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有子万事足
作者:大艺小悦      更新:2020-01-13 19:43      字数:2425

第四十七章有子万事足

这个月子的前七天,余幺婆是天天都来。直到三妹能自己下床动弹了。自已给孩子换洗了。这样余幺婆还是隔两三天过来看一下。大家都笑话说余幺婆这是把三妹当自己的亲女儿一样看待了。

余幺婆笑笑没说话。但从心底,她是真心心疼这个孩子的。

孩子满月后抱出来。林桂兰几个小媳妇特意过来看看,都说三妹这个月子做了出来人还更漂亮了。孩子也长得很好。

“三妹,你这个月子还真的得感谢有家余幺婆,要不是有幺婆天天来看着你。你看看你还有这么好没得!”

林桂兰一边逗着孩子一边说道。这夏天就是蚊子多,看看娃娃的脸上都有两个小包了。

张三妹顺手用口水给孩子抹了一下道:

“是,我知道,也谢谢你们大家,我们俩娘母吃了你们家家的鸡蛋了。”

这个月子里,张三妹的鸡蛋还真是没断,每天都有荷包蛋吃,李家自然没有那么多。一是打三朝张家拿了二十多个鸡蛋来。二是余幺婆拿了五个。林桂兰五个,黄二娘也给五个了。再有就是其他人家的,没事来看看三妹的人,都带了一个两个不等。

一是大家都知道三妹第一个孩子出了事,大家算是来给她打个气。二来是三妹前一些日子帮着各家怀孩子和生孩子的跑上跑下的。各家都表示一下感谢来了。

“三妹,你这娃取的什么名字?”

“还没取呢。”

“叫什么,李大毛,哈哈哈哈,你看他的头发都长得很好!”

几个小媳妇在那里调笑着。晚上,回到家里在坐下来说孩子该取个什么名字的时候,李大林一口就说道:

“就叫李庆林吧。”

李三娘道:

“哪有这个叫法哟,你名字里有个林,他也有林,这不是分不清楚辈份了?”

李大林急言道:

“怎么不可以,庆字我认得,上次庆祝新中国成立我看过那个标语,叫我们读过。那个老师还说庆就是喜庆的意思,林字也好啊,你不是去算了八字,他命中缺木么,我们的林字就是两个木,这个名字我问过一个先生的。可以。新中国了。不忌讳那么多了。”

有了李大林的一番解释,李三娘也是无言以对,再说,这是他的儿子。他想取什么名就取什么名嘛,反正都问过先生,先生都说好就要得。

倒是向来有点信八字的三妹转头看看李三娘道:

“娘,你什么时候去给他算的八字啊?八字先生怎么说?”

李三娘抱过孙子,拉扯了一下孩子的衣服,然后说道:

“怎么说,说了你别不信,我还没说什么呢,人家八字先生就说了,你八字硬,命里无亲,所以第一个孩子才不跟着你!”

李三娘有意无意的一系话,让张三妹苍白了脸。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时辰生的这个事。没想到八字先生也这么说。那自己这个孩子......?

李三娘又道:

“我问了八字先生怎么改。八字先生说了,只能把孩子当过继的养。这以后,你的孩子,都不能叫你娘。你呀,就当是收的干儿子,让他叫你保保吧。”

三妹只是怔了一怔。看看自己的孩子,低下了头,没说话,看来是默认了。即然八字先生都说只能做过继的养,那就听人家的吧。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八字大的人。(八字这个东西,不知道是怎么形成来的,作者是不懂,但知道说女主这个八字不好,是因为她生的时辰不好。这里说的八字先生,就是指算命的。比如算着你父在母先亡,就这一句,任何原因都可以解释,可能是父亲还在,也可以是父亲比母亲先死。读者不可信之!)

“那我呢?娘?孩子也不能叫我爹么?”

“你八字又不大。当然可以叫你爹。”

李三娘看着有些尴尬的儿子。回道。

李大林看看儿子,又看看三妹道:

“叫你保保也要得。你看你都叫你爹都是叫的二爷。”

李大林的这句话本来是想安慰三妹,但却似乎让三妹更加低下了头。孩子哭了起来,看来是饿了。想吃奶了吧。三妹这才起身去抱起孩子,进屋去喂奶了。

家里人也没再讨论这个孩子的名字,那么大名就叫李庆林吧。反正是他爹取的。小名大家都叫的李大娃儿。

李大娃儿出世得很是及时,因为他出世就算上一个人头,他们家里就有了六个人的地了,生为农民,土地自是越多越好了!

全村的人都在笑这个李大娃儿是个幸运的孩子。生下来就有了土地。以后就有吃的了。

满了月后的张三妹现在是天天忙得团团转,孩子一会儿又打湿了,一会儿又打湿了,尿布洗了还没干又得换了。而孩子容易饿,也可能是三妹的奶水不够,只得又专门给孩子熬点米汤。

不管多忙,心里也是高兴的,最少这个孩子没有再离她而去,而是越来越好的活下来了。

因为是个儿子,又因为他在,所以家里还多分了一个人的地方,所以李三娘有时间还帮着照看一下孩子。倒是让三妹也能换个手。

李小妹因为常与村里的几个小姑娘往来,一来二往的,就认和了村里的一个小伙子。倒是那小伙子家里也算是中等人家,最少就是不缺吃的。但要李三娘来说,她有点看不上那小伙子,认为那小伙子个子矮小了。

在农村,个子矮小了你的劳动力就有些打折扣了,这样担东西抬东西就没那么得力了。

小伙子的家里知道这个事后,忙备好了礼,请了正式的媒婆上门来提亲。李三娘犟不过女儿,最后还是答应了。农村讲究把婚事说成了就要着手为结婚的事了。于是在订下亲事后第三个月,也就是快过年的时候,李小妹就嫁到了本村邱家了。

因为就在本村,倒是近,可以互相照看一下了。但李家最大的问题是李二林的问题,一个二十四五的大小伙子了,还没订下亲事,在这农村是极少的了。原来就是因为家穷,也是自己也不太上进,一天都是懒洋洋的。周围的知道底细的人都不愿意把女作嫁给他。他就成了这李家乃至这个村里的老大难的问题了。

这些事愁是愁不来的,又到了过年初二回娘家的日子了,这次因为有了小孩子,张三妹想着去年因为怀着孩子没回娘家,今年想回去一下。再加上准备修房子的木料是买好了,最终还是拜托了廖大姐夫买过来的,但还要些瓦片。

因为张家不远处有个比较大一点的烧瓦的窑,李大林和李三娘商量了一下,决定去那边问问价格,看看质量。

所以,李三娘这次又肉痛的买了两斤面,要他带着回娘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