字词一律详细注明,未注明者与普通话一致,希望能给读者一个真实的语境。

饶是如此,由于四川各地土话本身的细微差别,本书也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有所失漏之处也就在所难免。读者读到书中方言不明白的时候,一定要查询此表。

另:四川话中有不少不雅之词,本书中有所涉及,但只取个别较能接受的词语,尽量少用不用。以免误导读者,有失风雅。

另外特别注明:成渝片方言形成于清朝,是一种年轻的语言,最原始的四川方言现今只在川南川西等少数几个县市存在。

如川南庐州地区的合江话更接近明朝以前的四川方言(已经有很多学者考证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著于明朝的四川方言志《蜀语》,其中收录的方言至今大多仍然在合江话中使用)。

为何合江等地的方言会与四川东、北部的成渝片和贵州省的遵义、贵阳都不相同而形成了一些方言岛呢?

原来,明末清初,四川连年发生战乱。张献忠攻入四川,建立“大西国”,“杀戮惨酷”,致使“横亘数十里无人烟”,此即“张献忠屠四川”。(张献忠屠四川是否真实尚有争议,可参考胡昭曦《张献忠屠四川考辩》。)

而其后清军为消灭义军也攻入四川烧杀抢掠,滥杀无辜。(有人曾记载但是川人十之二三是张献忠所杀,十之二三为满人所杀,还有十之二三为饿死,瘟疫,病死之类)长时间的兵火战乱致使四川人口锐减,尤其是成都平原更是白骨盈野,百里无人烟。

后来清廷在康熙十六年下诏实施移民政策,于是便有大量来自湖广(主要指江西、湖南、湖北,也包括贵州、云南等省)的百姓移居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江西等省又移民湖南湖北,所以又叫“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或“四方填湖广”,均指这一历史事件。)

移民们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方言。在与四川原子民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成渝话。至今湖南、湖北、贵州和云南等省的语言与四川方言都有相近之处。

而由于张献忠兵力未及合江等川南川西地区而使这些地方保留了老四川话的特点,即语言学家所称的“南方官话”。

所以合江等地的方言是一种不同于四川话(成渝片属于北方官话)的南方官话,是更老更纯净的四川方言,本书只针对成渝片方言,对此不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