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自作孽耶?
作者:帝秦王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418

毕竟高干乃是北平太守,而非张合。

故纵张合有凌云之志、翻天之能,仍然改变不了北平军“战略撤退”的事实。

面对着北平军在未露败象的情况下,忽然退走,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也表示出了极大的怀疑;故诸葛亮并未急教公孙康引军追袭北平军。

不过很快,北平军中的“卧底”——王斗发来暗信,明示北平军的撤退乃是真的,请王成引军续往北平,进一步夺取“解放全中国”的全面胜利!

书要简短,十日后,北平军撤归北平城中,襄平军亦尾随而至,城上城下两军相对,眼看着一场攻坚战便要展开。

面对着襄平军的大军压境,此时身边已有“拐棍”的高干似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相询袁绍派来的军事顾问——郭图道:“先生,而今吾等已然安归北平,未知您可有退兵之良策否?”

郭图手捻须髯,撇嘴道:“敌军既然随至,便绝未有即退之意,早晚必然攻城。不过,吾适才往城上观敌,见敌阵中,却又并无攻城器械。由此看来,敌军的主要辎重尚未跟至。故此时,我们若出奇兵往袭襄平军队后,尽毁其攻城物资,则无利器攻城之下,襄平军便当自退矣!”

高干闻言,点了点头,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实良策也!”

有了“好”的计划,高干便即付诸实施起来,立招众将,擢选奇袭之良将。

待高干将计划述出,试问——“哪位将军敢负此命,往袭之?”后,北平众将鸦雀无声。

那么说,北平众将皆是孬种吗?怎么无人敢向前来应命呢?“勇不可当”的张合呢?

北平的将军们虽未至个个都似张合一般,但也皆是身经百战,于生死之间渡过几回的爷们。 首.发

然为大将者,未思进时,当先思退,若不思进退,则不过一亡命的莽夫而已。

所为奇袭,当以“奇”字为本,“奇”要是“奇”了,则“袭”不过只是顺理成章之事;再深入一点,奇袭非是搏命,“袭”之后,还需明哲保身,有进有退,方显奇妙。

故诸葛亮设计、赵云、徐晃众将于袁谭及平原军身上所施的那场“雨夜攻势”,便是教科书般的“奇袭”。

再往前数,刘岱、杨奉率朝廷联军夺下汝南后,进取淮南之时,背水一战的袁术使纪灵往联军队后袭粮,“牵强”一点,亦可称为奇袭;所谓“牵强”,只是事前纪灵未有计算好退路,袭粮后退得实在“狼狈”,若非黄祖保持“中立”,则纪灵早已归天。

故在打败了敌人,还能保全自己,方为上策的情况下,闻得高干的“提议”,北平众将皆开始于心中盘算起来。

不过,盘算来盘算去,众将于心中得出了一个统一的结论,那就是“此为死计!”。

何谓“死计”?

赵云、徐晃所施的那次雨夜攻势,奇袭之后,退得快,可按原路返回;即退得慢了,也可北遁,绕道往蓟州方向,而后寻晋阳,再迂回上党,故是有“来言”亦有“去语”的一计。

然而,现如今郭图所为北平军所设的一计,却是只顾了头,没来得及顾腚。(当然,作为一个走一步看一步的庸才,此计也是符合郭图一贯的风格。)

在北平军由柳城一线退回北平城以后,北平城以东的地界便尽归襄平军的掌控。此时北平军若欲袭得襄平军的身后,必要先绕过正面的十万大军,方能施计。即说襄平军失了察,教北平的奇兵安然渡到身后;而北平的奇兵亦然给力,完成了奇袭。那么,在北平的奇兵撤退时,吃了亏、且有所察觉的诸葛亮,是绝对不肯让那十万襄平军轻放了这队奇兵的!

那么说,北平奇兵可以不必按原路返回,去复迎那十万襄平军,绕路便是了!

终于说到点上了,所谓死计的原因,正是因为北平奇兵不能绕路!

不能绕路!为什么?

因为地理上的原因,一旦北平奇兵置到襄平军的身后,他们向南是连绵的群山加上渤海湾;向北是乌丸地界布满了“吃人暗泽”(与乌丸作战时,曾有介绍。)的大草甸,向东继续深入,则是襄平;在南北皆不可走,且再奇的奇袭也奇不到以弱势的兵力去人家的大本营送死的情况下,完成奇袭的北平奇兵想要回家,只能再硬着头皮往回闯。

所以,战争当中,若想胜战,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也正因为如此,北平众将(张合亦在其中)听了高干的“死建”(找死的建议),方才都默不作声!

见无人应命,高干有些愠怒,开始运着气,往众将脸上去巡视。

见得高干凶神恶煞般的模样,众将纷纷低头,不敢与之对视,怕于此时触了霉头,遭了厄运。

看了一会,高干紧锁眉头,撅着嘴,喝道:“既是无人应声,那本太守便要点将了!”

听得高干此言,诸葛亮于北平军身上所施的“分化”之计,便即见出效果来,忽然间,北平众将具皆精神抖擞,齐齐看往张合所立的方向,将高干的目光引至张合的身上!众将眼中的意思好像在说——“他能!让他去!”。

正所谓众意难违,见着众将的表情和动作,高干既是傻子,便也能看了出来;于是便也顺势将目光落于张合身上,心道,“也罢!便就是你了!”。

打定主意之后,高干开言喝张合道:“张合!”

张合闻喝,急应道:“在!”

高干道:“今为王上效命之时已至,你可愿往襄平军背后施袭?”

话赶话,高干已然问到这个份上,张合既是不愿,亦不能不应,毕竟士为知己者死,古代士人投效自家主公前皆有“赴汤蹈火,再死不辞”之言——“合愿往!”。

闻言,虽因众将的“不主动”而有所不满的高干,此时满意的点了点头。不过,为对众将施以小小的“惩罚”,高干随即又道:“张将军若是需得副将,可从众将中任意点取!”

闻言,原本听了高干已然点取张合后放下心来的北平众将忽又心惊起来。

于是,当接下来张合用目光扫向众将时,皆有“理亏”之感的众将纷纷低头,装作不认识张合一般!

览罢众生之相,张合心内哀叹一声——“我张合遇人不菲,竟是未有一个知己!罢了!罢了!”。

心内叹罢,张合收回目光,回高干道:“此去,张合必抱死念,一人即可!若不得归,还望太守大人照料吾家妻小!”

闻言,高干点了点头,倒有股子“主人翁范”的应道:“这个自然!”

“大计”定下,不再多言,次日晚间,张合便率高干所拨三千敢死军偷出北平城——按计划“上路”!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