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大麻子1
作者:何客霞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542

说起马大麻子这小子,方圆二十里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这两个原由。

说不上其貌不扬,只能说是奇丑无比。就凭这幅长相,当年他想去参加红军,楞给人家轰了出来,据说是怕影响队伍形象。

后来他又想加入大土匪陈德三的队伍,托人死皮赖脸的找上门去。陈德三瞪起一双牛眼瞄了瞄他,又从头到脚细细的打量了他一番,接着便“嘿嘿”的笑了起来,笑得马大麻子浑身躁热,心生不祥之感。

果然,陈德三笑完便满脸鄙夷的对他说:“你长成勒幅德性还想入伙嗦?给老子爬哦!爬不爬?不爬老子照倒脑壳逗是一枪,打死球你!”(“给老子爬”就是“给我滚”的意思,是四川市井无赖的骂人语。)

说罢从裤腰带上扯出一把乌光锃亮的勃壳枪,就向马大麻子脑门上伸了过来。土匪们常常把手枪上的准星都敲掉,枪口斜向上插在裤腰带上,这是为了开枪的时候更快,免得磕磕碰碰,土匪们叫做“倒牵牛”。

陈德三也不例外,勃壳枪的准星已经给这小子砸掉了,打磨得光光溜溜。

马大麻子给硬帮帮的手枪顶上脑门,登时呆若木鸡,面如土色,参加袍哥的勇气消失得无影无踪,嘴里结结巴巴的告饶:“袍……哥……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陈德三哈哈大笑,一脚把他踢出门去,算是饶了他一命。马大麻子屁滚尿流的逃了回去,从此以后不敢再在人前重提当袍哥这回事。

后来陈德三被驻防陕南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招安,受命驻防镇巴。王三春不服,纠集千余土匪将陈德三赶出了县城,王三春于是成了新的土皇帝,在镇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过了几天作威作福的好日子。他又艳羡起大土匪王三春的风流快活来,却再也不敢有加入其中的非份之想。

“给老子,老子上辈子肯定是作了孽,要不然勒辈子啷克连袍哥都当不成?”

马大麻子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他曾经把当袍哥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希望有一天也能理直气壮的说“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这小子虽然入袍哥无望,但心瘾难断,后来想了个折衷的办法,自己东拉西凑的偷学了一些袍哥的切口和暗语,私下里常常操练一番,也算是解了一回当袍哥的馋瘾儿。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谈“袍哥”。袍哥又名袍哥会或哥老会,源于四川,从四川流于贵州,以后又传播至湖南,以及东南各省,在陕西等地,以前也有哥老会。

但各地的名号不同,比如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称袍哥会所为“江湖”,云南四川贵州等则称“公口”,直隶热河东三省则称“混混”,江浙两省则称“洪帮”,广西广东则称“三点”,安徽江西则称“洪江”。

四川人对袍哥很有认同感,早年间有句老话:“袍哥人家,认黄认教,绝不拉稀摆带。”或说:“袍哥义字当头,绝不拉稀摆带。”就是相互支持、论交情讲义气的意思。

袍哥最初多从事抗清运动,故史上又称汉留、孝义会,袍哥作为开山立堂典范的《海底》是由洪门秘籍《海底》改编而来,其组织结构也与洪门相似,比如在组织也设有内八堂和外八堂。袍哥中人也自认系出洪门。

大多数学者认为哥老会是以乾隆初年的“啯噜”为胚胎,在嘉庆、道光年间融合了天地会白莲教的某些特点,逐渐演化而成。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这个名字来自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当年他与王船山等人秘密结社,意欲举义反清,便暗中联络志同道合的汉人搞了一个与洪门相似的民间秘密组织。

顾炎武是大学问家,他根据《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为自己的组织取名“袍哥”。

顾名思义,袍哥成员多喜穿长袍,强调兄弟间平等相待,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讲江湖义气。所以说顾炎武首先使用“袍哥”这个名字。但是袍哥却尊陈近南为始祖。

另有人则认为是源于纪念关羽。《三国演义》中描述:羽兵败下邳,迫降于曹操,曹操为示安抚,不仅好酒好肉相待,还送了他大堆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关羽均不为所动。曹操又送给关羽崭新的战袍一件,然而关云长不忘故主之恩,始终把刘备赠送的旧袍穿在外面,而后更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帐前。

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加封,直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代顺治皇帝加封,长达26字),成为万众景仰的大神。

关羽武艺高强又极有忠义,在民间更受追捧,成了中国旧时帮会组织所顶礼膜拜的神人,袍哥当然也不例外。

因为关羽的缘故,袍哥的“宝札”(袍哥凭证)上常有“汉留大义”之句,因此袍哥又称为“汉留”。“汉留”是什么?自然是汉代关羽留下来的忠义之气。

袍哥最初原本与土匪之流有很大区别,是川内的类似青帮的帮会组织,拜关公重义气,主要以各大水码头为据点,如当时成都、泸州、南充、重庆等地都有比较大的袍哥会。但组织形势比较松散,以各水码头自成一家。

比如泸州的袍哥到成都去了,就要拜见当地的袍哥大爷,叫做“拜码头”,拜过码头的外地袍哥,由当地袍哥负责食宿,离开时赠以路费。这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若是熟悉袍哥礼仪切口,甚至可以“千里不带柴和米,万里不带点灯油”,身无分文,可行五湖四海。

