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桓梡
作者:喬恨晚      更新:2020-04-21 08:56      字数:3551

大覃四十三年冬末,银野苍苍,万物蛰伏。

这一年,覃军与棣军交战数次,可纵然敌方装备精良粮饷充足,覃军却竟也没有一次让对方讨得了好。长此下来,棣军似乎便对此有了些许畏介,私下都讲这是一支可怕的队伍,虽然对方的人数并不算多。

可纵然两相抗衡,谁也讨不着真正好处,双方也还是胶着着,谁都不肯退却。

覃军人数不多,且人数每一战都在减少,有去无补。

而皇城已经许久不来消息。

昆嵩每每递上去的折子都像是石沉大海,胡将军只觉得整颗心一日沉过一日。最开始的半年里,那边还有旨意赐来,道他们护国有功理当封赏。虽然随之而来的奖励并不丰厚,但谁也都知道那时大覃的状况,况且谁也不是真的在意那些东西。

军中的汉子,只要不弹尽粮绝,怎么都能活得下去的。

可如今……

胡将军眉头紧皱,嘴唇抿成一条直线,他有一种隐隐的担忧。

如今的昆嵩,要叫它抗敌前线,不若说已经成了一座弃城。皇城不来支援,皇上不来旨意,这里的士卒早不像了为国而战。或者,比之护国之说,他们更像是孤军奋战,只是聚合着守着这座城池,拼着自己的死着自己的。

虽说都是大覃子民,可余的地方的人,谁也再少关心昆嵩战事。这年头,连自保都无力了,身边之人随时死去,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活都活不下去了,国破不破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再说,就算有心相关,但左右昆嵩破了左右还有太华顶着,太华乃天险之处,断不会失。

呵,这样的想法说出来真是叫人心寒啊……

似乎真的只要关口不破,余下的,似乎便谁都不在乎。

接近年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似乎随时可战,也都随时准备着再战。

虽说以而今状况论处,覃军并非弱势之群,但自己的情况自己如何不知道呢?

长久下去,棣军一直有补给增兵,他们却没有,便是有心守住,便是有何佳计,怕最后也只能耗死在这里。胡鼎沉一口气。

早些日子,不知是哪来的传言,讲皇上已经签了降书,一字一句,有板有眼,说局势已定,覃军欲将昆嵩割给棣国,以此换取两国相安,此后做友国相处,各通往来。而昆嵩之军将散入各个军队,左将军宋歌和镇北将军胡鼎因有功绩,回朝受封,其他诸多事宜此后再议。

虽然对军中讲着那不过是棣国紊乱人心散步出的谣言,但胡鼎其实也有过慌乱,根据种种情形来看,那个传言说不定真有几分可信。而他能稳住军中数月,却瞒不过人心几载,更骗不过自己,讲什么半点不信。

可这种时候,怎么能先乱了己方阵脚?

是以,不论如何,只要那个消息没真的下来,他便算作不信罢。

便是此时,外边一小兵跑来报告,似有急事。

而胡鼎回身,随着小兵言语出来,他的目色渐渐凝重。

群星璀璀,是夜流光,乌云蔽月,显得夜幕之上的星星点点愈发清晰。

兵法有言,“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无约而请和者,乃谋。”

意思便是,倘若敌方措辞强硬,在行动上示以驰驱进逼之姿态,那是在准备后退。反之,若敌人在还没有陷入困境的时候前来请和,这其中必有阴谋。

而今棣军分明无碍,又因休整时日而恢复了精力,不在战事初歇之时与覃军言和,却在这个时候递出这样一份帖子,以“过往战事于双方民众皆扰使人忧忧不得安宁”的借口请和,邀双方将领一叙。这实在叫人想不通。可是对于两地居民来说,这似乎并不需要谁来想通,毕竟在百姓的心里,休战总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不必再日日惊慌提心吊胆。

虽然,这样的所谓“好事”,一旦后边的阴谋暴露,那便更加叫人难安。

可在事情发生之前,谁都偏爱往好处想,而后面的隐患,生而为民,不需担心。

然而,他们不担心,有人需担心。

照例给朝堂递了折子奏明情况,胡鼎想着那一骑绝尘而去的快马,心底微乱。

这样的请辞拒绝不得,一旦推拒,便要背上不为民众考虑宁战不愿平和的罪名。可若真要去赴了这约,谁知道它的背后藏着怎般凶险呢?

明明是这样简单谁都晓得的手段,却偏生好用。且好用得厉害。

即墨清落下杯盖,于是瓷杯与之碰出清脆一声。

他摆着桌上一局棋,胡鼎看不懂,却也不多加言语。他只瞧着他缓缓落子,动作极慢却极稳,落子之前似有诸多考虑,但落下之后,却再不去看,而是专注于下一步。

“倒是有些意思,将军如何想的?”

