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谁是敌人?(上)
作者:金玉良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42

五月三日,早朝议事,为了集思广益,南京旧臣及新录用的都聚集在谨身殿,只有事情重大才到谨身殿,处理正常事务还是在乾清宫的好。

谨身殿虽说比较简朴,但气势和规模尚在,

兵部尚书史可法详细介绍了北京的情况,大臣们一阵欢呼雀跃。

高弘图出班奏道:“启奏万岁,昔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和大学士杨嗣昌曾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之策,要与清虏达成和解,实行互市通商,我朝集中兵力扫除流寇。当时此为下策,而今形势异变,可为上策。吴三桂借清虏之力恢复北都,乃借虏平寇之计。吴三桂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应赏之。”

我明白了,他们还以为这是好事呢?

“其他爱卿怎么看?”

史可法出列奏道:“启奏万岁,高大人所言极是,臣以为我大明应作壁上观,待其两败俱伤,再徐图之。”

倪元璐、李建泰、姜曰广等多数大臣皆赞成高弘图之说。

“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朱聿键出列奏道:“万岁,事出突然,臣未想好,借虏平寇也罢,联虏平寇也罢,终非长久之计,应力主自强。”

兵部给事中陈子龙刚开始不敢直说反对意见,见唐王起了个头,他才奏道:“启奏万岁,臣赞同唐王所言。通敌实出权宜,自强乃为本计。自东敌逆节,战事不下几三十年,国库耗空,实为祸本。但偏安东南,国事力难支两敌,而东敌会师杀贼,为我报仇,虽蓄谋难测,而执词甚正。因之通好,少纾目前,以便并力于西,此亦谋国之苦心也。以臣愚计,是行也,所授词于使臣者,第云彼以好来,我故以金帛报谢其酋长,犒劳其士卒,以见中朝之有礼;许之互市,以中其所须,使其马首不亟南可已。若夫地界、岁币等事或因遘机会有利国家是在大夫出疆之义耳,似不宜求好之太急也。祖宗之地诚尺寸不可与人,然从来开疆辟土,必当以兵力取之,未闻求而可得者也。”

挂兵部侍郎衔左懋第、兵部给事中章正宸和礼部给事中马嘉植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表示赞同。

我走下金阙,脸上无任何表情,围着这几个人转了好几圈,满朝大臣眼睛随着我在转动,搞不明白。

我心中有数,明白事的就这几个人。历史上的南明朝庭上下几乎全都沉浸在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流寇”的美梦中,联虏平寇也好,借虏平寇也好,这是基本国策,而正是这一国策加速南明的灭亡。

吏部给事中章正宸见皇上不说话,怕没听明白,怯声声奏道:

“启奏万岁,今日江左形势视之晋、宋更为艰难,肩背腹心,三面受敌。断宜以进取为第一义。进取不锐,则守御必不坚,望圣上三思”。

我点点头,依然没说话。

给事中马嘉植壮了壮胆子,上言:“今日可忧者,乞师突厥,召兵契丹,自昔为患。及今不备,万一饮马长、淮,侈功邀赏,将来亦何辞于虏?”

如马嘉植、陈子龙、章正宸等有一批人,皆是在这一个月录用的,都是进士出身。如陈子龙还上表建议朝政,毛遂自荐,这可都是王铎的功劳。

刘宗周上前奏道:“尔等不可妄议,此系国家安危存亡。闯贼陷我北都,致先帝蒙难,国仇也,岂可不报。今清虏入关,带我复仇,功也,正可借机扫荡流寇,此天助大明。理应议和修好,通商互市,中其所须,使其不南进也。望圣上明察。”

刘宗周从家里来没几天。

我还在沉思,清兵入关占领北京起,民族矛盾成主要矛盾,我必须扛起这杆大旗,才能得民心顺民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吗。

马士英观察了半天,还是没摸透皇上的意思,出班奏道:“启禀万岁,微臣以为众位大臣所言皆有道理,不防均采纳之。一方面,我大明与东虏修好,使其不能南顾;一方面,修武战备,自强不息,两者皆不可费。”

我哈哈大笑,用手点着马士英,半天没缓过劲来。可把众大臣们笑蒙了,你看我,我看你,实在猜不出来是什么意思。马士英显得异常尴尬,看着皇上,也跟着干笑几声。

我看出来了,这个马士英真是左右逢源,不过他却有自己的宗旨,事情不管对与错,绝对不会和皇上唱反调。

笑罢,我感到心中畅快了许多,众大臣们大体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