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海禁之争
作者:南山有龙      更新:2020-07-13 09:19      字数:2849

可人家李东阳也不是吃素的啊,大家都是文官、清流,就你们会喷?

呵呵,当我是吓大的?

李东阳自天津卫回京之后,面对满朝官员的攻讦,直接放开手脚,在朝堂之上和群臣对喷起来。

奉天殿上,你来我往,唇剑舌枪,李东阳一人面对众多清流,虽然局面上呈现劣势,但是始终屹立不倒,局面僵持起来。

这一僵持,便是数日。

这些时日,朝堂上除了一些紧急的事要处理,大部分时间都是李东阳和百官干架。

慢慢的,开始有人瞧出门道了……

弘治皇帝为何放任李东阳在朝堂上如此嚣张,莫非……是有意为之?

若是以前,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倡开海,弘治皇帝必定直接驳回。

便是拿到朝堂上议论一番,也是借百官之口,将其驳回。

可是,为何这一次却放任李东阳舌战百官,而弘治皇帝自己则作壁上观?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弘治皇帝的立场变了。

其实,众臣之中也有明事理的,知道海禁的弊端,只是苦于祖制二字,只得闭口不谈,哪怕是李东阳自告奋勇当这个出头鸟,将开海的建议提了出来,大家也当看热闹一般,只等李东阳碰个头破血流,然后上前奚落一番。

但是现在来看,风向好像有些不对。

太常寺卿兼侍讲学士程敏政再也忍不住,站出来说道:“陛下,臣听完李府尹和众位大人的说辞,认为开海利大于弊,臣建议按照丘大人所提议,在天津卫设港口,以观其效。”

一下子,百官又炸了,什么情况,这么快就有人反水了?

于是,众人开始调转枪口,指向程敏政,上来就扣上一顶大不敬的帽子。

可是程敏政也不是好惹的啊,人家十三岁便以神童荐于朝;十九岁,顺天府乡试第一人;二十三岁,举成化二年一甲二名进士。

二十三岁的榜眼,放眼整个大明朝,一只手也数的过来吧。

翰林院中,更是早有“学问该博称敏政,文章古雅称东阳”的流传。

程敏政本来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无私心,没想到被人扣上大不敬的帽子,直接爆炸了,不就是喷人吗,大家都是翰林院出身,谁怕谁啊!

有了程敏政加盟,开海派的实力大增,此后,陆续有官员加入,终于,开海派正式和禁海派分庭抗礼。

这下子更没完了,大家互喷了十几天,谁也喷不倒对方,局面彻底僵持起来。

这一日,众官员各自准备了满腹的说辞,准备上朝的时候继续喷。这样的情况已成常态,大家每晚回家,把白日里的舌战温习一番,哪里说的不好,需要改进,或者翻查书籍,查找找对方的漏洞,以备第二日之用。

没想到,在午门之外等候觐见的时候,却看到一张让人生厌的脸孔。

张鹤龄看着站成两队的官员,不解地问道:“这个,本官许久没进宫了,是不是改了规矩,要列成两队?”

众官员:……

“我应该站哪一队啊?”

众官员:……

张鹤龄突然看到李东阳,兴奋地走过去,说道:“李府尹,什么时候回的京师,吃了吗?”

李东阳和张鹤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淡淡说道:“吃过了。”

“哦,吃的什么啊?”

“稀饭,馒头,鸡蛋,咸菜。”

海禁派看到张鹤龄和李东阳套近乎,不由得鄙视起来。

“改天请李大人喝酒,尝尝南山的酸辣土豆丝。”

李东阳虽然喜欢喝酒,但是不想让人误以为自己要借助寿宁侯的力量,便说道:“心领了,没有时间。”

张鹤龄问道:“听说李大人想在天津卫开港口,造海船?”

众人的耳朵一下子都竖了起来,果然,李东阳这厮无耻到去勾结寿宁侯,狼狈为奸!