胡鼎灌一口茶水,像是有些焦躁:“如若真要拒绝,便需要一个理由应付对方,而若要去应下,我也需要一个理由说服自己。这样的手段,忒叫人心烦,虽说战场无情厮杀,而人命关天,死伤是最要不得的事情。可他们这样做,倒真不如真刀真枪对一场,也不至于叫人发虚,没个底啊。”

即墨清虚一虚眼,自顾着拾起几枚被困住的黑子。

“说来,那帖子上可有时说明相邀何地?”

“不曾。”胡鼎摇了摇头,“对方的意思,似乎是由我们来选地方。”

拾子的动作一顿,即墨清挑眉。

“哦?看起来倒是磊落。”

以杯盖拨开浮茶,那杯子只是普通的白瓷杯,茶亦是粗浅,可被那人捧着捧着,却也叫人觉得似是精贵之物。即墨清轻啜一口,眸底光华一闪。

可对方越是磊落,此举便越是有深意,因这表示对方胜算极大。

据他了解,棣军新将桓梡乃是前将领桓施胞弟,与桓施相似,他亦是喜战好事之人,且因昊山一战,对覃军尤其是他,心怀憎意。较之桓施,他甚至更多几分阴兀嗜杀。这样一个人,他真的愿意主动请和么?

不过,既然对方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便说明不论他们如何应对,对方都有后手。行军之中,失去主动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却远不比自乱阵脚更撼人心。如今对方既已出手,他们唯有稳住心思,沉着以对。事情在定下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如若在事前推算不出对方意欲如何,那便做好准备,在对方出手的时候寻找漏洞,趁机而为。

既是如此……

再落一枚白子。

“四子才识浅薄,不过侥幸谋得几次小胜,承蒙将军抬爱,荣幸之至。倘若将军信任,依在下愚见,此番棣军相邀,将军不防应下。”

即墨清不疾不徐,托着茶杯的左手处,尾指断裂的痕迹依然。

失去一指不是什么小事,若将其是寻常人身上,几要被人嘲弄,道其非残即废。可男子却是一副温雅模样,他的谦和来自于他的强大,不论是内心还是力量或是其它意义。是以,他从不将其放在心上,而因他自身如此,旁人自然也就难得注意。

久而久之,谁也就都忘记了,忘记了他曾在战场之上被人削去过那样一截小指,忘记了他的身上也还留着那样多的刀疤,忘记了,他也是血肉之躯,也是会伤会痛同他们一样的人。是此,在看见的时候,才更叫人心惊。

目光只在那断指处停了须臾时间,胡鼎抬眼,像是从不曾在意。

“应下?”

“是。”即墨清笑意浅淡,眸色却坚定。

顿了顿,胡鼎皱了眉头,食指与中指并在一起,微微曲着,一下一下敲着桌面。

良久,他像是做了什么决定,于是侧目对上即墨清的眼眸。

“好。”

单单一个字,极轻又似极重,落下这安静的屋内,掷地有声。

身而为将,胡鼎早过了亲信于人的意气之时,对于什么时候,都需得考虑周全,尤其此番事关军中事关昆嵩。可在他来寻即墨清的那一刻,便已经证实了,他是信他的。

棋盘之上的黑子步步逼紧,而白子已是张弛有度。即墨清瞥一眼棋盘,旋即移开目光,微微笑笑:“四子定不辜负将军所信。”

于是,后事史书中赫然有名的“嵩赤之晤”,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中定下。

虽说桓梡看似磊落,将地点交给胡鼎来定,但这定地点,也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如若近于对方,怕他们难得动作,而若距昆嵩相近,又怕殃及百姓。对方摆明了是有信心,你在哪儿他都能有所行动。可既然对方都这么说了,能多对自己有利一些,当然不能轻易推辞。

最后,双方会面的地点,最终定于昆嵩城郊与棣国塑峻的交界之处,赤霞山旁。

那儿是个开阔的地方,算是“通”形地域,属敌我可往,易进易退之处,那儿最是好作战,也最不好作战。因双方皆埋伏不得,如若真要在那儿对上,一是看实力储备,一是看作战谋略,就前者而言,棣军自有优势,可棣国多蛮,重谋却少,要论后者,即墨清较之桓梡却是绰绰有余了。

且此番会晤是对方提出的,要乱了平和,对方也要背上不好的名声。

两厢权衡,那儿倒是安全。

可讲是这样讲,若哪一方真有个万全之策十足把握,能战个全胜,谁还会管你有什么动作,哪里还管的了什么安不安全方不方便?左右立场不一,我就是强大,就是要来侵占你的领土,对于我国而言,我是胜利一方便是为国争光,你又能怎么样呢?

即墨清最后看一眼棋局,随后一颗颗捡起棋子,放入棋盒。

棋子入盒的声音很是好听,像是敲在人的心上。

他的眼眸如漆,如墨黑棋子,幽深却亮。

久未与人对弈,一对上,便是这样有意思的棋局。

呵……

即墨清笑意微冷,唇瓣微动,唇形启出无声的字形。

他念的是,桓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