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先露“马脚”
作者:帝秦王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800

很早以前,曾经说过,本人比较追求完美,实于《三国》中的诸多“不完美”,有很多遗憾。无弹出广告小说 故为了YY一下,便写了这个故事。

所以,我想展现给自己和大家的是另一个“史实”。

为此,于文中我多用“史实依据”(许多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从史书上移植来的。)和“自然科学”(无所谓神迹,皆人之所能。)。

依着这一大方向,我所展现给大家的不是一部天马行空的作品,我的基本底线是尊重“三国归晋”的史实,只针对其中一、二十年(当然,是三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二十年)的“不完美”,进行修改。(王成的能量体只能支持二十年左右,再多就魂飞魄散了!哦,我又剧透了!)

细心的朋友可以对比一下《三国》,很多人物的结局是一样的,很多被杀的武将也是“原本的凶手”(史实中杀他的武将)做的,只是死法和时间地点不同而已。

那么说,既然一样,为什么又要写呢?

这个问题,我也很早就阐述过,那就是不想让诸葛亮死的郁郁、吕布死的苟且、貂蝉真的是薄命红颜,我想让他们活着,至少在我的书里好好的活着,既是死,也要含笑而终。当然,前提是他们活着,但却不改变历史!

那么,又怎么完美的做到这一点呢?

我在努力,相信细心读故事的朋友也能体会到。

所以,这个故事基本上是一个看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的故事——李伦(刘备)想改变历史,王成不想改变历史,两个现代人的博弈在三国的大背景下展开——李伦最后赢了,历史就不再了;王成胜了,历史照旧!

为此,只想知道结果,不想看其中精彩的朋友,可以不必浪费时间了——三国终将归晋。

说到这里,再多说一嘴吧!

这本书一共要写八部(第八部只是一个结尾,真正的故事只有七部。),现在已经到了第六部的后半段,基本上能一直跟着看到这里的朋友,相信你们一定是真的喜欢。

为此,虽然最近由于个人和工作的原因,作品的更新出现了一点点问题,但在行将结束之机,我依然会把这本书作好,用来报答你们对我“个人意见”的支持。

PS:此外,那个把能臣名将尽收麾下的作法,是我所不能的。真把“关张赵马黄”尽收王成麾下,我实在不知道刘备(李伦——最终大BOSS)该拿什么和王成斗,便也没法继续这个故事了!

……

且说前着王成得下北平之后,袁谭与郭图引着“平原残军”逃出北平城,一路南投。

待至河间界口,袁谭便欲引军西行,继投邺城,与袁绍“复命”。

郭图见着,颇为意外的询袁谭道:“公子欲往何处?”

袁谭觉得郭图此问有些“废话”,便应道:“自是转往邺城,去向父王复命啊!”

郭图一皱眉,道:“王上教您往北平助高干戍城,今城池已失,您却拿什么复命?莫不是要捐项上人头赎罪?”

袁谭闻言,一惊,讶道:“我尚未思及此节,未知先生却有何计?”

郭图闻言,道:“今北平已失,虽吾等无过,但亦无颜便回邺城!尤其可借此机暂归平原,以免回去邺城,再受三公子的欺辱!”

袁谭闻言,点了点头,问道:“只不知该如何与父王回应?”

郭图撵了撵胡子,道:“公子只说伤了,需归平原养病!”

袁谭闻言,实觉此方简单实用,大喜道:“好,就是这个主意!”

于是,袁谭、郭图当即作书,将北平的陷落,全部归责于高干的无能和王斗、张郃的倒戈上;并告有关袁谭“奋起作战,英勇负伤,需得转回平原疗伤”之事。

作完“胡言”之书,袁谭便即使人持往邺城,交与袁绍,而其则自归平原。

……

七月之间,关于王成引襄平军取下北平的消息,在冀州已然大盛,但在壶关城头“不时闪现王成身影”(此为,王成临行北方前,与司马懿布的疑兵之计。)的情况下,实也不敢相信“北平已失”的袁绍便全当此为谣言。

然而,袁谭发来的书信却是将“谣言”坐实。

览罢书信,袁绍并未忧心亲生儿子的生死,只颓然于座上发呆,其实想不到他这昔日的河北霸主,今日怎会落得如此“狼狈”、“落魄”。

自思思不明白,袁绍便立招众臣将共议。

亦是“不肯”相信可怕现实的众臣将闻知北平已失的消息坐实,皆默然无语。

看着众臣无言,袁绍于高位之上颓然叹了会气,大手一挥,凝眉道:“今王成实欺我太甚,当今天下,有他便即无我!今孤意已决,而今开始准备,入秋便得与其决一场死战!”

