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四大家族政治背景之谜 5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0      字数:1956

由葫芦僧来演说《护官符》,实际上是把贾府定性为“葫芦庙”,这是作者送给最终坐上皇帝宝座那个人的“庙号”。其寓意是:偌大的贾府就像一个“闷葫芦”,里面装着许多外人无法知道的东西,而这个人的上台本身就是一笔糊涂帐。清话石主人在《〈红楼梦〉精义》一文中说:

鉴明风月,照彻古今;庙号葫芦,别有天地。非过来人,想不出此等名目。

“庙号”是皇帝死后的尊号,但把“葫芦”作为“庙号”,显然没有一点尊敬的意思,相反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寓褒贬,别善恶”、“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看得出,作者把自己的怨,把自己的恨,把自己的泪全部浓缩在了这两个字中。

事实上,四大家族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就是天下第一望族的皇族。不用说,把这样的家族作为议论的对象,其性质远比“伤时骂世”严重的多,危险得多,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不想引火烧身都不可能。与其让别人来烧,不如自己先烧,于是故事一开始便出现了葫芦庙里的那场大火,不仅烧毁了葫芦庙,也烧毁了隔壁的甄家,让真事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除了“荒唐言”的功劳以外,还有“分身法”的作用。“分身法”的特点就是化整为零,作者把皇族的特性分别隐藏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身上,故意制造了四个大家族的假象,以此来混淆视听,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以便达到“明修暗渡”的目的。

2、宝玉的梦别有洞天

“太虚幻境”实际上就是九重之上的金銮宝殿,宝玉的梦境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他的梦发生在宁府的天香楼,入口处有个石牌坊,上面写着“太虚幻境”四个大字。转过石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也有四个大字“孽海情天”,旁边还有一副对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不难看出,这里每一处,每一景都与“天”有关。这恰恰说明,宝玉的梦发生在天上,而出现在梦里的宫殿,自然就是皇宫了。进入了宫门后再往里走是二门,里面同样是宫殿巍峨,富丽堂皇。门的两边皆是配殿,有“痴情”、“结怨”、“朝啼”、“夜哭”、“春感”、“秋悲”六个司。皇宫的二门之内是什么地方?不用说一定是后宫了,上述六司就是后六宫的象征。后宫是皇家的私人领地,戒备森严,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入。所以,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一般人很难知道,即使知道,也绝不能对外说,这不仅是保护隐私的需要,更是当权者顾及颜面的需要。所以,焦大说:“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脂批也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从六司的名字可以看出,后宫没有天伦之乐,没有骨肉亲情,没有爱的温暖,只有怨恨和悲泣相随相伴。所以,这里的朝啼夜哭,春感秋悲是一道永远不变的风景,从古至今皆如此,没有任何例外。难怪探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咱们到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这正是皇家骨肉亲情的真实写照!

“薄命司”是一个极其重要地方,因为宝玉阅册在这里,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及又副册也在这里。这个宫殿的两旁也有一副对联,上面写道: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看得出,这里的脂粉气息特别浓厚,“闺阁”特征十分明显,这与作者“着意于闺中”的主题完全吻合。很显然,“薄命司”是“太虚幻境”的中心,主人公的梦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那么,“闺阁”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它身上赋予了怎样的寓意和内涵?这个问题不可小觑,它涉及到书的主旨,涉及到主人公的身份,也涉及到了红楼一梦的具体内容,所以它是我们重点解读的对象。

其实,这个“闺阁”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闺阁,它另有所指。它指什么呢?它指的就是太子居住的宫殿——东宫。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过去人们把东宫也称作“春宫”或“春闱”,而“闺阁”正是从这个意思演化而来。要知道,作者不仅借用了“闺阁”之名,还借用了“闺阁”之实。一般而言,居住在闺阁内的大都是没有出嫁的女子,年龄在十五岁以下,被称作含苞待放的花季少女,等待名花有主的那一天。这个意思与“东宫”的性质颇为类似,太子作为皇权的继承者,就像待字闺中的少女,随时等待着出阁成大礼的那一天。所以,用“闺阁”来隐藏和演绎一段关于嗣子悲欢离合的故事,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其实,“闺”和“阁”这两个字,最早就是用来指后宫的,因为后宫都设在二门之内,而二门又叫“闺门”,里面是宫室主人的内宅,外人不得擅入。后来人们才把它延用到了女儿身上,因为比较讲究的大户人家,把未出阁的女子都安排在二门之内居住,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体现的就是女儿家的身段。作者开篇即强调“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让“闺阁”成了故事的中心。但谁也不会想到,此闺阁非彼闺阁,在它的背后隐藏着如此惊人的秘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