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高丽和谈(上)
作者:帝秦王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787

10月4日至带方,海上整整28日。

10月8日至丸都城。

身处社会之中少不了交际,有交际便会有应酬,有应酬自然有饭局。

中国人喜欢“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有一种分法便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文人,一类武人。文人见面喜欢以文会友,武人见面喜欢以武会友,而无论文人武人在饭局之上,都是以酒会友!

酒,有人说是好东西,也有人说是坏东西,我不喜欢把东西分好坏,我只是觉得酒难喝。

国酒辛辣难咽,尤其所谓的好酒烈酒,入口和经过食道时,有一种莫名的烧灼感,有人喜欢这种刺激,有人则不喜欢,我属于后者。

时下很多中国人被定位为“抽大烟喝大酒”的,但对俄罗斯人定位却只有“喝大酒”的,没有“抽大烟”的,这很不公平!因为俄罗斯的“大酒”中和了“大酒”和“大烟”的精髓,俄罗斯的酒就像是工业酒精泡烟叶子酿造出来的一样,难喝到极致!

有人曾打趣的说过,第一世界的人喝葡萄酒,第二世界的人喝啤酒,第三世界的人喝白酒。美国应该算是第一世界了吧?但是美国的酒,就像把花生油豆油橄榄油兑上食用酒精,再注入尼加拉瓜大瀑布的水,而后让其自然挥发出来的一样。为此,每次喝美国酒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糟糕透顶”。因此,如果非要按所喝之酒的好坏,来品评排名国家发展先后顺序的话,美国得算第七世界的!

都说日本人喜欢《三国演义》,喜欢英雄,我看这一点不假。因为日本人深知“青梅煮酒”是给英雄喝的,所以为了都过过英雄的瘾,日本的酒都是用二锅头加水,再泡上烂桃烂梅子烂苹果做出来的!

相比之下,韩国的酒倒算独树一帜,你说它是酒吧,它喝起来怎么都不象酒。你说它不是酒吧,它还真能把人喝醉了。所以这事要怪就怪把酿酒工艺传入韩国的人,这人的酿酒技术绝对是“二把刀”,弄得人家韩国人的酒不伦不类的,过分!

不过整体说来,酒虽难喝,但还有那么多人去喝的缘故,也许正是因为它的难喝吧!哈哈!

海上漂流了快一个月,终于见到陆地的那一刹那,我差点打破能量体的禁锢,哭将出来。不过还是没有敌过高科技,我只是干嚎了两声,没能挤出眼泪来。都说大海是我们的“母亲”,但是和“母亲”呆的太久了,我发觉还是陆地让我感觉更亲切一些,不知道陆地他老人家是我的哪位长辈!

由于见到陆地过于激动,我忘了自己是怎么上岸的。此时的我正很享受的骑在马上,由带方港往丸都城赶路。尤其当我知道,再过几日就可到达此次出使的目的地高丽首都——丸都城时,我是更加的高兴起来。

既然如此高兴,外加已然到了人家高丽的地盘上,那我就来说说高丽人吧!

想和人打交道,尤其是要深交的话,那么你就要知道那人的喜好。在这点上,高丽人很好把握,因为他们是一个单民族——朝鲜族的国家,所以他们整个国家的国民,基本上都有三个“喜欢”和三个“不喜欢”。

三个“喜欢”分别是喝酒、吃辣、侃大山。养就这三个“喜欢”的原因和地理因素是分不开的。高丽在纬度上属于亚寒带,又因国内山地较多,且属于临海的半岛型国家,所以农闲时节非常寒冷,于是“猫冬”(名词解释,东北冬季时间较长,且天冷路滑,户外活动容易摔伤冻伤,为了降低受伤的几率,所以人们没事都在家里呆着,也可以说是“猫”着。“猫”在东北土话里的意思就是藏,和前一阵子的“躲猫猫”事件中的“猫”是一个意思。所以“猫冬”延伸出来的意思就是为了不受伤,就在家里藏着。)的时间较长,那要怎样熬过这漫长的冬季呢?靠发呆发过去肯定不是个好主意,于是大家就走家窜户的互相拜访。拜访时对着发呆也不是好办法,于是就聊天。聊着聊着,侃大山就变成了爱好!侃大山侃累了,或是到了吃饭的时间,热情的主人怎么也要留客人吃饭的,而待客之道是必然要有酒的。为此,一来二去,你来我往的,喝酒也变成了爱好,而且男女皆爱!吃辣则完全是为了却寒,不过高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吃辣,又最怕辣的国家了。高丽人不似湘人爱吃辣,吃的是那份辛;蜀人爱吃辣,吃的是那份麻。高丽人很单纯,只是为了吃辣而吃辣!

说完了三个喜欢,再说说高丽人的三个“不喜欢”。其实和很多中国人一样,高丽人一不喜欢卑弥忽人(日本人,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在海上为匪了,比之真刀真枪来抢来夺的鲜卑人,日本人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小偷小摸行为,更招老百姓的恨。当然,近代史上的日本人更招人恨!),二不喜欢不懂礼貌的(高丽人对于尊卑长幼的重视程度有点变态!),三是不喜欢下棋臭的(围棋作为中国的国棋,在现代却是韩国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与从三国时期,高丽就将围棋作为一种全国性质的娱乐活动,是分不开的!)。

其实,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骂我了,说我说的不对。按历史来说,此时的朝鲜不该叫高丽,应该叫高句丽。没错,此时的朝鲜确实应该叫高句丽。不过,我的故事每一章的题目都是四个字的,如果凭空出来一章五个字的“高句丽和谈”,让我觉得不太舒服,所以便省去了一个字。为此,我请求各位能够谅解,毕竟我不是历史学家,我写的也不是史书!

