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决战之前(二)
作者:帝秦王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552

却说袁绍回至冀州后,做着“决战”准备之时,其妻刘氏便急劝册立后嗣。

其实,刘氏于此时提立嗣之事,不是十分恰当。du.org

不过,袁绍自思,册立后嗣之事,形同“交代后事”,此举可向手下将士们表明自己“欲要战死沙场,誓与王成相绝”的决心。

于是,袁绍当下便即召集手下臣将,待众人聚齐后,谓之曰:“今外患正极,内事不可不早定,吾引尔等至,乃议立后嗣!孤早有五子,今余四,幼之尚幼(袁买),不宜立,可立者唯长子、次子、三子矣。长子谭,为人性刚好杀,不宜为贤主;次子熙,为人柔懦难成,恐将来为臣子所欺;唯三子尚,似我有英雄之表,礼贤敬士,吾欲立之。公等之意若何?”

袁尚在邺城长起,多年来确也“礼贤敬士”,所“结”袁绍手下官员非在少数。

故此,当袁绍在邺城发问后嗣之事时,自然一众臣将在逢纪、审配的率领下,皆纷纷表示赞同。

而似许攸、沮授等一干一向保持“中立”的袁绍重臣们,自然也不会轻易去触袁尚的霉头,不说同意,但也不会反对。

于是,袁尚便“和谐”的上了位,成为了渤海王袁绍的世子——河北未来的继承人。

在定下继承人后,袁绍便急作书往平原,令袁谭尽引五万“青州兵”(平原军)往邺城来参加仓亭会战。

其时,待袁尚上位的消息与袁绍的命书俱至平原后,也算“好儿子”的袁谭一边看着父亲的命书,一边想着已然高自己一头,且将来必成自己“顶头上司”的三弟袁尚,不禁猛皱眉头,发狠与手下道:“击鼓结军,我们往仓亭去与王成决战,但愿我战死沙场,以去此番立嗣之辱!”

虽然袁绍“废长立幼”,但袁谭仍尊父命,欲往仓亭去战王成,可见袁绍治家亦算有道,至少于“忠孝”这一方面,仍能治住自己的儿子。

然而,郭图待闻袁谭之令,急止道:“不可!”

袁谭闻阻,疑道:“今父有诏,先生何阻我?”

郭图曰:“三子之中,您为最长,今又居外;主公废长立幼,此乱萌也!现正与敌决战之机,此举必使军心受挫,仓亭之战必将不胜,今我等即去,亦乃添败矣!”

袁谭闻言,道:“先生意思,谭自明白!虽河北民心将来必在我处,但今父有命,吾又岂敢不去?”

袁谭另一心腹谋臣见袁谭不解,倒比郭图更加直白的道:“公子,说白了,此战即将王成赶出并州,功劳也不在您,而在袁尚。且将来若袁氏得了天下,这个天下也不是您的,而是袁尚的!故今您去,非是雪中送炭,而乃助纣为虐矣!”

辛评替袁谭这么一分析,试换袁谭的角度思维,谁又能够释然呢?

于是,“心动”的袁谭便即询郭图、辛评道:“那吾有何发不去呢?”

郭图闻言,颜色一冷,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袁谭闻言,道:“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只以此言违父命,或太过简单了些吧?”

辛评闻言,自是知道袁谭不去,怕袁绍怪罪,便道:“公子不用怕,信此战仓亭,王成不得败;只留着王成这个大饵,主公不会向公子发难,我们将来或也还有与袁尚相争的机会!”

袁谭闻言,头脑忽然一阵清明,询道:“果然!”

闻问,郭图、辛评一齐点头。

袁谭满意的应了声——“好!”。

于是,在袁氏内部矛盾激化之后,未用王成、诸葛亮费得一言一行,河北决战之际,袁绍所属的平原这支力量便先去了!

而大敌当前,不论拒敌之策,却于后嗣问题上纠结,试问袁氏若是不败,却又有何天理呢?

