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风华之下
作者:卿诗青丝      更新:2020-01-21 02:11      字数:2558

“哦。”周惜惜听说她认识的京城赵公子便是端王时,就是这般回答的。

“你怎么一点也不惊讶?”宋文丰讶异道。

“有什么值得惊讶的,你没看他的扇子吗?我借来看过的,上面可是廋金体呢。”

“啊?我怎么不知道?”宋文丰可没注意这些细节。

“况且,赵公子那日酒后,先是朕,又是王的。你要说他是官家,我也不意外。”周惜惜淡淡回道。她想起那日回府后,爹爹一直询问有关赵贺的事,心中便有了思量。

“哇。我的女诸葛,以后再有这样的事,一定要提前告诉我。”宋文丰话音未落,右胳膊就向她倒去,几乎半个人趴在了她身上。

“你——”

“一路上帮流民搬运吃喝,胳膊好累啊,我就放放,不动的。”

“哼。你说的啊,手不许动。”

之后便没了声响。

“惜惜睡着了没?”

“没。”

“嘿嘿。既然……我说大约啊,我跟端王是旧识,咱们那进士及第的要求,是不是能稍微减减。”

“宋文丰!你是不是说话不算话!”周惜惜推开她胸前的胳膊。

“不。不。我就随便问问,就问问。你别生气嘛。”

“睡觉!”

“好。好。”

一夜后,宋文丰悠悠转醒。昨夜似乎没有做梦,亦或是忘了。

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此三百余里,自然是感触颇深的。

就从兑换交子说起。进了钱庄后,店家先是上点心,热茶招待着,言谈间透露出涨税的消息,后来又是以税收为由,增了一厘的花费。直到宋文丰有意搬出自己举人的身份,店家才肯全额交换于他。

换了千贯钱后,二人租了辆马车。车行数日终于出了曹州府地界,眼见许许多多的流民身形骨瘦如材,衣衫褴褛实为可怜。

让宋文丰万没想到的是,眼前竟然会有这般景象,府内人有衣穿,有饭食,有学上,有乐找,仅仅十余里之隔,府门外就如同另一个世界。

赈灾拨款自古有之,朝廷也有解决、安抚方案。

朝廷里拨下赈灾款项,下面官员皆希望从灾款里分得一杯羹,几乎人人如此。若是拨款二十万钱,待到实地配发时,尚余五万就算好的了。

朝廷知道这么吗?

宋文丰觉得是知道的,可又能如何?

实际办事的还是下面这些官员小吏,不先厚了自家的腰包,他们又怎会去替朝廷办事,为百姓着想。

那些不是读书人吗?不是嘴里常念叨着家国天下,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吗?

是啊,是读书人,可他们更懂得怎么生活,怎么享乐,如何奢靡,又如何“做官”。这样的官若是心肠坏些,比那寻常的地痞流氓,更可恶,更可恨。

就比如,曹州府的王知州,乃是寻常百姓人家出身。

可自从他当官之后,变着法子来祸害一方,全然忘记了自己也曾是百姓。

说到底,这还是关于人性的问题,朝廷为此有了别的对策。

官府另有救助方法,给流民安置住所以及吃穿必需品,是最基本和简单的。有了此基本条件后,根据方案分配给每一户几亩土地,流民才会有生活保障。

如今官府多次减免租赋,鼓励和招集流民垦荒种地,并以此来作为嘉奖地方官员的依据。

诸般条件如此完备的境况下,还是有大批的流民,被挡在了老爷们看不见的门外,吃着野草树皮,就着生水度日。

土地啊,土地。这类资源,贪赃枉法之徒,更为眼馋。

偶尔府里的人发发善心,便会出得府去,送些稀粥、铺盖。可毕竟流民人数众多,能得救助的人少之又少。

上有良策,下可有善行?

是有的,可要是与恶行相比,那就太少了。

姓刘的汉子家有一双儿女,原先家里的境况不错,儿子在县里读书,妹妹要小些,仅有十岁。

全县遭了难,就往东面跑。西面的汴京是万万不能去的,听说那里打死过不少的人。县里的教书先生说往东面跑,那里是孔圣人的故乡,好心人比别地多一些,或许能多那么一星半点的活头。

走走停停,流民来自不同方向,却慢慢地汇聚在一起。原先是按小路走的,人数多起来后,去了大道上。来往各地的商人们经此处,有撇嘴厌恶的大官人,也有分发食物的善心人。

这日,一名官吏手持公文宣告:凡是手艺人,皆可进入城内,也可携带家眷。

得此通知,几家欢喜几家忧。女娃的爹爹是个庄稼人,除了种地也无甚旁的技艺,希望破碎后难免绝望,儿子摇了摇他的胳膊,爹爹主意涌上心头,连忙用为数不多的力气跑向官大人,跟他推荐读过几年书的儿子。

这年头,娃娃读书,虽说无甚大用,但仍是一门讨生活的方法。书童可以说是门养家糊口的职业,学识不用太高,认识常用的字便可,记性若是好些,更得主人家欢心。

但凡长相清秀的童子,若是经人推荐,前途不可估量。

苏轼,字子瞻,与其相熟之人常戏唤其为苏怼怼。

政见不同之人,怼之。

不利百姓之人,怼之。

无论是有提携厚恩之人,还是私交甚笃之人。

只要你是参与党派之争,只要你不利于天下。

怼,怼,怼,就连官家,也是逃不过的。

苏轼有名书童,姓秦,名桧,字会之。精通笔札,儒雅风流,后经推荐出任一方知县。

刘家小子长得秀气,先是用河水洗了下脸,在爹爹的招手下,跑了过去。官吏打量一番后点点头,小子随他而去。

儿子的境遇在刘家汉子看来,是很不错的。

至于妹妹,那可就难说了。

一名打扮艳丽的妇人,在人之群中穿梭。她用手巾捂着鼻子,眼睛正四处打量着,忽然停下脚步后用手一指。

“你。对,就是你。”妇人指着刘家女娃,“来。走过来让大娘瞧瞧”。

女娃有些害怕,妇人的眼中不似善意。

“没想到,这泥腿子家里,还能出个美人。行了,你跟我走,往后保你有吃也有喝,好不好啊?”妇人如获宝贝般,用手巾擦掉女娃脸上的泥土。

“大姐。俺是她爹爹,你看俺和她娘能不能也跟你走,俺会种地,她娘会针线”刘家汉子跪在地上,抬头相视。

“老娘要你们这些泥腿子作甚?看上你家闺女,那是你们的福分,你这跪,我且受了,以后可要记得老娘的恩情”妇人讥诮的话语出口,面目可憎。她身后站着两名壮汉双手叉腰,俯视着流民。

“爹。娘。我不想走……”女娃被妇人强行拉着,哭声大的吓人。

这种场景,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无人阻难,也无人抬头。

女娃在妇人的拉扯下,渐渐没了身影。

刘家汉子和婆娘抱在一起,摔坐在地。

…………分割线…………

秦桧曾任苏轼小史(类似秘书,水浒中称为书童),经苏轼推荐,方得崭露头角,可考。其善待苏轼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