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春日融融
作者:水罙      更新:2019-10-13 16:25      字数:2901

永明九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常要早些。

刚出正月,天气就暖和起来。虽说春要捂,秋要冻,可天气实在热了起来,沈昭便早早地换上了春衫。她自诩身体好,不怕受冻。

孙析燕见了,便忍不住打趣一番。

“汝宁这身子骨倒是好。大家伙儿且瞧瞧,我们这都穿着袄子呢。她倒好,穿起春衫来了。你这是今年刚得的衣裳,恨不得要显摆一回罢。”

沈昭正在吃瓜子呢,听见孙析燕说话,便停了下来,附和着笑道:“这事,倒叫你说中了。”

孙析月转眼就要出闺了。孙大太太心疼长女,临行前便在家里举办了赏花宴,要让相熟的姑娘再聚一聚。

这往后孙析月入了京,再见面可就难了。不过这花宴说是邀了一些相熟的姑娘,但其实来的人并不少。

未必都是些交情好的,不过是相识罢了。比如孟家来了六姑娘孟媱,八姑娘孟姝。

孟妧倒是没有来。

不久之后便是三月春闱,听闻孟湛即将启程去京师,孟妧想必是在府中与长兄吟诗作对。

比如城西林家来了大姑娘。不过那位很是得宠的庶妹却不见踪影。

听闻林家那位姨娘在年夜里落了红,不仅肚子里的那团肉并没有保住,还因此伤了身——怕是以后都难怀上。

林老安人觉得晦气,让府医医过后。便将那姨娘安置在后院,着两个丫鬟照看,之后就没再管过了。林二姑娘的地位自是跟着一落千丈。

而林大姑娘呢。

因为前些时日日日在佛堂为林家祈福,很是合林老安人的心意。不仅让她帮忙誊抄佛经,还让她搬到了荣福堂同她一齐里住。

听说林大姑娘最近还和章同知府上的大公子在议亲,想必不用多久便有喜讯传来。这境况跟之前比起来可真是翻了个个。

旁边的姑娘见沈昭性子随和,甚好说话,不免也打趣起来。

“我见沈姑娘身上这套春衫虽好看,却抵不过头上这支玉簪。这样式倒是特别,我竟不曾瞧见过。”

说话的是惠州府新上任的同知谢大人府上的姑娘。

自陈适入京后,惠州府的同知便空出了一个位置,原以为会将下边的官员升上来,不想竟从外地又升任了一个知县过来。

听说新任的谢大人祖籍湖广,原先在长沙府下边的县城任知县。

为人如何,沈昭不清楚。但是府上的太太姑娘却是见过的。瞧着都是性子敦厚,十分得体大方的。同沈昭说话的姑娘是府中独女,名闻意,家中行三。

谢闻意也是惯会做人的。来这归善县不过两三个月,同这里姑娘倒是都能说上几句,也不拘于姑娘们的地位高低。

沈昭觉得她跟孟妧有得一拼。

不过谢闻意人长得很有江南姑娘的娇弱,说起话来也是柔柔媚媚的,听着倒是很舒服。

沈昭见她问了话,也微笑着回话,“你倒是好眼力。这花样子是京师时下流行的,怕是还没传到南边来。”

周边的姑娘听谢闻意一提那玉簪,眼神就放过去了。这会儿听沈昭说是京师流行的花样子,眼神更是亮了起来。京师的花样子可不容易得。

跟沈家平常有来往的倒是知晓他们祖籍北直隶,本家正是在京师。想着应当是本家的堂姐妹寄过来的。

沈昭便面带微笑端坐着,并不点破。她来惠州八九年,跟本家的堂姐妹还真没通过信,这玉簪还是陈蓁寄过来的。

不过沈昭要是这般说,这些姑娘怕是又要议论一番。别人倒是罢了,可若是陈蓁……她最近倒是挺喜欢这个小姑娘的,并不太喜欢听人说这些。

去年她给陈蓁回信,隐晦地提了几句。陈蓁便按她说的跟陈夫人提了提,陈夫人当即色变。将此事告诉陈适,又特意提点了她一番。

以致后来,她再跟窦家姑娘来往时,热情虽不减半分,却不如之前那般交心,总要带着几分审视。

因着这事,她对沈昭也很是感激,特意寄了许多小玩意过来。沈昭便却之不恭了。

孙析燕见她面带微笑,不言不语,又忍不住在她耳边低语,“怎么瞧着你今日有些意兴阑珊的?”