使节团到达丸都城地界的那天,高丽第十代国王“山上王”(历史真实人物,我写的很多人和事都是确实存在的,并不是胡编乱造,只是加有一些演绎而已。也可以托大点说,是“三分实七分虚”。)出丸都城九里迎接使节团。有些朋友可能会问,说一路上来都是十里相迎十里相送,为什么到了高丽就改成九里了?中国人讲礼,高丽人也讲礼,高丽国自古笃信中国的道教,以太极图为图腾。道教中以“九”为极,所以“九里相迎”在高丽来说,是极尊之礼,如果非让人家“九加一”里相迎,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呢?

同来迎接使节团的还有高丽的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不过明显感觉到高丽的“公务员”队伍严重缺编,因为人数还赶不上韩馥在邺城欢迎我们时,来的人多。当然,往好了想可能是高丽统治阶层体恤民情,缩编官员队伍;但是往不好了想,那就只能是因为高丽疲敝,养不起那么多吃干饭的闲人!

我记得谁说过一句类似于“在厨师中我写作最好,在作家中我做菜最好”的**型名言。待到丸都城,我终于也体会到这种感觉了。高丽人中会说中国话的人不少,但使节团中会说朝语的却只有我一个。为此,我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语言天赋,在欢迎仪式上协同朝鲜一方的翻译官(前者在卫尉府中蹇硕用来试我会否朝语的那个高丽人)将蹇硕和山上王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我先听山上王说话,而后翻译给蹇硕听,蹇硕再对山上王说话,而后由高丽翻译官翻译给山上王听。在我和高丽翻译官的撮合下,蹇硕和山上王有说有笑,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但就我感觉,蹇硕和山上王各自的心里肯定都在说“这孙子说的是什么,我怎么一句都听不懂!”。

身为和谈副使,也就是蹇硕的翻译官,我的任务其实很简单。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朝语翻译,则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因为要将相对简单的朝语(朝鲜人的语言比较简单,他们说话时主要靠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协同表达心意。)用中文修饰丰富后,再说给蹇硕听。毕竟中国人不太适应那些夸张的肢体语言。

山上王见汉朝派来了一个朝语比他说的还地道的和谈副使,心中不由感叹道“不愧是天朝大国,真是人才济济啊!”呵呵,山上玩不知道,我能把朝语说的这么好,完全要感谢现代的教育制度和中国教育界的治学严谨。不光朝语,所有的外语教育中,中国教育界都试图深入挖掘其他民族的“精髓”,将他们语言中的俗语、俚语、方言都统统的纳入教科书中。因此,你随便找一份任一一个外语语种的考级试卷,再找一个把那个语种作为母语的外国人来考,如果他能考及格,那就算中国教育的失败!

蹇硕见我一副“高丽通”的模样,外加这些天来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奕奕,比之平原时的莫名其妙,又变回了原来的那个王成。为此,蹇硕面露微笑,心中不由叹道“这个人真是上天派来助我的吗?!”

在两位和谈最高首脑看着我心中不住感叹的时候,我们已经到了丸都城的南大门。看到丸都城的城墙和大门,我很惊讶,因为用“脚后跟”想,都想不出来这会是一国都城的城墙和大门。城墙高不过十米,大门也就仅能容下两辆马车并行!

过了城门,沿并不宽大的主干道往皇宫走,一路上的建筑好歹还说的过去,都是考究的古风四角木石建筑,只是没有楼阁,都是平房。知道有贵宾来国,所以丸都城净了街,路上并无行人,也无店铺开放,家家门户紧闭。到达高丽皇宫,眼前的皇家建筑让我差点就握住山上王的手,激动的说:“您果然是国家领导人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人民公仆啊,太让我感动了!”高丽皇宫,没有紫禁城墙,没有亭台楼阁,比之南北宫(东汉皇宫,分南宫和北宫,分别位于洛阳城南北,中间距离约为七里,复道将两宫连接起来。南宫的正殿是德阳殿,殿高三丈,陛高一丈,殿中可容纳万人。殿周围有池水环绕,玉阶朱梁,坛亭皆用纹石筑成,墙壁饰以彩画,金柱镂以美女图形。我怎么知道的?大家忘了吗?我去过德阳殿受封和谈副使啊!)不说天上地下,就是和卫尉府比,也是捉襟见肘,顶多也就算个地主家的大院,还是个土财主家的!

有些朋友,尤其是哈韩的朋友,抑或朝鲜半岛的国际友人,肯定会说我又在胡说八道了。就算高丽国小,首都也不至于可怜到这种程度吧?呵呵,这其中是有来由的,当然肯定是有国家小这一原因,但是更主要的是因为战争。公元187年,高丽第九代国王与辽东公孙度打了一场大规模战争。高丽战败,原都城“国内城”被毁,第九代国王遭到弹劾,下台后被流放到不知名的海岛去种了萝卜,高丽九代王的王位被另一位皇族——山上王所取代。公元188年,山上王扩建“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尉那岩城”,将“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并迁都于此。所以,我们到达丸都城时,这里作为首都还不足一年,寒酸点也是正常的!

&ltahref=http://www.&gt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