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秦可卿死亡之谜 6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1      字数:2024

《红楼梦》的前十六回是一个完整体系,它把书的主要内容在这里做了一个简明扼要的陈述,勾勒出了故事的大致轮廓,对后面的六十四回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和作用。其叙事手法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应性,这种对应包括人物的对应和情节的对应。比如:北静王和贾元春直接对应,“鹡鸰香念珠”和《双官诰》直接对应,贾母和贾敬直接对应,宝玉和贾珍直接对应,西府和东府直接对应。这种对应体现的是正和邪的不同,真和假的此消彼长。作者正是通过宝玉的梦,宝玉的情,秦可卿之死,元春的晋封等一系列重要内容,将康熙遗诏之谜案作了深刻的揭露,让历史的真相逐渐浮出了水面,使得这段争论不休的历史公案终于尘埃落定。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作者用这寥寥数语,便揭露了皇位之失,揭露了贾府衰败的根源,也揭露了宝玉红楼梦破的原因。所谓“家事消亡”,指的就是“一损俱损”,宁荣不复存在。尽管贾元春得到了“凤冠霞帔”的荣耀,拥有了“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的功名地位,但这是以他人的“肝脑涂地”为代价换来的。所以,在唱完《双官诰》之后,天香楼还上演了另外两出戏,一出《还魂》,一出《弹词》。

《还魂》是《牡丹亭》里的情节,说的是画中人杜丽娘在拾画人柳梦梅的努力下死而复生,二人结为夫妻,成就了百年好合的故事。杜丽娘之所以能死而复生,是因为拾画人柳梦梅正是她朝思暮想的梦中人,他的到来如同其灵魂归窍,生命再造,死而复生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可是,天香楼上演的《还魂》与这个故事恰恰相反,它隐含“借尸还魂”的意思。这个“尸”就是已经悬梁自尽的秦可卿,也就是真元春。由于拾画人不是她的梦中人,不是她的另一半,所以她的灵魂无法归窍,更不可能死而复生。这一点《恨无常》的曲子说得很明白:“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如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由此可见,真元春已命入黄泉,还魂已是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天香楼上演的只能是“借尸还魂”的戏。也就是说,在“临敬殿”得到晋封的贾元春,是“借尸还魂”的产物,她有名无实,是名副其实的假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说的就是她。“大梦归”指什么呢?它既指宝玉的梦,也指可卿的梦,也就是红楼梦。

《弹词》唱的是杨贵妃“马前死”的故事,它暗指假元春诞生之日,正是真元春一命归西之时,所谓“桃李春风结子完”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桃李春风”指“三春争得初春景”,也就是贾元春受到晋封;“结子完”指的是真元春被“半途而废”,只有开花没有结果。所以,假元春的晋封和真元春的消亡在同一时间发生,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作者把元春之死用“好了”两个字加以概括,“结子完”是“好了”,《好事终》也是“好了”。这个“好”字包含了“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全部内容;“了”说的是这两段“婚姻”都没有结果。所以说,“好了”是宝钗的悲剧,是黛玉的悲剧,也是宝玉的悲剧,而这个悲剧集中体现在了秦可卿身上。无论她是在天香楼自缢身亡,还是在宁府衰弱而死,都是“好了”的直接反映。要知道,这两种死法之所以同时并存,并不是作者的一时疏忽,也不是修改不彻底造成的,而是刻意为之的结果。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秦可卿的死亡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两种死法所隐含的寓意,所要表达的内容。

第一,秦可卿作为皇位的象征,她就像是被追逐的一只“秦鹿”,无论鹿死谁手都是她自身造成的。所以,在天香楼自缢而亡,最能体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的辩证思想,最能反映“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的“闺阁”主题。

“国色天香”令人垂涎,令人神魂颠倒,令人不顾一切的铤而走险,以至于干出“偷鸡摸狗”,“轼君杀父”的悖逆之举,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发生在贾府的“爬灰”和“养小叔子”事件,只不过是这一历史剧的重演。无论是“爬灰”还是“养小叔子”,它的核心都是“偷”。偷什么呢?偷“国色天香”,偷“风月”,偷“秦”。

常言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秦氏的失身恰恰说明皇权遭遇了被玷污、被损害的厄运。天香楼一夜之间从“春闺”变成了“花枝巷”,贵妃元春从白海棠变成了“一枝花”。“欲洁何曾洁,言空未必空”,“洁”即白,是雪的象征,“空”是“佛”,是“神圣”的代表。“洁”和“空”是秦可卿的天然品质,然而这个品质被践踏,被玷污,被损毁,让她失去了立足之地,最终不得不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可卿“所遇非偶”的遭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花容月貌”惹的祸,所以曲子说“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句话道出了皇权之争的必然性和残酷性,也道出了宁和荣,对这个家族而言,只能是一种奢望,一种苛求,很难成为现实。正因为如此,秦可卿即“秦克卿”,指的是她自己害了自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