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红楼梦》成书之谜 9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1      字数:2243

史湘云的《对菊》、《供菊》和《菊影》,与她自己的象征意义“史”密切相关,里面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史书应有的品质,更表达了只有“史”才是菊花的知音,才是与其琴瑟相合的伴侣。诗的原文如下: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谈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莫淹留。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渡偷移三径中。隔窗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写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面对菊花,诗人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思,恨不得天天与之厮守,片刻都不要分离。“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形象而又生动的表现了诗人对菊花的这种一往情深。然而,情到深处,反而是“无声胜有声”。“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与菊花默默相对,彼此心照不宣,才是爱菊的最高境界。不难看出,《对菊》和《供菊》都强调了一点:这就是只有“史”才是它的知音,才能和它心心相印,同气相投。“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莫淹留”,所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这两句话反映了这部作品高雅纯洁,无比珍贵,与市井读物不可同日而语的品质,也体现了菊花从无到有的过程。《菊影》与《对菊》和《供菊》不同的是,此时菊花在黑暗中看不太真切,有些朦胧难辨,但它的魂在,它的神在,它的香气依然如故,并没有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有丝毫改变。“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这句话说的是,人们凭借自己的记忆,依然可以追逐到它的踪迹,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不畏风霜的独特魅力。《菊影》显然是在影射“真事”,隐身作者身份,隐身这本书的真相。

这一回的题目叫“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表面上看,好像这是一次薛林二人的才艺大比拼,通过作诗看一看谁的才华更胜一筹。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惯用的障眼法,其真实的目的是在点题,点明菊花和螃蟹才是书的重点,才是故事的主角。菊花和螃蟹的对立显而易见,它们的性质截然不同:一个纯洁高雅,一个横行无忌;一个带有“花”的芬芳,一个具有“刘”的属性;一个是与“九九”相匹配者,一个则是对“九九”虎视眈眈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其象征意义一目了然,不用说,菊花代表“真”,螃蟹代表“假”,前者是被歌颂的正面角色,后者是遭到唾弃的反面人物。

林黛玉之所以夺魁菊花诗,并不是因为她的诗比别人作的有多好,而是因为她的诗更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能体现这部作品作为自传的性质。

被奉为全诗之冠的《咏菊》这样写道: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无赖诗魔昏晓侵”,这第一句话就把诗人整日受到心魔的困扰,对菊花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满脑子被它占据,无心它顾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满纸自怜题素怨”则道出了作者所吟、所写、所怨、所恨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与他人无关。也就是说,这本书是自传。“片言谁解诉秋心?”作者不知道他的这一“诉秋心”能否被世人理解,能否得到历史的回应。“秋心”指的是“黄花”,它既是书的主题,也是作者的身份,可是“谁其中味”呢?作者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担忧。“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因有君子的高风亮节,受到世人的推崇和喜爱,然而对它最痴迷,最疯狂的当属弃官归隐的陶渊明了。可是,诗人对菊花的热爱,对菊花的痴狂,一点都不亚于陶渊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问菊》这样写道:

欲问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一连串的发问,不仅说出了诗人的顾虑,也说出了诗人的希望。菊花不单单是菊花,里面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东西,所以它的花开得特别的迟,它宁可孤独绽放,也不愿与百花争艳。这其中的“秋情”有谁知晓?“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尽管它“孤标傲世”,但并不等于说,在这个世界上它没有知音,没有可谈者。菊花本是“解语花”,它自己会说话,它自己能表达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所以,不用担心,知音一定会出现,可谈者一定会出现,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菊梦》是点题之作,因为它与《红楼梦》的书名暗合,自然就有了这一功能。诗的内容是: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梦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因为是梦,所以菊的形象清幽朦胧,依稀难辨,如梦似幻。“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尽管梦境朦胧,但诗人在梦中化蝶,翩跹起舞,并不是想成仙,而是为了“忆旧”。所谓“忆旧”就是“忆九”,这个“九”就是“黄花”。“陶令盟”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出家归隐,创作此书的约定。这句话表明,作者很早就有出家归隐,完成自己的梦想的打算,只是在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毫不犹豫的践行这一承诺,义无反顾的朝自己的梦想走去。这首诗的重点想要说明的是,鸳鸯蝴蝶梦并非书之本意,“忆九”才是它的真正目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