不止禁海派,就连开海派也觉得李东阳有些太不择手段了,听闻当初李东阳这个天津府的府尹就是张鹤龄帮忙争取来的,如此看来,两人确实有些不清不白的关系。

看到周围人们异样的颜色,李东阳直接说道:“走开,我不想理你。”

张鹤龄:……

卯时已至,城门大开,百官上朝。

内阁首辅徐溥上前,说道:“山西大同府赈灾钱粮已经运到,灾民情况有所缓解,但是雪灾过后,庄稼损害严重,明年的收成恐怕十不存一,臣请求将大同府赋税减免,以示皇恩浩荡。”

弘治皇帝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传朕旨意,受灾的州县,减免两年赋税。”

接下来,又有几人汇报了一些事务,等大家把工作上的事说的差不多了,所有人都暗暗捋起袖子,呵呵,准备开撕!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兵部尚书马文升,马文升乃三朝重臣,最是恪守本分,在他眼里,祖制怎么说,世人就该怎么做,有违祖制就是大逆不道。

“启奏陛下,太祖高皇帝曾说过,濒海之民不得私自出海,违者以谋逆罪论处。此乃先祖遗训,而今天津府尹李东阳、太常寺卿兼侍讲学士程敏政等人,企图取消海禁,居然妄想推翻太祖高皇帝所定下来的金科玉律,请陛下明察!”

这番话虽然说得是李东阳,可实际上却是将矛头指向弘治皇帝。

虽然没有明说,却是在暗暗指责弘治皇帝有心推翻太祖高皇帝制定下来的国策。大明朝是以德治为主,法制为辅,而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孝,大明朝的江山是太祖高皇帝打下来的,如今传到弘治皇帝的手里,岂可改弦更张?

如此,岂不是说明太祖高皇帝是错误的?

身为太祖高皇帝的嫡亲血脉,却有推翻祖制之心,这难道不是不孝?

马文升一番话说完,身后刷刷刷站出来十好几个,纷纷附议。

弘治皇帝也听出了马文升的言外之意,若是换做从前,推翻祖制,想都不会去想,可现在不同了,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朕真的想看看。

李东阳随后站出来说道:“陛下,马大人所言,臣以为很是不妥。”

马文升侧目说道:“李大人,本官所言,皆是太祖高皇帝的遗训,莫非李大人认为太祖高皇帝所言不妥?”

这种撕逼的场景持续一个月了,李东阳早就习惯了,当下不紧不慢地说道:“太祖高皇帝在时,天下初定,南人不服,更有不少张士诚、陈友谅的余孽出入海防,为祸天下,因此才下令片板不得下海。可是如今早已时过境迁,诸位岂可因噎废食。”

当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但是原属于陈友谅、张士诚管辖的地区仍有许多人在怀念他们。特别是张士诚,这位靠着十八条扁担起家的“东南王”虽然进取心不强,一心偏安东南,但确实对当地百姓非常和善,轻徭薄赋,死后每年的阴历七月三十曰,江浙等地老百姓都借着为地藏菩萨烧香的名义来纪念他。

为了防止有人造反,朱元璋才下达了禁海令,怕的就是东南的海民借着海船出入海防滋事造反,再加上大明初期,朝廷的官船不多,甚至不如一些巨贾豪富的船只,在这种情况下,禁海确实有利于维护统治。

马文升立刻说道:“陛下,海禁之策大明已经施行了百年之久,现在开海非但破坏了祖宗的制度,同时也容易引发祸乱,请陛下三思。”

李东阳也不甘示弱,随即说道:“陛下,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当初海禁是利大于弊,如今却是弊大于利,便是太祖高皇帝在世,也会考虑当下时局,再定国策。”

张鹤龄算是看明白了,自己这段时间闷头整资料,没想到李东阳已经跟人干起来了,而且还很刚,硬生生地将开海的事拿到了桌面上。

难能可贵的是,弘治皇帝竟然没有反对,而是任由群臣自行讨论,看来,自己说的那些话起作用了。

弘治皇帝终于开窍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