袍哥在清朝末年得到大发展,民国时期因为“反清”失去了意义,变得无事可做,失去了政治理想,组织也就变得松散,于是逐渐泛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于加入者也不再象以前那样严格,龙蛇混杂,因而渐渐变质,逐渐变成了与贪官污吏互相勾结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的封建道门组织。

土匪们也时常混迹于其中,或者公然打着“袍哥”的旗号行事,便又有“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之分。

“清水”袍哥是正宗的袍哥;浑水袍哥其实也就是川人常说的“棒老二”或“棒客”,就是拿着“棒棒”劫人钱财而组织性不强的土匪和强盗。

比如把马大麻子赶走的土匪陈德三便自称“袍哥”,不过是这“浑水”二字是要悄悄抹去的。最初的“棒老二”确实很多都拿着一根“棒棒”,这可不是重庆码头的“棒棒军”手中的“棒棒”,“棒老二”手中的家伙是要人命的。但随着枪械的流行,棒老二们后来也换上“汉阳造”“德国造”之类的新式武器,虽然不拿“棒棒”了,但大凡打家劫舍之徒,仍然被人们称为“棒老二”。

(注:浑水袍哥在不同地方有“棒客”、“刀客”、“啯匪”、“棒老二”、“大棒老二”等等诨名,以“棒客”和“棒老二”最为常见。本书一律以“棒老二”或“棒客”称之,读者请务须注意。)

袍哥在民国时期泛滥,到后期“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已经混淆不清,更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袍哥和军政商等各界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得以长盛不衰。

≥说在三四十年代,光在川军中就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参加过“袍哥”。个别队伍里更是清一色的袍哥,部队上下以“哥子”“老弟”相称,被人戏称为“袍哥军”。

↑阀内战时,袍哥也是其中的主要力量,“袍哥军”的战斗力普遍较强。袍哥势力的取向决定着各大军阀的成败。

这时的袍哥,与后来香港影片中常见的的“黑社会”组织如出一辙。不过对江湖上的一些礼节和道义,还是很看重的。

比如要入袍哥的条件,三教九流均可加入,但须“身家清、己事明”,其余则“不择巾巾片片”。其成员号称“上齐红顶子(有官职的人),下齐讨口子(要饭的叫花子)”。

但实际上由于袍哥宣扬“忠孝节义”、“五伦八德”,反对“奸盗邪淫”。因此,最初凡偷盗扒窃、衙役、娼妓、鸨母、吹鼓手、跟班、看门、烧水、烟、修脚、擦背、男旦、男妓、演宫娥、彩女、幺姑、妻子偷人、母亲再嫁等都被认为是下九流的下贱之人,不准参加:“要想加入不能够,除非二世把胎投”。后来由于袍哥泛滥,这些限制也就不那么严格了。

而剃头匠曾受清王朝指使强迫汉人剃发,裁缝曾为清政府强制给汉人缝制象征奴隶的马蹄袖衣服,更是受到歧视,也不能参加。

而抢人劫货的土匪、流氓之类反而欢迎入伙,并允许抢皇粮,劫富官和为富不仁者,大凡是被认为不忠不义之人,都是不能加入哥老会的。此外妇女一直到清末才被允许参加哥老会。

解放前重庆曾曾因放映一部电影,被认为电影里有侮辱理发业的内容,而引发小商贩们全体罢市,聚众捣毁影院、烧影片,逼使停映的事件。

理发匠们要求参加袍哥却不被袍哥公口允许,双方差点发生大械斗。后来袍哥方面的龙头大爷出面作出让步,允许从事理发业的人参加袍哥才算了事。

袍哥中有很多是大奸大恶之人,也有不少侠义之士。概因其宗旨本是“反清复明”,又提倡“仁义礼智信”,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因此虽然龙蛇混杂,泥沙俱下,但瑕不掩瑜,总有正气凛然的侠义之士。

袍哥在历史上对四川的诸多方面都有过重大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就与袍哥等帮会有直接关系,孙中山先生当年正是加入了洪门之后,才得以借助其力量实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目标。

袍哥因为产生于四川,因此也打上了鲜明的四川烙印,其行为方式与习俗与四川本地风俗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袍哥文化,其影响之广之深,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比如袍哥的某些切口至今还沿用在四川方言之中,如“搁平”(事情办好了,双方都满意)、“拉稀”(不敢承担责任)、“臊皮”(丢面子)、“天棒”(无法无天的人)、“落教”(按规矩办事)、“扎起”(大力支持维护)、“放黄”(不认帐)等等。

这自然是由于袍哥人数众多,影响很大,他们使用的不少“切口”便逐渐融入到方言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四川方言。

由于以上原因,现代史学家或语言学家要研究四川近代史,就一定要提及袍哥。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了解四川近代社会和历史的必修课。

话接前文,说到让马大麻子在本地出名的第二个原因,这就与他一生的运数有关了。

这小子是家中的独苗,长大之后父母双亡,无人管教,以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参加红军无缘,入伙袍哥没份,正可谓高不成,低不就。

这小子从此便自暴自弃,跑浑摊,打烂仗,不务正业,自甘堕落,头顶长疮,摇一摇,脚底都能流出坏水,算是坏透底了;更是常常跑到汉中等烟花繁华之地,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

这个败家子把祖上的家业败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无家可败时还未罢手,顺便欠了一屁股根本就不想还的糊涂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