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七章 粮草问题
作者:云昊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060

“不错,已经没钱了!”

“这不可能啊!离开长安前,我们一共有三百万贯啊!大唐的岁入也才六百万贯!更何况,这几个月难道就没有收入吗?”

翠桐翻着账本,温柔的笑道:“五郎,我们钱虽然多,可是花得也快啊!”

她指点着账本上的阿拉伯数字,一行行为李俨指出支出:

“五郎你看,这是你为新仙学研究院拨的款,一开始就拨给了五十万贯。没多久又加拨二十万贯。这就有七十万贯了……”

“这个……搞研究花钱当然快了。但是新仙学研究院关系到日后的大事,绝对不能在这个方面上吝啬。”

“这是军队武器盔甲的花费,明光甲造价为四贯,上好陌刀造价三贯,马矟造价三贯,其他武器、装备造价两贯。五郎要求每个士卒都配备这些,十五万大军,除去来凤翔前已经配备齐全的赤卫军三万人,这就有十二万人需要装备。平均每个士兵装备需要花钱十二贯。加起来就是一百四十四万贯!”

李俨瞪圆了眼睛:“这么多?”

“这还没算完。普通士兵每个月的军饷为一贯,还有军官的军饷更高,最高的三卫将军军饷是每月两百贯!但但是军饷,就需要支出五十万贯!”

没等李俨说什么,翠桐又道:“还有。打完仗下来,有些装备需要修理或者更换,这也花费不少吧。还有士兵们的伙食,完全是按照每日五十钱来计算地,十人五百钱,百人就是五贯,每天单单是伙食费就需要七千五百贯!几个月下来你算算有多少。五郎又要干别的。发展别的,要不是每个月三个连锁酒楼都有不小的进账。早就破产了。”

翠桐在理财方面颇有天赋,于是李俨将后世的复式记账法、现在已经传入阿拉伯两百年的阿拉伯数字(注: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七世纪传入阿拉伯,随后传入欧洲,引动欧洲数学大发展。十三、十四世纪才传入我国,却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清末才开始使用。)、笔算法、四则运算口诀、算盘等等传授给她。让她为自己管帐。

后来这些东西被作为术数的一部分传授给了钟离权等人,但是最先学到地还是翠桐。钟离权等人只是对其进行研究,属于基础数学研究,而翠桐的才是真正地运用。除了这个,李俨还将后世许多理财的观念也交给了翠桐。于是什么破产之类的概念也被翠桐接受了。这下就直接运用了出来。

李俨摇摇头,实在难以相信这么多的花费:“以前在长安的时候,平均每个士兵的花费没这么高啊!就连那些装备什么的,也都没那么贵啊……”

翠桐白了他一眼:“五郎啊五郎。妾身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好了!说你精明吧,你这些东西都不知道。说你不精明吧,那么多东西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出来地。妾身从小跟你在一起,可从来没见你找谁学过,难道真的是得自天授?”

别人好哄,枕边人难骗。李俨编造的那套鬼话哄谁都可以,唯独哄骗不了从小就跟在李俨身边伺候的翠桐。

不过翠桐眼下全副身心已经都交给了冒牌的李俨,那个正牌的孩童李俨也造就忘怀了。所以在很多问题上也不会深究。

何况她怎么会知道真有“借尸还魂”一事?李俨的解释虽然牵强,她却让自己相信了,即使平时偶尔有疑窦,也不会多想。

此时李俨也连忙转移话题,搂着翠桐的纤腰,一双大手已经滑入衣内,上下挑弄,弄得翠桐脸红耳热。娇喘吁吁地时候。这才将手停下,柔声问道:“翠桐姐。小弟什么地方不知道,你给小弟说说吧。”

姐弟之称,来自于李俨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此时李俨重新用这个称呼,翠桐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心中顿时柔情涌起,瘫软在这个自己深爱的男人身上,眼睛仿佛要滴出水来一般,咿唔做声,魂飞天外,哪里还记得李俨的问话。

李俨搂着翠桐,等了半天也没见翠桐的说话声,低头一看,顿时哑然失笑,一只手从翠桐衣内滑出,在翠桐脸上轻轻刮了一下,取笑道:“好姐姐,小弟等着你为小弟解答疑难呢!怎么不说话了?”

翠桐大羞,连颈项都红了,将头埋进李俨怀中,只恨不得和身扑入李俨体内,李俨的问话自然一句也没答了。

翠桐虽然已经**给李俨好几年,却仍然分外受不得挑逗,稍有窘态就羞不可抑。李俨犹喜她娇羞之态,屡屡挑逗,屡屡得逞。这一次自然也没有例外。

好半天,等翠桐娇羞稍去,她才娇媚无限地横了李俨一眼:“五郎啊!你光知道在长安的时候花费没这么高,可你想过没有,那是在长安。”

李俨不解道:“长安物价一向很高,在长安的花费应该比这里更高才是!”

