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回 美丽校园
作者:面食人      更新:2019-10-14 03:58      字数:1446

1993年的8月30日,是一个阳光明媚,晴空万里的好日子。这一天,玉盈和村里其它二十二个同龄的伙伴一起,伴着爽朗的朝阳,正式入学了。

农村的孩子比不得城里,城里的孩子可能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读学前班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先后读小班、中班、大班,之才是幼儿园。

可你玉盈这样的农村娃,六七岁之前都是在田间地头或街头巷尾的摸爬滚打、嬉笑打闹中渡过的。他们一上学,就是幼儿园,所以上学对他们而言,意义可能要比对城里的孩子们丰富的多:上学,意味着他们可以接触以前不曾接触过的东西;上学,代表他们可以学到新知识;上学,他们就可以结识村里许多其他的小伙伴;上学,是一件有别于“玩耍”的“正经事”;上学,说明自己以后就可以像自己曾经羡慕那些大孩子一样被那些小孩子羡慕;上学……总之,上学是一件让人向往、令人兴奋,一件充满光荣与自豪的事。

河坊村的小学就在村子的西北角上。学校的后面是庄稼地,再往后就是村边的小河了,西面与何家的老宅仅一墙之隔,东面是一条只有两米宽的窄街,而南面,则是并排的几户人家。

学校共有坐北朝南的五间教室,最西面一间是幼儿班,往东依次是一年级到四年级。学校的西南面是男女厕所,东南角经过一个过道通向一个小小的前院,那里有四个小房间,是学校老师的办公室。

从学校东面的正门进来是一扇影壁,影壁上用彩墨绘着天鹅戏水图,影壁后面是一根直挺挺的旗杆,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常常挂在杆顶,成为学校最醒目的色彩。

由于八九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村里的孩子也比较少,跟玉盈同年入学的孩子有二十几个,继续延续着逐年减少的趋势。为了整合教育资源,节省师资力量,五、六年级就要到小河上游的河腰村去上。河腰村比河坊村要小,两个村子的学生加在一起也只有三十人左右。

玉盈入学是在公历九月初,这个时节夏天的暑气虽已有所消退,可秋天的凉意还未真正袭来,空气中依旧带着盛夏的余热。学位的教室以及前院儿办公室着挺立的高高的梧桐树也还没有遭受秋风的雕琢。宽大的梧桐树叶努力泛着生命周期最后的生机,不需要多少时日,它们就即将在萧瑟的秋风中褪去已不再光鲜的绿色,渐渐染上颓败的枯黄。偶尔有知秋的落叶坠在教室屋顶暗红色的琉璃瓦上,又被乍起的一股清风吹起,翻下屋檐慢慢悠悠地飘向地面,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游子,重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

河坊村的整个校园是简单的、朴素的,就连院子里的地面都是散发着乡土气息、荒草丛生的黄土铺就,没有任何浮华的装饰和堆砌。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杂草已经无孔不入地点缀了每个角落,就像一块荒于耕种的农田,成了蚯蚓、蜈蚣、蟋蟀和蚱蜢尽情游荡的乐园。

玉盈怀着既好奇又兴奋的心情,踏进了校园。说来也奇怪,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整整六年,这是玉盈第一次踏进村里的学校。也许是因为学校的位置有些偏僻,或者是因为学校与之前的玉盈没什么关系,也就没有进来的理由。

总之他虽然无数次路过学校门口,却始终没有进来过。

现在,他终于名正言顺、信心满满地踏进来了,他不用再羡慕那些比他大的哥哥姐姐们了,因为他也成了这个代表着文化知识的学校的一员,可以享受那份上学的荣耀与自豪了。

玉盈踩着遍地的荒草,踩着飘落地面的梧桐落叶,和同样快乐得如小鸟一样的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奔向最西边的教室。他肩上斜挎着妈妈亲手为他缝制的新书包,书包里装着爸爸给他新买的作业本儿和铅笔盒,铅笔盒里放着玉盈自己在集上挑选的尺子、铅笔、铅笔刀和橡皮。

玉盈丰富多彩的学童生活就这样快乐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