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作者:一顾再顾      更新:2019-12-20 12:32      字数:2546

第五十八章愿得此身长报国

一看到江起云的请愿奏折,宋仁宗赵祯不禁又惊又喜。

但见奏折上书:

“吾皇亲启敬鉴,

臣闻之,辽遣使至开封,口放厥词,扬言要封地纳税币。若不允,则'欲陈兵边境,犯我大宋'相威胁。

臣'位卑未敢忘忧国。'

连日来,僵卧'江府'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食无味,寝难安。

义愤填膺。怒恨难平。

自澶渊之盟签订以来,宋辽两国貌似趋于平静。此乃浮于表面也。

然,辽乃虎狼之国也,教化未驯,民风不朴。

臣曾随慕府布匹出关押运,见虎狼之国常于边境之地,排阵训兵,蠢蠢欲动,时有侵扰边民之事。

呜呼哀哉!更有甚者,强抢民女,已成常态。

故而,实则为涌动之暗流哉!

吾天朝之国,待人宽容,作风诚恳。遵信义,守盟约,以正其身。

即使有所察觉,一忍再忍,只催信下函而谴责之,'挑起无妄祸端'非我大国所为!终无奈作罢!

然如此退让,辽并未收敛,反而变本加厉。长此以往,皆以为宋之天朝大国软弱可欺。狂妄气焰,必日趋甚嚣。后果堪忧也。

果不如是!

今辽蛮夷之国,出尔反尔,贪心不足。遣使至开封,开口大如狮子。一言不合,便以'大兵压境'相威胁,妄图挑起祸端。

此为挑衅之举也。

岂不令人鄙之,唾之,恨之,弃之。

......

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

臣本愿亲赴战场,率兵痛击之。

勿以成败论英雄。愿以'忠君、爱国、灭辽。天下大统,皆为我宋土'为己任。

虽,路漫漫其修远兮。

然,吾将上下而求索!

任重而道远,矢志不渝。

臣分析再三,思索百遍。

翻阅古今,又纵观现之局势。

今天下宋、辽、夏三国相互牵约、制衡,呈三足鼎立之势。

现大宋昌盛兴始,应养精蓄锐,持之。更应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待之。

宋若长途跋涉而行之,国力难续,则疲弊。辽狼子野心,兵强而马壮,诡计多端善远袭。亦有西夏在旁虎视眈眈,妄图'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前有狼而后有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若战,恐人心惶惶,生灵涂炭也。亦恐西夏小国趁虚而入矣!

幸得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朝廷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于辽,臣江起云虽鄙之,唾之,恨之,弃之,却不得不与之缔谈盟约,以换两国安宁,换百姓安居。于安宁安居之期,望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国力强盛,四海升平之时,即是一统天下皆为宋土之期。此时此期,将不远矣!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卫国之责,深似海。

护国之任,大于天。

臣必以此为力,督促自己,鞭策自己。吾日三省吾身。

若能为君为国略尽绵薄之力,当义不容辞!

若有去无回,为国尽忠而殁,实属无上荣耀哉!

西汉司马迁曾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战国时代楚国屈原曾云,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臣深以为然。

臣亦以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方为志士男儿之所愿,英雄豪杰之所为!

身为臣子,为君分忧,以身报国。方为忠,亦为荣!

......

望吾皇勿伤无忧。

大宋志士仁人,必将长江后浪推前浪,卫国以责任,护国以荣耀!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臣江起云愿亲赴辽国,面见辽王耶律宗真。必竭尽所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令其认清局势,收回成命,以期许两国边境之安宁。

若其嚣张气焰不消则增,和谈不成,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若臣尚能留残躯归国,适时望皇上允臣亲率兵士,身先士卒,以战之。

弃笔从戎,有何不可?

生死未卜,又有何惧?

大丈夫,当驰骋疆场,抗击顽敌,荡平辽贼,佑我国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

臣愿以身报国,在所不惜!

宋之国土,假使一毫,皆勿落入他国之手,勿成他国之界。假使一厘,决勿冠他国之姓,勿成他国之名!

一毫一厘,寸土必争!

......

若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望皇上恩准!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此绝笔。

翰林院学士,江起云敬上。”

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读罢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真真是,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言辞恳恳,字字珠玑。

宋仁宗赵祯暗暗惊叹,钦佩于江起云笔瀚如流、下笔成章的文思才学,更感动于他能在国之危难之际,而愿临危受命、不卑不惧的信心勇气。

亲赴辽国之举,他已然将生死置之度外。

可敬,可叹啊!

这段日子里,宋仁宗愁眉不展、茶饭不思,为无良才无良策应付此事而寝食难安。

江起云的这个请愿奏折,于宋仁宗而言,简直是雪中送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又阅江起云的这篇自荐奏折,字里行间,情感真挚,笔酣墨饱。

他被深深打动了,不禁喜出望外,忍不住涕泪涟涟。

江伯尧爱卿,枢密使大人,真是为我大宋生养了一个好儿郎啊!

有此忠臣良士,国之幸矣!

若满朝文武,皆能如江起云这般忠君爱国,临危不惧,我大宋江山永固矣!

“天下一统皆为宋土”的夙愿,也总有一天,将得偿所愿啊!

此番江起云自愿请赴辽国,朕岂有不允之礼?

宋仁宗赵祯赶紧下旨,命得力之人,速至江府宣旨。

......

待皇帝派人来江府宣读圣旨时,江伯尧才知道了儿子这“先斩后奏”的行径。

犹如晴空霹雳,大惊失色。

唉!

知子莫若父。

他怎会不知儿子江起云,远赴辽国的真实意图。

可如今,事已至此,木已成舟。

江伯尧即使再暴怒不甘,再愤慨不愿,又有何用?

他只能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跪下接旨,磕头三呼万岁。还要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说一些诸如“信赖犬子,谢主隆恩,必不负圣恩”之类冠冕堂皇的官话。

唉!

(注: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此句摘自屈原《离骚》。意思是,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注: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此句摘自唐代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意思是,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