翠桐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模样连连摇头:“五郎啊!你就没想到在长安的时候没有战乱,到了凤翔就有了战乱了吗?”

李俨挠挠头皮:“这跟战乱有什么关系?”

天哪!这个人没救了!

翠桐无语问天,半晌才没好气的说道:“战乱的时候物价飞涨,五郎大老爷不知道吗?”

原来是这样!自己竟然忘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了。

李俨恍然大悟,嘿嘿干笑了两声。在翠桐脸上吻了一把:“还是我的翠桐姐聪明……”抬起头来,又陷入了沉思。

通货膨胀啊……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后世地通货膨胀,往往是因为物资供应不足,造成有限地物资供应拥有远远大于自身原有价值地价格。

但现在却不一样。

现在的通货膨胀,当然也有物资供应地因素。但更主要的,只怕是因为战乱造成老百姓信心不足,所以对物资进行哄抢。从而抬高价格。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物资供应。还要给老百姓吃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对朝廷、对局势有信心才行。

而现在要做到这一点,最好地办法就是打败黄巢。

看来,进攻黄巢真的刻不容缓了。其他藩镇地军队也应该集中好了吧?自己的十五万人马,也是时候让他们展露爪牙了。

不过,解决缺钱、缺粮草的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万万拖延不得。

现在为大军制造军用物资的。使原本位于终南山,后来在黄巢入长安前就早先一步迁移到凤翔的“终南兵工厂”。

由于采用了大量根据李俨点拨、新仙学研究院研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比如流水线生产、比如脚踏式车床、比如高炉炼铁、比如炼焦等等,再结合现在还没有失传地许多生产技术,兵工厂的生产方法十分先进。

同时兵工厂的生产人员也很充足。

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事)、将作监(掌土木工程营造之事)、军器监(掌兵器甲弩制作)有许多匠户在长安的时候,就通过假死的方法加入终南兵工厂。这些人的经验可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十分宝贵。

本来匠户是世代相袭,不得作其他营生的。在诸监中地位又低,相当于奴隶一样,动辄得咎。很多匠户终生都没有离开其所在坊间半步,有同囚禁。

李俨为了他们心悦诚服地加入,于是答应他们去掉他们的匠籍,以雇佣的形式为李俨工作。不但有高额的薪俸。优厚的待遇。同时除了严令保密的东西,其他技术都可以到民间用来为其牟利。李俨知道,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科技进步,只有让整个民间地科技同样进步才行。这样做,也算得上是将科技流传到民间吧。当然,高杀伤性武器的制作还是不会流传出去的。

他以皇帝的身份作出这样的保证,同时将盖上了玉玺的契约交给他们。这些已经没有自由奢望,只希望能够生活得好一点、受虐待少一点的匠户,一个个欣喜若狂,死心塌地。工作起来效率极高。

此外还有大量李俨当年招募的孤儿作为学徒加入。这些人都是在选拔进赤卫军的时候因为身体条件不合格被刷下来的。但是他们都接受过基础地文化教育。接受力强,对李俨又十分忠心。很快就成为兵工厂中一支重要地力量。

有了这么多优良的条件,兵器制作应该成本很低才对。只是凤翔附近没有铁矿,兵器需要地铁需要从外地运入,现在又兵荒马乱的,这运输成本就高了。如果不是李俨根据后世的记忆,在凤翔找到了石灰石、煤、陶瓷粘土、石料等矿藏,成本只怕会更高。

先天条件限制,李俨有心降低成本,也只能徒呼奈何。毕竟有些方法现在的技术水平根本达不到。现在已经是极限了。

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

自己好歹也是皇帝,自己的军队,怎么能让自己一个人养着呢?还是让朝廷出点力气吧。

看来要去找郑畋了。他在凤翔已经有好几年,基本上属于地头蛇,再加上他又是宰相,让他想办法筹措点东西应该没问题吧?

自从郑畋在朝堂上保下王铎以来,李俨对他一直就有点疏远。现在想来,还是应该换换态度。毕竟现在的朝廷运转还需要他撑起来,少他不得。自己就算对他有所防范,也不应该明显的表示出来。

这个人,还是得用。日后也不应该坐视他成为自己改革的绊脚石啊。通过自己地潜移默化对其观念的影响,或许能赢得他的支持。寻找到一条可以更有效、阻碍更少、流血更少的改革之路来也说不定。

尽最大可能将人的利用价值利用上,而不是因为种种偏见而不去利用,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上位者的用人态度啊!