闻知袁绍已有决战之心,田丰急上前谏曰:“王上,还请三思!”

袁绍闻田丰又来出言反悖自己,是有些嗔怒,横眉道:“思什么?此事还有什么好想的?”

田丰未听出袁绍盛怒语气,直道:“近一二年来,我军连受重挫,实不宜再大举刀兵;不如休憩一二年,待王成势衰,再行复仇之举!目今,王上是实宜请义帝退位,而王上复归朝廷,与王成议和,方期日后能得转机!”

袁绍向来自大,今闻田丰之言,实教其去向王成“服软”,便即大怒,拍案而起,欲使武士将田丰绑了,推外杀之。

众臣见状,自是上前,急为田丰告解,还是唯与田丰不睦的许攸一旁冷眼观之。

于是,“又”一场闹剧过后,袁绍不过又赏了田丰一顿板子了事。

其实,想想也挺有意思,田丰每每献计,都要遭到袁绍悔辱,而难能可贵者,恰又在田丰还是每每都要献计。

于是,于田丰之人实难评价,或忠臣、或蠢才,难定!

正所谓忠言逆耳,但终利行动之下,虽田丰的“正谏”遭遇了袁绍极大的反感,不过事后冷静下来,确也知不宜“鲁莽”的袁绍,便也放缓了与王成“决战”的脚步。

于此,田丰或也知道,只得自己受一顿板子,袁绍方能听其谏言吧!

……

未曾有甚过激行动的袁绍,便与已然回归上党的王成僵持到八月。

其实,在得荆南为刘备所得消息后,有着“更加长远眼光”的王成,亦早想与袁绍“决战”,只诸葛亮劝王成不宜着急,只待袁绍“破绽”。

至得八月将及中秋,丰收之实皆已归仓,沮授来寻袁绍。

“主上,今公与有一策,或即不与王成决战,亦可找补回一些北平的损失,且可能有奇效!”沮授与袁绍道。

在第五部的“袁窝里斗”中,曾经说过,在袁绍“欺”死韩馥之后,沮授本已无心为官,但为圆自己的“大河北”之梦,以给自己的儿孙在乱世中创一片“桃花源”,方才背着“二臣”的骂名,投靠袁绍,替其出谋划策,助其统一河北。

所以,在袁绍统领冀青幽并之后,沮授已是渐渐淡出袁绍的领导集团,开始于家中耕田读书。

只是沮授的独子——沮鹄有些不甘寂寞,仗着沮授在袁绍军中的资历和沮授遗传给他的那点才智,非想干出点大事业来不可。

在沮授不断骂着沮鹄“不成气”之下,沮鹄加入到袁尚的“夺嫡”阵营当中,并颇得袁尚器重。(袁尚知道,拉住了沮授的独子沮鹄,就等于拉住了沮授。那么,沮授这个曾经助他爹袁绍夺取“大河北”的智者,就早晚会为他所用!)

而也正是在自己的儿子再次被卷入到“权利的游戏”当中后,沮授也不得不再次临于前台,去替袁绍卖他的老命!

袁绍闻知沮授有计,找些便宜回来,自知必成,便急道:“先生有计,但请述之,袁绍必行!”

沮授便道:“与王成打交道久了,我发现此人所用计策皆出诸葛孔明,而孔明用计,最喜烧走(火计)、盗后(劫粮)之策!今夏麦打晒入仓完毕,我们卖个破绽与王成,教其送些死鬼来,祭奠北平的亡灵!”

袁绍闻言,道:“不知此计如何而设?”

沮授闻问,便将前后计划尽述。

闻言,袁绍大赞“妙哉!”。

不过,沮授画锋一转,却道:“诸葛亮多智,若使平常人去,但恐为其识破,须得主公身边一亲近多能之人!”

袁绍闻言,想了想,吩咐人道:“寻许攸来!”

闻得此言,沮授暗自点头,心道:“此计成则成了,不成教许子远这坏小子有去无回亦是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