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 8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1399

尽管贾雨村已经看出“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弄清楚它到底在说什么。毕竟贾雨村和甄士隐不同,没有灵心慧性,所以脂批说:

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贾雨村与甄士隐的最大区别是,一个凡夫俗子,一个仙风道骨,二人完全不在一个层面,自然不能相提并论。这副对联被脂砚斋称之为“一部书之总批”,可见其意义非同寻常,但能看懂它的人并不多。一般人都以为,它讲的是人生哲理,或者是对贪婪者的警告。其实不然,它是作者给读者的当头棒喝,以此告诫人们:读《石头记》一定会有种种疑惑和不解,在你无路可走的时候,一定要回头去看,就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样。要不然,你将永远被淹没在“满纸荒唐言”里无法自拔。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身后有余忘缩手”是对作者而言,意思是说:用八十回的篇幅隐藏真事已是绰绰有余,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故意制造了没有完成的假象,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其实该说的早已说完。第二,“眼前无路想回头”是对读者而言,意思是说:看似不完整的八十回,如果行到无路可走时,你只能回头去看,它的结局不在八十回以外,而在八十回以内。也就是说,在八十回以外去寻找结果,寻找答案,永远都不会有结果,也永远不会有答案。这恰恰说明这部作品不仅已经完成,而且其内容远远超出了作者的需要。因而它不是“不足”,而是“有余”,不是无路可走,而是路路可通。

(3)、灯谜给予的暗示

在《红楼梦》里有“戏说”,也有“史说”,它们是正反两面。所谓戏说,就是“满纸荒唐言”,所谓史说,就是“一把辛酸泪”。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有头无尾”,后者“有头有尾”。史湘云的灯谜《点绛唇》,对此作了明确暗示,她说: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当湘云说出谜面时,众人都有所不解,想了半天“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只有宝玉一下子就猜到了,他说:“一定是耍的猴儿”。湘云说:“正是这个”。但众人依然不解,问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末后一句”指的就是“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湘云对此的解释是:“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也就是说,这只被耍的猴子实际上是有头无尾,而且这个“有头无尾”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并非其它原。这就变相点明了戏说“有头无尾”的事实,

其实《点绛唇》就是粉墨登场的意思,再加上“红尘游戏”的解释,以及被耍的猴子的谜底,使得“戏说”成了很明确的指向。而且,其尾巴被剁去,造成“后事终难继”的结果,是在它告别山林,进入红尘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这就说明,这本书的有头无尾,是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设定好的。

那么,猴子没有结果,谁有结果呢?当然是和尚和道士。这个谜语其实有三个选项:和尚、道士和猴子。宝玉把和尚和道士排除在外,就意味着他们是有结果的人,不属于“后事终难继”的性质。和尚和道士有结果,就等于“史说”有结果,史说有结果,就等于真事有结果,真事有结果就等于这部作品有结果。这个结果恰恰说明,这本书是“戏说”和“史说”同时并存,“有头无尾”和“有头有尾”同时并存。

通过上述分析,我想大家对八十回是完稿,不是残稿的事实,不要说深信不疑,也应该是有所了解,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下面的解读,在理解上就要容易得多。(第四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