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胤祯在民间的身份之谜 2
作者:红楼说梦      更新:2020-03-07 02:51      字数:2171

箱子上的题字最引人注目的是:“题芹溪处士句”和“拙笔写兰”这两个地方。因为,“芹溪”是曹雪芹的名号,“拙笔”则是香山39号院题壁诗文书写者的笔名。两个名字同时出现在这对箱子上,自然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笔对之后发现,39号院墙壁上的“拙笔”与书箱上的“拙笔”字迹完全一样,确定出自一人之手。因而,他们由此断定:“拙笔”与曹雪芹不仅熟悉,而且交往甚厚,这对箱子就是他赠送给曹的。这一发现可了不得,它不仅把题壁诗文的书写者和书箱上的书写者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还把曹雪芹和“拙笔”联系在了一起,使得39号院与曹雪芹的关系又多了一个旁证。正因为如此,这对箱子被收入了39号院的曹雪芹纪念馆,作为他的遗物向游人展示。

要知道,在此之前,“拙笔”和曹雪芹有没有关系,没人说得清楚,因为题壁诗文的内容无法证实这一点;39号院与曹雪芹有没有关系,同样没人说得清楚,因为在这里没有发现与他有关的任何痕迹,除了那副传说中的对联。然而,这两个箱子的出现,为这两个问题都找到了确切答案。但遗憾的是,由于这些证据并不能证明曹雪芹即39号院的主人,也不能证明《红楼梦》与39号院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它的作用也只能到此为止。

这对保存完好的箱子,在曹雪芹故居每天都要面对大量前来参观的游客,但上面的文字和图案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认真探究过,它的命运与题壁诗文一样,基本成了一个摆设。在游客的眼里,它只不过是一对箱子,与普通的箱子没有两样。就这样,它在这里静静的守候着,默默的期待着,一晃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

在题壁诗文所隐含的寓意揭晓之后,回过头再来看箱子上的这些文字和图案,其中的思想和内涵,或许解读起来要容易得多。毕竟它们出自一人之手,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完全可以用相同的思维,相同的方法来破解上面的文字和符号,使其能真正发挥提供历史信息的作用。其实它的意义和作用和题壁诗文一样,都是“拙笔”留给后人按图索骥的线索,里面隐藏了诸多与《红楼梦》有关的信息。他希望人们通过这对箱子揭开曹雪芹与39号院的秘密,揭开“拙笔”和曹雪芹的关系,也揭开自己在民间的身份。可以说,他把这些秘密隐藏在了箱子之中,而这些图案和文字就是打开它的钥匙。只要发现箱子,就等于拿到了钥匙,能否打开它,就要看发现者的能力和悟性了。箱子被打开的时候,也就是这些秘密重见天日的时候,“拙笔”所期待的正是这一天的到来。

事实上,把书箱和39号院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拙笔”,还有上面的兰花。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个箱子上以对称的形式画了一对兰花,又大又醒目,几乎占据了两个箱子各自面积的二分之一。这对兰花和题壁诗文右下角的那株兰花意义完全一样,都是“拙笔”用来比喻自己“花袭人”身份的。兰花的出现恰恰说明,箱子上的文字隐藏着十分重要的信息,隐藏着比这些文字看上去更不简单的内容。

书箱上的题字自然与书有关,那么它的内容是什么?从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发现?下面就来对这些文字进行一番深入浅出的解读。

两个箱子的内容合起来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上面的文字并不多,除了抬头和落款之外,中间是一首五言诗。在第一个箱子上写着:“题芹溪处士句”,其后便是一首诗,内容是:

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

在这首诗的下面,也就是箱子的右下方,并列画着一个顽石和一株兰花,与这首诗的内容直接呼应。在这个箱子上,画的面积比文字的面积大,占据了箱子的二分之一还要多。

另一个箱子上是时间和落款,其布局是这样的:上端用大字写着:“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右下端是“拙笔写兰”的落款。上下两端的字体大小相同,形态一致。左下角又是一株兰花,同样占据了箱子二分之一的面积,与另一个箱子的兰花对称排列,形成前后呼应的格局。其间还有两行小字写在时间落款的右边,字体与前者相比要小很多,内容是:“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上述这些就是两个箱子正面的全部内容了。

从题诗和绘画的内容看,兰花和顽石是主角无疑,题诗和绘画都是围绕它们展开的。那么,顽石指的是什么?并蒂花指的又是什么呢?它们与“芹溪”和“拙笔”有什么关系呢?这不仅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也是书写者希望我们弄清楚的问题。笔者认为,并蒂花指“芹溪”和“拙笔”,顽石同样指的是他们。也就是说,“芹溪”和“拙笔”既是兰花,也是顽石,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同心友谊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拳石”,和把自己比作兰花是一个道理,都在暗示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因为“一拳石”又叫“一权石”,与至高无上的皇权有关,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所以,“一拳石”并不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而是一块“补天”之石,是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玉,是王者的象征。吴恩裕在《曹雪芹佚著浅探》书中,曾经引述曹雪芹的一首诗说: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吉,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傲顽仙。

可见,“一拳石”即补天之石,与宝玉的性质完全一样,可以说是宝玉的另一个称呼。“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傲顽仙”,这几句话透露了这块补天之石最终成为了潇洒的神仙,彻底摆脱了世俗的束缚,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