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诸葛丞相的后事 (1)
作者:非?亦?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31

李邈被杀只是一个小插曲,真正的大事还在魏延和杨仪的纷争,可能是杀了一个李邈使后主刘禅的心情得到了宣泄,他终于有了问政的心思。丞相死了,他前有遗言说蒋琬足以相代,于是刘禅就将此事交付了蒋琬和自己的近臣董允。

蒋琬董允意见一致,他们力保杨仪,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除魏延之外,蜀军大部及其他主要将吏包括太后亲弟吴懿都站在杨仪一边,不可能这么多人都跟同造反。当然,蒋琬董允二人也不认为魏延怀有反心,如果魏延要反,他不必取道南归,他如果无能战胜杨仪,投奔司马懿倒是最好的出路。但是后面这一点蒋琬费?没有向刘禅指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不管魏延是否要反,仅他不顾大局,擅自行动,又阻断蜀军退路,陷蜀军于危险之地这一点,就已经铸成大错,罪不可赦了。

重点明确之后,为防万一,蒋琬点起宿卫各军立刻兼程奔往汉中,以阻止魏延深入,并迎接杨仪,都城诸事暂时都交给了董允主持。董允一面担负起维护京师安全稳定的责任,一面先向刘禅请示了一道旨意,要求严禁朝中大臣擅离岗位。原来诸葛丞相去世的消息传来,朝中大臣纷纷想驰赴汉中奔丧,几乎已忘了职责。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此一来,国事势必荒废,也与体制不合,因此大局观极强的董允不能不对此感到忧心忡忡。

刘禅的诏书随后颁发,有效地阻止了大臣的异动,但却早走了一个劝学从事谯周。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兄长住在一起,此人自幼好学成癖,虽然家境贫困,却从来没有治过产业。这应当与他母亲和大哥的支持有很大关系,这样的长兄尤其可赞。谯周身长八尺,气质风度朴素,性格坦诚憨厚没有任何文饰,也缺乏辩才,但是精通六经,擅长书札,对天文也大有心得,当初是为诸葛丞相发现并提拔重用的。谯周第一次进见丞相诸葛亮的时候,他的憨态曾经令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大笑,有关官员因为这些人太过失仪,要对他们加以惩罚,诸葛丞相说道:“我尚且还忍不住,何况他们呢?”于是没有追究。当时众人都只看到谯周的可笑,唯有诸葛丞相知道谯周大有异处,因此量才使用,让他做了学官。谯周在家听说诸葛丞相的死讯之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打理行装快速奔赴了汉中,到后主禁令颁发之时,他已经几乎到达,这却是第一个大约也是唯一一个在第一时间赶去为丞相奔丧的朝臣。

因为距离不近,消息难通,虽然朝中早有决断,但魏延和杨仪的告急文书还是一封封接踵而去,杨仪等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昼夜兼程,看看已接近魏延,不得已只有先自行解决了。魏延此时已在南谷口占据险要,扎下营寨,但等杨仪到来。

再往后去已经没有更合适的阻击之地了,魏延势必要在这里设防,挡住杨仪回军,以求达到目的。魏延的目的主要就在于除掉杨仪,代替诸葛丞相领军。他信心十足,自认为丞相之后,论威望地位功绩能力是再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的,他觉得朝廷应该能看到这一点,而将领们也应该能真心拥护他。

杨仪站稳脚跟,首先派出能战的王平迎向魏延。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县人,这个从小寄养在外祖父何氏家中,原本姓何的王平将军因为街亭一战一举成名,已无人敢于小视。王平自跟随刘备以来,一直生活在军中,此人识字不过十来个,但是口述文章却全有意脉条理,是个异才。他的学问基本来自听人诵读,诸如《史记》、《汉书》等等,他听了之后即能全部明了其中意思,讲谈起来,每每正中要旨。王平不苟言笑,一向遵守法度,能够从早到晚端端正正坐上一天,看上去却文质彬彬,毫无武将姿态。象这类言语不多,刻板守法之人也往往心思偏多,因此王平在很多时候就显得性格过于狭隘猜疑,不能容物,他计较起来颇不知自重,这一点未免使他的形象大受损害。

人无完人,但是近乎文盲的王平在学习上和军事上的能力确实令人佩服。王平率军来到谷口,魏延正横刀立马立在军前,还未等魏延开口,王平即先声夺人,大声指责魏延擅自先归,而后,他手指魏延身后诸军,及隘口险要上的士兵喝道:“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等怎么就敢如此放肆!你们平日深得丞相教诲,难道不知有国有君,有忠有义吗?”

王平一语正中魏延部下要害,这些将士本知此事曲在魏延,不肯甘心为他卖命,现在王平又以大义相激,再思及家中父老妻儿,丞相恩德,登时竟一哄而散。

魏延不料王平仅凭一言就使他全军溃散,大吃一惊,他正喝止不住时,王平已麾动部下奋马杀来,瞬间信心由天上跌落深谷的魏延自知难以应付,只得拨马落荒而逃,身后只跟着他的几个儿子和几个亲信。

没有人知道魏延具体是怎么想的,他或者想依赖他早年为汉中太守时打下的基础,准备在这里组织力量与杨仪相抗,或者准备逃回蜀中辨清曲直,寻求朝廷大臣的支持,或者竟只是出于一种本能,一种动物归巢般的本能,总之魏延是一路逃向了汉中。他的这一举动尤其能够说明他没有反心,但是他现在树倒猢狲散,已经没有任何资本了,杨仪根本就不可能再给他任何机会,他随后命令平北将军马岱带人追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