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见月明
作者:卿诗青丝      更新:2020-01-21 02:11      字数:2558

昨夜的钟楼鸣了五下,意味着今日开早朝。

可咱们的宋文丰不知道该几时进皇宫啊,整夜没睡踏实。淑娘早早的起床做饭,叫起半睡半醒的他。洗漱整理完毕,没什么胃口的宋文丰发现一个大事。

“坏了。淑娘,我没朝服。不对,我这小记谘本来也没规定要如何穿着吧?”

淑娘报以微笑回之,“宋郎昨日不是去过一次朝会了吗?怎的今日才觉不妥。”

“昨天那不是正式的朝会嘛,仅仅是十多人的小型会议,大佬们一个也没到,今日可不一样。能见到岳太师和虞相啊,那是什么样的人物,好紧张,紧张……”宋文丰的注意力全放在不久的朝会上,对于杨淑娘称呼上的转变毫无察觉。

隆兴六年,癸亥月,甲申日(十一月十六)大朝会。

寅时三刻,大庆殿外百官鱼贯而入。

大庆殿规模当得天下第一,整座宫殿呈工字型结构,殿前东西两侧各六十间长廊,两边太和门后挟殿各五座,有容数万人之能。与西侧垂拱殿的温馨之感截然相反,大庆殿处处透露着庄严与肃穆,令人心生敬畏。

殿前千余人手执旌旗排开,另有专人引入各国使节进殿。虽不及“万国衣冠拜冕旒”,可也有不少邦国来朝。

宋文丰自觉站于队尾处,瞅了眼右侧的异邦人,暗想:今天难道不提酒精吗?怎么还有外国人来,岂不是……

约莫一刻后轮到他走上台阶。偷偷看了眼殿内的情况,只见乌压压的长翅帽一列排开,右侧有几位身着铠甲的将军估摸着品阶不低。

他身后还有一人,随着此人入殿,听见前方传来一声:班齐未?殿外禁卫逐个应答:班齐。

声势浩大,随着钟楼上的鼓声响起正式开朝。

“五日前,金诏有司勤政安民。”

“日南至,合祀天地于南郊,赦天下。”

“故进士杨居中、执中,请赐右承事郎。”

“九日前,西南民反,因当地税官贪觅,现已查实着州官整治、安抚,已见成效。”

信息量好大,头一条就是金国的政令。第二道是大赦天下,后面的杨居中好像就是杨家将的原型。嗯,淑娘提的民反,朝廷里反应挺快,希望那的百姓能过个好年。宋文丰的头脑飞速旋转,不停的汲取着各类信息,尽量当场弄懂一些。

后又有数道奏事出,宋文丰正感慨内政修明时,听了个全乎。

“臣,权礼部侍郎孙道夫启奏:今合祭天地,奉祀宗庙,悉复承平旧典。加以辟道山,求遗书,修太学,育人材,文治既举,自此愿训敕将士,增修武备,以为不虞之戒。”又道:“武帝华夏初,采古兵法及旧史成败,为《神武秘略》以赐边臣,训迪有方,故一时爪牙有古良将风。愿下文馆重加雠正,遍赐将帅《三国演义》,以继武帝故事,岂无曹玮、王德用、狄青为时出乎!”

宋文丰暗道:好你个孙侍郎,我与你无冤无仇,为何害我。你是不是孙学士他家亲戚,礼部也管得太宽了吧?

实是宋文丰误会,孙侍郎在地方任县官时洞察民情,减免盐、茶、酒税,办事英明果断赢得百姓爱戴,有“水晶灯笼”的美称。三年前刚提拔上来,今年升任礼部侍郎,虽在官职前有个权字,可其转正早已是板上钉钉之事,尚需几年资历罢了。

官家看向左侧坐着的岳太师,询问的目光没有得到回应,又看向右侧的虞相,见其微笑不语,他一时也拿不定注意。

正此时,一名明显不同服装的异邦人走出队列,拜道:“吾辽帝深知宋国人杰地灵,能人辈出,敢请宋帝赠兄弟之邦几许,臣在此代表辽内将士叩谢宋帝之恩。”这位辽国的使节实在聪明,与其到时候偷偷摸摸的送回辽国,不如趁此时大大方方的说出来。

他言已毕,十余名装扮各异的使臣在辽使身旁拜倒,皆口称:恳请宋帝应允。

事急从权,虞相微微正了正长翅帽,方才站了出来。

“诸位使臣无需如此。本相听闻,《三国》乃端王府内一记谘所著。略翻一二,屡辱魏武之名,实不宜流传过广。书中所说之兵法,无异于三十六计尔,诸位使节若是真想学习一二,可自去书店购买便是。太师以为?”

“虞相所言合乎情理,我宋国举人拙著不便赠与友邦。恐是误人子弟之举,实为不妥。”岳太师站起身来,他仅仅一开口,全场鸦雀无声,针落可闻,由此可见其人、其名。毕竟,岳太师乃当年伐金第一功臣,大宋之军魂。

有这二位开口,使臣泱泱的退回队列,至于是否真心想学,日后又当如何,便不足为外人道哉。

宋文丰稍稍缓了口气,还好有两位大佬出言撑着,明面上听着是贬低之意,实则多番回护。在他暗自庆幸时,感觉到背后有人戳他,他动作不敢太大,微微向左侧过头,余光看见那张军帽下一的俊秀面孔,正是两日不见的禁军都头林冲。奈何身在殿内,他只好抬眉示意,转头不再多言。

《三国》一事只是插曲,之后又汇报各边关守备,各地税收,官员升迁,宋文丰大部分都是左耳朵进右耳出,只因没听见一个熟悉的人名。

大朝会已开了两个时辰,尚未适应的他感觉到双腿发酸,稍微低下身子曲了曲腿。靠右腿站立的他摇晃着,且止不住身形时,终于听到了一声:退朝。

正欲转身朝殿外行去,被林冲拉住,小声道:“待会官家赐宴,宋兄莫要走远。”

原来管饭呐,能吃一回宫里的菜品,倒也挺美。宋文丰忙道:“林兄何日得闲,也好与兄弟一聚。”

“最近只怕不行。太师命我与师弟留备宫中,叫我二人提起万分注意。”

“既如此,那也只好下个月了。”宋文丰点了点头,他亲眼见证了昨日御书房里的突发事件,想必宫里还有一系列动作随之而来。他又道:“对了。林兄可见过魏国公?今日可曾上朝?”

“右侧第二根柱子,身着蟒袍之人便是。”林冲说罢目不斜视,挺起胸膛。

看情形,宋文丰没再多问。朝着他说的方向看去,身穿棕色蟒袍的男子约莫四十岁左右的年纪,在一众官员中与人交谈,看样子交谈甚欢。

宋文丰低眉思量,正考虑是否上前结识一番时,有内侍近身打断了他的心思,“官家召宋记谘即刻前往垂拱殿,不得有误。”

得令的他没有片刻迟疑,匆匆向林冲抱拳后,向垂拱殿的方向一路而去。再次来到昨日的殿门外,随内侍躬身进入。

他拜见了陛下后,站于右侧队尾。

“太医局提举。至今已有近八个时辰,可有效果?”殿内已无外臣,赵瑗悠悠开口,才说出今日关键。

“回陛下。臣已尊陛下吩咐行事,奈何入冬已有多日,伤口不易感染,晌无迹象表明效用。然,微臣属下有一人提出新意,着锈刀划破一处涂抹,另一处未涂。据方才回报,未用之畜此刻已奄奄一息,另一牲畜伤口无异。”

这是宋文丰从未想过的方法,终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