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胤祯被秘密立为太子的时间之谜 10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1      字数:2216

胤祯有充足理由这样做,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东西放不下,这就是父皇特别看重的“情”。这个“情”是对大清的情,对祖宗的情,对先皇的情,对骨肉的情。倘若他采取“文死谏,武死战”的激烈做法奋起反抗,将“弃君于何地”?“弃国于何地”?这无异于悖逆之行上再添不义之举,与他长期坚守的“情”背道而驰。为了顾全大局,他不得不以放弃皇位为代价,来换取大清的太平,换取家族的安宁,换取手足的和睦相处。

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情义换来的却是无情无义;他的手足之情,换来的却是骨肉相残;他的一片赤诚之心,换来的却是家族的灭顶之灾。当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用心灵和生命守护的那份“情”被无情的践踏时,他的悲哀,他的心痛,他的悔恨无以言表。这就是为什么尤三姐说她“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要到太虚幻境去修注来生的原因。脂批对宝玉的评价是“情不情”,意思是说,他“情”的初衷,换来的却是“不情”的结果。这种事与愿违的悲剧,令他“惭恨”一生,无法释怀,除了著书立说,除了揭露真相,没有别的方法让他能够平复心情,稍有安慰。可以说,《红楼梦》的诞生是对“情不情”恶果的一次救赎,一次还债,一次深刻的反思。这段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教训,也是整个家族的教训,所以他必须把它记录下来,让它成为大清历史的一部分。

(6)胤祯册封的具体年份

尽管柳湘莲和尤三姐的故事以悲剧告终,但是这个故事向我们明确透露了胤祯被秘密立为太子的时间线索。尤二姐在向贾琏介绍尤三姐和柳湘莲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他们相识在“五年前”。尤三姐指责柳湘莲“冷面冷心”时说:“妾痴情待君五年矣”。这就充分说明,胤祯作为太子的历史有五年之久。

那么这个时间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康熙去世的那一天算起。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因为尤氏姊妹说这番话的时候,已是双双落入yin窟,成为奸人的掌中玩物。也就是说,正是雍正篡位,胤祯尚未赶回京城之前。康熙的去世,正是雍正篡位,胤祯失位的起因,所以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我们都知道,康熙是1722年11月13日去世的,从这个时间往前推五年的话,那就是1717年11月。尤二姐所说的“五年前”,应指的就是在这个时间之前。这恰恰说明,胤祯是在1717年11月之前被秘密立为太子,正式成为康熙接班人的。被册立之后,他于1718年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被派往西北戍边,在那里一干就是四年,直到康熙去世。

虽然胤祯太子的身份没有公开,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家族的人包括其同母兄弟四阿哥在内都知道这件事,甚至连朝廷的王公大臣都心知肚明,因为康熙对此有过明确的暗示。胤祯于1718年被派往西北时,从北京出发的送行仪式十分隆重,远远超出了一个抚远大将军应该享有的规格。阎崇年在他的《清宫疑案正解》中,对这件事的介绍是这样写的:

行前,康熙帝亲往堂子行祭告礼;亲御太和殿授印;胤禵(即胤祯)乘马出天安门,诸王、二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到德胜门外军营送行。胤禵称“大将军王”,用正黄旗纛。

如此高规格的送别仪式,或许是康熙有意这样安排,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胤祯的这一特殊地位和身份,让朝廷内外心照不宣。当然,康熙对胤祯本人交代的就更清楚了,他甚至把册封的诏书直接交到了他的手里,由其亲自保管,为的是以防不测。所以说,对胤祯而言,1717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他正式成为康熙朝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嗣。

2、晴雯之死

从尤三姐“思嫁”的故事中,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了胤祯被秘密立为太子的时间是在1717年,但它是1717年的几月几日呢?册封的诏书最后的下落又在哪里呢?这些内容显然没有隐藏在尤氏姐妹的故事当中,我们自然也就无从知晓,所以这件事的信息,到此为止,也只能算得到了一半,还有一半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那么另一半在哪里呢?我要告诉你,它被隐藏在了晴雯夭折的故事里。

《红楼梦》的架构采用的是起承转合模式,秦可卿之死是故事的开始,晴雯之死是故事的结束,它们前后照应,头尾相贯,形成了以“情”起,以“情”收的文章格局。“情”是故事的一条主线,它把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让“大旨谈情”的主题贯穿始终。

正因为如此,作者赋予了晴雯与秦可卿相同的意义和内涵,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二者的共性有以下几点:

首先,她们都姓“情”,直接体现了书的主旨。

其次,她们都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秦可卿是秦业从“养生堂”抱回来的,晴雯则是赖嬷嬷花钱买来的,二人的出生都很卑微,在贾府都没有地位,因而是“身为下贱”。可是,宝玉却把她们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在他的心目中,晴雯是“霁月”,是“彩云”,是“明”的象征。而秦可卿就更不用说了,整个红楼之梦都因她而有,因她而起,因她而生。所以,她们又都是“心比天高”。

其三,她们都兼具宝钗和黛玉之美。秦可卿“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所以她又名“兼美”。晴雯身上同样发散这宝钗和黛玉之美,而恰恰是这个“美”最终害了她。荣府当家人王夫人对晴雯恨之入骨,因为她身上带有“春睡捧心之遗风”。“春睡”指的是杨贵妃,它来自秦可卿卧室的《海棠春睡图》。“捧心”指的是西施,它来自“东施效颦”的典故。在《红楼梦》里,杨贵妃就是宝钗,西施就是黛玉,所谓“春睡捧心之遗风”,指的就是晴雯身上具有鲜明的金玉之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