想到这里,李俨地思索又回到了“凤凰涅磐”计划上来。这个计划,才是自己真正改革的依靠。只是,这执行地人选究竟选谁呢?

李俨陷入了沉思中。

翠桐伏在李俨怀中,等了半天李俨也没有说话。抬起头来,就知道李俨正在思考着什么。她不敢打扰李俨的思考。只是静静地凝望着李俨思考时的样子,心中爱意无限,不由得痴了。

两人静静地搂在一起,场面温馨无比……

◎◎◎

次日早朝下来,李俨总算轻松了许多。

原因很简单,粮草的问题解决了。

西川节度使崔安潜在初步稳定西川之后,立刻派兵押运了大批粮草军械等物资前往行朝。

西川地处蜀中。物产丰富,成都平原肥沃富饶,向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至玄宗以来,历次长安失陷,皇帝都奔往西川,同时在西川的人力、物力支持下还都长安。可见大唐已经将蜀中作为大后方。

这一次李俨虽然没有奔往西川,那是因为他想身处战线前方,便于作战。不过。也正因为他人身处前方,事事都最先考虑前方,才没有想到后方。他到底阅历有限,还做不到巨细无遗。尤其是他一直以来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供养军队,就更没想到西川地物质了。

不过崔安潜到底是一个老将了,对这方面相当了解。皇帝没有来催物资。他却主动的将物资送往行朝。除了军用粮草之外,还有不少专供皇帝使用的奢侈品。这下子简陋德行工业总算有点皇宫模样了。

蜀中物产果然丰富,这一次崔安潜解来的物资,竟然可供二十万大军使用一年!即使以李俨那种奢侈的养兵方法,竟然也能够供他的十五万军队使用半年!

李俨的燃眉之急,顿时告解。

他大喜之下,下旨对崔安潜进行嘉奖。除了大大的夸奖了他一番“公忠体国”之外,也小小地申斥了一下他运来奢侈品的做法。说现在国当危难之际,一切用度,皆应从简。作为皇帝。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皇帝的享受,必须等到国泰民安的时候。现在就享受,那就是无道昏君。况且奢侈品从西川运过来,劳民伤财,又占了大量粮草物资的地方,实在得不偿失,下一次断然不可以这样做了。

这一番旨意传道西川后,只把这老将军高兴得含泪大笑,面朝凤翔的方向跪下,大呼“大唐中兴有望!”

此外,李俨在圣旨中剽窃地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广为流传,作为一代明君的警句。这也让李俨的威望大幅度上升,成了大唐百姓、士子以及那些有抱负的官员心中的希望所在,为他以后的行动添了不少方便,倒是李俨始料不及的。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粮草问题顺利解决,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十五万大军的生存问题,也不用担心在凤翔征集物质会引发的民间动荡,李俨心情大好,下朝后,就将郑畋召入行宫,令其陪自己一起在花园中散步。

郑畋这个时候已经头发花白,背上微驼了。而此前郑畋带兵迎驾的时候他还是满头乌发,腰背挺直。

此时,郑畋比起李俨疏远他之前,显得更加小心谨慎,礼节上更是做得唯恐不周到,几乎可以当作礼仪上地标准教科书了。

君臣之间,已经有了一道看不见地裂痕。

看到这一切,李俨心中暗暗叹息。

他想起行朝成立后,郑畋惮尽心力,兢兢业业,对自己更是忠心耿耿。仅仅因为双方的施政理念不同,就疏远成这样,李俨心中也实在不忍。

必须跟郑畋开陈布公地谈一次了。

李俨走到花园中中一张石椅上,坐了下来,指指旁边的石凳:“郑卿,坐下吧。”

郑畋恭恭敬敬的在一旁侍立,回道:“陛下,君臣有别,陛下面前没有老臣的座位,老臣还是站着吧。”

李俨摇摇头,叹息一声:“郑公,何必跟朕这么生分了?你乃是朕的股肱之臣,在朕面前都没有座位,哪还有谁有资格在朕面前有座位?行了,坐下吧!”

“老臣……”

“坐吧!难道朕的旨意你都不听了吗?”

郑畋于是拘谨的坐下,说是坐,几乎等于是蹲。他在石凳上仅仅只是让臀部稍微沾上了凳子。

李俨看在眼中,也知道不能强求,便只好任他去了。

“郑公,想起刚来凤翔的时候,你我君臣相得,气氛何等融洽,什么时候,你我君臣的关系走到了这一步呢?”

郑畋老老实实的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郑公啊!你是朕的宰相,怎么变得在朕面前不说话了?”

郑畋张张嘴,欲言又止,却终于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