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 6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2214

第四、说完了野史和历史的区别之后,石头又将话题转到了读者身上,他说:

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总有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功夫看那治理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余饭饱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在这里“治理之书”再次被提起,而且还特别强调不爱看这种书的有两种人:一种是贫者,他们为生活所累,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关注这类书籍。另一种是富者,他们有时间,也有精力,但由于贪婪好色,终日沉醉于风花雪月之中,对“治理之书”不可能,也不会有兴趣。这两种人显然都不是石头想要“问世传奇”的对象。那么,除了上述两种人外,还有没有第三种人呢?或者说,有没有对“治理之书”怀有浓厚兴趣的人呢?当然有,他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空空道人。

正因为空空道人“喜爱治理之书”才来到青埂峰下“访仙求道”;正因为他对“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没有丝毫兴趣,才会对石头所讲述的故事提出质疑。空空道人实际上是有识之士的代表,是智者的化身,是历史足迹的探寻者。这类人的特点是:胸怀大志,有报国之心,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未来充满忧患意识。唯有他们才是作者的知音,唯有他们才是这部作品想要问世传奇的对象,唯有他们才有可能读懂石头的故事。

我们看到,关于书的性质,尽管石头的回答迂回曲折,但落脚点却毫不含糊,最终还是落在了“治理之书”上。也就是说,他变相承认了这是一本治理之书,一本政治书籍。当然,要读出“治理之书”的味道来,自然涉及到阅读的方法问题。石头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没有忘记向我们传授阅读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检读”和“把玩”。所谓“检读”,就是一边读,一边思考,不可像读小说那样一带而过;所谓“把玩”,就是慢慢品味,反复琢磨,不能囫囵吞枣,更不能死板教条,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其中的文字和内容,如此才能读出“治理之书”的味道来。这个方法是否灵验,在空空道人身上得到了验证。

空空道人经过石头点化之后,顿时大彻大悟,来了个脱胎换骨的转变,不仅眼里不再空空,而且在表达上也有了技巧,学会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障眼法,能毫不犹豫的把是说成不是,把有说成没有,把重要的说成不重要的。不信你看,当他把“《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时,他的眼睛里“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几个异样女子已然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指奸责佞贬恶诛邪”和“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的内容。但在表达上,他却采用了避重就轻的说法,刻意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淡化处理,他说:

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定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这就是空空道人采取“检读”或“检阅”的方法取得的成果,谁都看得出,与之前的认识有了很大区别,已经完全读出了“治理之书”的味道来。他虽然强调其内容“非伤时骂世”,也“毫不干涉时世”,但我们还是看到了“指奸责佞贬恶诛邪”,甚至看到与朝廷,与君王有关的敏感话题。这些内容一般文学作品不敢涉及,《石头记》不但敢于涉及,而且涉及之深,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当然这是后话。

此时空空道人眼里,除了奸佞邪恶,君臣父子,大概也没有别的东西了。而且,他还特别强调,这些都是“实录其事”,非“假拟妄称”,与“一味淫邀艳约、私定偷盟”完全不同。这恰恰说明,《石头记》是一部微言大义的政治书籍,其内容不仅涉及“伤时骂世”,而且还有“干涉时世”,干涉朝廷的重大嫌疑。这就是空空道人顿悟之后带给我们的启示。

空空道人顿悟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从色到空的过程。所谓“色”就是“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几个异样女子的荒唐故事,所谓“空”就是与朝廷君臣有关的真实历史。“空”是对“色”冥思苦想后得出的结果,故而被称之为“自色悟空”。也就是说,“色”是浮光掠影的表象,“空”则是大彻大悟后的境界。一旦进入这个境界,人们眼里或痴或情的男女****从有变无,而与朝廷君臣有关的内容则从无变有。

空空道人从一个腹内空空的道人,一下子变成了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的僧人,作者把这个转变过程称之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虽然这个过程的两头——起点和终点——都是空,但两个“空”却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缘起,后者是归结,也就是说,主观上他因空而来,客观上又得空而去。由于在两个“空”之间还经历了“情”和“色”,使得后面的“空”与前面的“空”从内容到性质都发生了改变。第一个“空”是两眼空空的意思,第二个“空”则是相对于“色”而言,进入了一个禅悟的境界。就像苏轼的《庐山烟雨》所描绘的一样: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极富禅理,诗人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来形容未开悟之前的心况。它的意思是说:顿悟之前,人的妄念就如那变幻无常的烟雨和翻腾起伏的海潮,使人不能达到胜境。但顿悟之后,人的心境平静了,烟雨、海潮还是原来的烟雨和海潮,但感觉已经完全不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