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三)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39

关于本书,秦人特作以下说明:

先,本书所引资料,仅作为本人应正之用,凡与我之观点偶合则引,歧义则去。非以彼之论,证我之言。如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新证》和《曹雪芹传》,考据严谨,虽其观点与本人相去甚远,毕竟殊途而难同归,故不敢恭维。然资料来源多可信者,故引用比照,合则顺其说,以求行文之方便。是谓“前辈之劳,功不可没”。或有未标明出处者,应无抄袭之嫌。引用其他作者之文亦然。

又如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前后两部我都看了,得益非浅。顺便说一句,至于“秦学派”受到揶揄或攻击是没道理的。他从研究秦可卿入手揭秘红楼真相,路近许多。我正是从刘先生打开的那扇“窗口”溜进红楼殿堂的,在此我要感谢他。

尽管他对一些难啃的“骨头”巧妙绕过去了,或加以联想推断,终究走到了谜底的边缘。如《红楼梦》第七回焦大酒后骂的“爬灰”那些话,他理解为:爬灰就是偷锡(谐媳)乃指男女关系,我则认为锡仗是古代权利的象征,作者这里暗指权利交接或权利之争。又如他认为秦可卿身份显赫,却不知原型何人,更不能解释她为什么被排在《金陵十二金钗》最末,对于这些问题,我在本书中将一一解决。

作家写的书,文史学家能解,文学家更能解,人类科学成果,多半来自于想象力,我从不低估作家的联想思维。

至于霍国玲、紫军二位所著《红楼解梦》一书,网上未能一睹全豹,但关于《曹雪芹刺杀雍正帝》一节偶然被我读到。有人著文详细列举清史档案中关于选妃仪仗贯制,驳斥曹雪芹与竺香玉联手刺雍为子虚乌有。我不免为霍氏叫屈,经我研读发现,竺香玉确有其人。且参与了刺雍。不过不是与曹雪芹联手。如果《红楼梦》作者没说假话,全书一半篇幅是为她而写。书中历历可见。《??词》就是作者为缅怀她而写的,可惜由于成书年代及作者问题悬而未决,事由与时代背景错位,加上忽视文本内证,霍氏终拿不出确凿证据,故有口莫辩。相信此书一出,泾渭分明。可见霍氏也走到了迷宫的门口。

还有一个叫“笨鸟”的先生(或女士),偏重曹氏家事研究,很有见地,他最倾向《红楼梦》为曹寅所作,但由于对曹寅“假死”一说,闻所未闻。故难有突破。

我之所以提出上述几位红学人,旨在提醒读者:此书写成,本有前人铺路的,只是在歧路分叉处,我又走了自己的路。那就是以“谐音、拆字、猜谜、重新断句”四法解读《红楼梦》。若问门派,我就为难了。拆字解谜本属“小儿科”,如果非得挂个牌子不可,就姑且叫“拆字猜谜”派或“秦人”派吧。

这话一出,骂我无知的人必然去找砖头。砖头砸死也罢,唾沫淹死也罢,我都不怕,事实摆在那里,小偏方诊好大病,常有的事。相信读者的眼力与公正。怕的是,让许多人的著作一夜成为废纸,倒过来抄袭盗印我这本书,或鸡蛋里挑骨头,寻衅来个版权之争,致使陷入官司之灾连累我,这是我不愿看到的。因此我还要就这本书作如下说明:

本书解读以脂评本《石头记》为底本,选择有代表的语句、段落,含诗文、批语、人物地名牌匾等,联系史事,视其轻重,择要评述,侧重难解未解之谜。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世人都已明了的事情,则轻描淡写。

对于解读之方法除重要,复杂的不得不详述外,一律从简,以读者明白为宗旨。涉及史书不载,事实不清的人物事件,宁可存疑,绝不枉加敷衍评说。意在留下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供后来人探讨。砸破百只旧碗,赔上千只新碗,也算功德无量。

此书为本人呕心沥血之作,为维护其合法版权,文中随时穿插本人经历文字,且字里行间仿效红楼笔法,暗藏隐语,姑且作为“防伪”标志罢,望有盗版抄袭之癖,欲以此书牟利的君子自重。秦人不想为这部书打官司。否则,愧对曹翁在天之灵。是为“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