沈昭闻言笑了笑,也在她耳边低语,“我不一向是这么个寡淡的性子么?哪里就是兴致缺缺了?”

沈昭这话倒不算错,孙析燕便不再多言。

那边的谢闻意见她们俩凑在一起,便又喊道:“你们俩这又是说什么悄悄话呢?还得避着我们。”

孙析燕佯装不满地瞪了她一眼,娇嗔道:“你都说了是悄悄话,怎能不避开说?”

“哟,这倒是我的不是了。”谢闻意拿起帕子印了印嘴角,不咸不淡地说,“看来得罚燕姐儿一杯酒才行。”

孙析燕听闻,连忙讨饶,“好姐姐,你就饶了我这回吧。”

谢闻意掩嘴一笑,伸出纤纤玉指,点了点孙析燕,“瞧瞧,惯是个会讨好的,一说罚酒,便不顾及先前那些脸面了。”

众姑娘听了这话,均拿帕子掩着嘴笑了起来。便是孙析燕自己也忍不住笑了。气氛顿时热络起来。沈昭瞧着谢闻意八面玲珑的模样,也微微一笑。

孟媱便又新起一个话头,“不知你们可曾听过十三公子?”

她说这话时,笑容满面,一双眼眸里亦是光芒闪烁。

原本笑意吟吟地谢闻意听到这话便顿了顿,微微偏过头去,似乎并不打算接这话。

不过这事知道的姑娘并不少,因此很快就有人接过了话头。“自是听过,不过此事你是如何知晓的?”

孟媱闻言一笑,笑容还带着几分得意,慢悠悠地道:“你们莫非忘了,那赏梅宴可是孟家举办的。我自然是清楚的。”

惠州虽偏远,可自古以来,却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只是多是失意潦倒、时运不济的。通常不是被贬谪就是被流放来的,总之不是自愿的。

毕竟惠州府贫瘠,离直隶府又远。所以一个个空有满腹才华,却无法为国效力的才子经常会聚在一起进行文斗,什么品诗会啊,斗茶会啊,都来了。

虽然过于乏味,但多是借此疏解郁闷罢了。而孟媱嘴里的赏雪宴不过是其中之一。

既然是文斗,才气自然最重要的。因此每次宴会之后,总会发觉一些才学出众的。而十三公子便是这次赏雪宴上极负盛名的一位。

当然,他能在闺阁姑娘之间流传并不全是由于才华横溢。最关键的是,他的容貌极其出众,且并非被贬谪或者流放的官吏,而是出门游历的世家子弟。

据曾经一睹风采的人形容,这位十三公子不仅容貌出众,气度雍容犹如九天谪仙,而且性情还十分淡然温和。

这话头一起,姑娘们便都提起兴致来,纷纷讨论这十三公子究竟是何许人也。

孙析燕见大家讨论得起兴,便忍不住要问一句,“你们有谁见过他么?”

她这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姑娘们心里,顿时让她们经历了一番透心凉。

“并不曾见过。”

“自是不曾见过,若是见过,便不会这般讨论了。”

这时,孟媱又适时地挑起了话头,“我倒是远远地见过一次,瞧着的确是气度不凡。”

“你如何见过?”

“你们莫非忘了孟家西府的七爷可是最为风雅之人。上次七叔父领着府中兄弟姐妹去湖心亭看雪,十三公子恰好路过。

他认出了孟家的人,便远远地同叔父行礼。我们待在里边,并不曾瞧得分明。但那风姿总是出众的。”

她话刚落,便有姑娘接着说,语气里不乏羡慕之意,“你倒是走运,竟能见上一面。我们却是连他的身影都见不着了。”

有些姑娘甚至感概,家中为何没有才学出众的少年郎,能与那十三公子交好,如此一来,便有机会见一面了。

这位十三公子,沈昭也是听过的。不过却不是从别的姑娘那里听来的,而是她父亲曾跟她提过。只用了八个字形容——满腹经纶,胸怀大义。

沈昭却不以为然,毕竟盛名之下,难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