……

却说不得平原的五万人马,在决战时日将近之际,袁绍仍提本部十万冀州军并六万邺城人马,计十六万大军赶赴仓亭。

其时,在王成、曹操先后多次与河北势力对战,对其不断消减之下(王成、曹操先后将并州、北海及北平夺去。),早先拥有四十万众的袁绍,现下不过本部十万人马,邺城六万人马,平原六万人马及南皮三万家底,计二十五主要战力而已。今番袁绍亲提十六万前往仓亭,(若是加上五万平原军,原本预计二十一万。),当真是做好了一战解决问题的打算的!

……

人报袁绍聚“四州”之兵,得近二十万人马,前往仓亭的消息给王成、诸葛亮后,王成亦起七万人马(四万堳乌精兵、三万长安军,亦算王成家底。),(仅留一万安定军在壶关守把),使徐晃、臧霸为先锋,出壶关,赶赴仓亭。

至此,说明一点,前者有书友问王成在“乌巢大劫”时所失的那一万人马,是否为“精锐中的精锐”(即王成以并州“陷阵营”为班底组建的一支精英部队,主要负责偷袭和冲阵。),这里我要给出解答——是,也不是!

说不是,是因为“精锐中的精锐”仅有七千人马,失掉的那一万人马中,有三千人虽是精锐,但却不是“精锐中的精锐”。

说是,是因为那七千“精锐中的精锐”确实是失掉了。

在王成以为“乌巢大劫”必将成为一次教科书般的战役之后,他没有理由不教自己手下最功勋显赫的部队去执刑这次必然露脸的任务。

而在王成亲出指挥这次战斗的情况下,这支训练最为有素的队伍,也必将承担起对王成的保护任务。

于是,王成可谓聚十年之功而成的这支“精锐中的精锐”,便早已“交代”在了乌巢,所余的不及百众,尚在徐州养伤。

故于此事之上,虽有诸多可惜,但若这万余将士的死可换得河北的安宁,为袁绍奏响挽歌的序曲,那他们亦算“死得其所”了!

……

数日之后,王成、袁绍两军如约在四月中旬对在仓亭界上,两军相对下寨,各布阵势。

此时,袁绍接得平原得来的确切消息,说袁谭前者北平“伤势”未愈,今又获病,不得领军而来。

将战之机,得此“不利”消息,实是有些丧气,袁绍未知袁谭伤情真假,只是皱眉呼气。

一旁已然成为世子的袁尚却是不依自家大哥的“谎言”,只与袁绍告状道:“父王,此必袁谭畏兵不前,借伤势说辞,若是不罪,实于即将到来的决战不利!”

正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袁绍虽然不待见袁谭,但亦知那是自己的亲儿子,而非野种,便只道:“今我军已近二十万,王成却不过五六万,(可劲把自己往多了说,把别人往少了说,营造心理上的巨大优势。),已然足矣!罪与不罪,且待决战之后再说吧!”对于袁谭的“背后拆台”,袁绍自己倒先息事宁人下来。

不过,无论这一事件袁绍最终怎么处理,在其立袁尚为后嗣,无情的将袁谭这个哥哥放到了“臣”的位置,而将三子袁尚置为了“主”后,其是早已不得长子之心。

而现今决战之机,儿子尚不愿给老子卖命的情况下,试问袁绍的臣子们谁又肯会用命呢?

于是,在众多不利因素存于袁军内部的情况下,这一仗未战,倒已看出袁绍的一些败迹来!

不过,从战力上分析,七万与十六万是存在着巨大差别的——双拳难敌四手之下,七万比之十六万,相差的绝非九万之巨,如此倍比之下,只要袁军不出现什么巨大的纰漏,九万的优势甚至可以发挥出九十万的功用来。

于是,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倒又将袁绍从失败的深渊中拉回来不少。

那么说,王成与诸葛亮在战术上过于藐视对手这一纰漏,是王成成了笨蛋,还是诸葛亮过于托大了呢?

我们下回再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