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功成身退(下)
作者:帝秦王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16

且说当年汉高祖刘邦依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力统一天下后,对三人大加封赏。

有领兵“伐国”能力的张良、韩信皆是封侯,被高祖养于国中;萧何却是未封,只是升任宰辅。

此时的张良知道,在“和平时期”,能够带兵打仗的自己和韩信成为“威胁”,为高祖所忌惮;反倒不如“管家婆”一样的萧何让人安心。

这也让张良想起当日“沂桥三进履”,黄石公在将《太公兵法》、《机关图》赠与自己后,所说的“此书只当用于乱世,世平之后,你当携此书归隐桑梓,否则必遭杀身之祸!”。

于是,正值壮年的张良选择了“归隐”,“挂印封官”——封地和赏赐皆是不要,欲“轻身”归乡里。

然而对张良“又爱又忌”的刘邦未遂张良心愿,还是将张良封为“留侯”,让其于封地之内著兵书,好将张良一生所学留于后世刘姓子孙“享用”。

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这里曾是张良初遇汉高祖的地方,张良的余生便在此处度过。

张良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继任留侯。后为完成“张良心愿”,张不疑“犯上不敬”,被汉孝文帝贬为庶民。于是,失去爵位以后的张不疑,方才带领家族,回到故里“韩国”(战国七雄之一),将张良遗骨牵于祖坟之中。*

当然,比之张良的“辗转归国”,韩信则是要惨的多。

张良选择归隐之时,好似春秋时的范蠡一样,也给“惺惺相惜”的挚友韩信去了一封信。

当然,张良没有把信的内容写的那么“露骨”,只是让韩信与自己一起“云游”。

心中尚有一番报复的韩信见信,也似文种一般,置之不理。

接下来,“不死心”的张良于留地著兵书期间,又发了几封邀请函给韩信,邀韩信一起往著兵书,韩信仍是未做理会。

后韩信由“侯”转封为“王”时,张良终于“死心”,长叹一声。

张良身边亲近仆从问张良何故叹气,张良曰:“韩信死期不远矣!”

仆从大惊,问道:“封王乃是大喜,主家怎出如此不吉之言?”

张良闻言,未再搭言,只是复又长叹一声。

后韩信为吕后和萧何所赚,身死长乐宫之事传来,仆从方知张良所叹之不吉乃是真理!

不过,“三杰”并不是全部悲催到底,面相憨厚老实却一点都“不老实”的萧何两朝为相,辅佐完了刘邦,又辅佐刘邦的儿子汉惠帝,死后为惠帝谥号为“文终侯”,倒是“敞亮”了一辈子。

那么说,说了这么多废话,到底哪一句与《本纪》有关呢?

原来,张良在留地所著兵书共有三篇,并用黄石公所赠的《机关图》整理出一则外篇,留于后世,置于汉朝的图书馆——东观。

不过,这部“洞藏玄机”的兵法却是被埋没了下来,于东观内睡起了大觉。即使武帝向外藩用兵时,刘彻(汉武帝)也没想起“祖爷爷(刘邦)的苦心”,将这部“战争法典”翻出来给卫青、霍去病看看。不然,估计卫、霍二人当时定能横扫欧亚大陆!

世代迁移,西汉到了末年,王莽作乱,在长安建立“新”朝,光武帝刘秀重振寰宇,打入长安,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东汉建立后,刘秀命自己的儿子阜陵王刘延(刘晔的祖上)重建东观。

于是,刘延便将旧都——长安东观中未被战火烧毁的书籍经典搬往洛阳。

此时,被尘封了上百年的“张良兵法”方才复见天日。刘延见得此书,便以为得了至宝。“别有心机”的留在了身边。

后刘秀驾崩,在“争帝位”中,败下阵来的刘延欲借“张良兵法”用武力复夺帝位,但三次起事,三次败下阵来。

不过,好在刘延的同父异母兄长汉明帝(刘庄,刘秀的第四个儿子)深明大义,三次留下了刘延的性命。

三次被赦的刘延,不知是有感于明帝之恩,还是觉得张良写的全是些无用的狗屁东西,竟是将“张良兵法”投入火中,欲要烧绝。

不过,好在刘延虽是“糊涂”,但刘延的儿子刘冲还算明白,从小随父整理东观的刘冲爱书如命,将“张良兵法”从火中抢出。然而,却也仅仅烧剩下了外篇的一小部分。

那么说,既是张良所写的东西“屁用没有”,全烧绝了也不值得可惜啊?

其实,不是张良写的“不好”,而是刘延用错了地方。

原来,张良当时写书时,天下已然统一,大有太平盛世的景象。此时的张良觉得,若是再留些“攻心伐国”的东西于世上,实是有害无益。所以,张良便只将一些“墨守成规”的守城之法记述到了兵法之中。于是,“张良兵法”内皆是守城之法,未有攻城妙计。如果用其“伐国”,实是枉费心机,而若用其守城则是事半功倍。而那部外篇中所记画的“机关”,也只是些守城用具,如霹雳车等。

后来,随着刘延这一支皇族的渐渐没落,到得刘晔这一辈上,只是似刘备一样,沾了一个皇亲之名,“实惠点”的优越条件是一点都没了。

不过,比之刘备,刘晔倒是多了点“实惠的”东西——那就是当年被刘冲从火中抢出的一小部分“张良兵法外篇”一直在他们家传承了下来,而今终是在刘晔这一辈上,派上了用场,教其造出了霹雳车,帮曹操守住了平原!

<!--#include file="/ads/we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