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春闱
作者:南山有龙      更新:2020-07-16 09:21      字数:3237

壬子年除夕。

小冰河时代已经来临,北京城大雪纷飞,家家户户却透着暖意,因为有大量的无烟煤供应,物美价廉,便是寻常百姓也用得起。

寿宁侯府张灯结彩,小娟本来想操办年夜饭,被张鹤龄强行按在房中。

仙游公主一大清早就过来了,有张鹤龄这么霸道的驸马,公主府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权利,现在仙游公主想走就走,中使司柳公公忙着照顾皇庄的生意,甚至已经有好些时日没见到公主了。

娟秀阁的生意暂时由念夏照看,这些女掌柜大多是无家可归才会栖身青楼,大过年的也没地方去,张鹤龄便让管家张全采办了一些年货,让念夏陪着大家一起过年。

戚景通和赵铁锤留在蟒卫训练基地,和众将士一起过年,同时还要维护南山一带的安全,防止不法之徒趁机寻衅滋事。

南山所有的庄户都领到了粮油和猪肉,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这里经过几期的扩建,这里愈发地像个城镇了。

仙游公主现在俨然是寿宁侯府的女主人姿态,对这里的人和事都比较满意,除了一个人——洛雨荷。

虽然洛雨荷平日里表现的甚是乖巧,也没有僭越之举,可仙游公主看着她,就是莫名地感觉不舒服,本想把她赶走的,但是在小娟的劝说下,勉强留下了。

张家的年夜饭,由张鹤龄坐首位,张延龄次位,一面是毛宪清、贺东来、孙虎,另一面是仙游公主、小娟和洛雨荷,最下首是管家张全。

毛宪清是张鹤龄的首席弟子,率先祝酒,贺东来紧随其后。

张鹤龄将杯中酒喝完,说道:“春闱将至,你二人要专心复习,多作几篇八股,可惜杨怀瑾还在大同,那边事务繁杂,怕是无暇复习,到时候考不到好的名次。”

毛宪清说道:“杨师弟在蔚县奔波,甚是辛苦,宪清作为师兄,愿为恩师分忧,将杨师弟换回来。”

张鹤龄摆摆手,说道:“蔚县的事情已经进入正轨,这样吧,等年后,延龄过去操办煤矿的事,让杨怀瑾回京准备春闱,届时你三人一同研读,平日里多多交流。”

张延龄正吃着呢,突然听到要派自己去山西,有些惊讶,问道:“让我去?”

“对啊,你也老大不小了,出去找点事做,省的平日里游手好闲,竟给我惹事!”

张延龄郁闷地说道:“我现在是建昌伯,有身份的人。”

“我管你有没有身份,总之,让你去就去!还有,我记得蔚县向东是太行山北脉,山里有一些铁矿,你记得带人去寻找,若能找到,便是大功一件。”

张延龄嘟囔道:“什么大功,有银子赚吗?”

张鹤龄瞥了他一眼,回道:“你若是找到铁矿,我出资开采,得了收益全是你自己的,我一文也不要,怎么样?”

张延龄听罢,两眼放光,在寿宁侯府,他是二老爷,但也只是个称号而已,家大业大也是张鹤龄这个大哥的,跟他自己没什么关系,至多是平日里给些银子而已,有时候犯了过错,动不动就要缩减零花钱,钱袋子被别人管控,甚是苦恼。

如果把铁矿开起来,赚的银子可都是自己的?

想到这里,张延龄忙点头说道:“好,待明日进宫给阿姐拜了年,后日我便出发!”

吃完团圆饭,看够了烟火,张鹤龄过完自己穿越来的第一个除夕夜。

夜已深,仙游公主翻来覆去睡不着,张鹤龄问道:“怎么了,有什么心事?”

仙游公主有些不满地说道:“那个洛雨荷,为何一直缠着你,究竟是何用意?”

张鹤龄无奈,说道:“洛姑娘是琉球国的贵宾,来我大明是有公事在身。”

“既然是国使,为何不住在鸿胪寺,而是赖在我家?”

“这个……”张鹤龄一时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便随口说道,“鸿胪寺并无女宾,洛姑娘待在那里不方便,况且她精通药理,陪在小娟身边照料一些时日也挺好的。”

仙游公主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敏锐,说道:“人家是琉球国使,为何愿意来我家做个婢女?这其中缘由,我怎的就想不明白呢?”

“说了有公事嘛,又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洛姑娘主要负责一些交流,比如说南山的精盐和土豆。”

张鹤龄感觉到心累,总不能说她缠着我,我也不好意思赶她走……

“那就把她送到南山去,不能老待在家里!”

张鹤龄无奈,只得说道:“行,明天就让她去南山,洛姑娘精通药理,可以去医学院和我那六阳侄儿交流一番。”

癸丑年伊始,万物皆新。

洛雨荷到了南山医学院,与张六阳一起,按照张鹤龄给的方法开始研究青霉素的提炼,同时,医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

毛宪清、贺东来、杨怀瑾三人已经进入闭关状态,每日研究八股文的破题技巧,饭食都是有人专门做好了送到房子里。

弘治六年二月丁酉,遣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刘健祭拜先师孔子,三日后,钦命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陆简为会试考试官。

举国学子齐聚京师,三年一次的会试大考正式开始。

科举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最重要的途径,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八股文一无是处,坑害了无数的读书人。但是,凡事都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事后诸葛亮都是废话。

就说科举制吧,如今只知道科举害人,却不知科举是当时最公平的选拔官员制度,现如今我们将公平、平等看作最基本的权利,但是在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公平二字实在是一大进步。

而且,科举制给了普通民众上升的阶梯,让百姓也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当中去,这样一来,无疑是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大明朝每一届会试录取大约三百人,这三百人是从童试、院试、乡试,再到会试,层层选拔出来的,会试之后,还要经过一道殿试,由皇帝钦点,可以说是全天下顶级的人才。

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会试结束,到了放榜的日子,张鹤龄带着自己的三名门生前去看榜。

第一名,江西汪俊;

第二名,南直隶毛澄;

第三名,贵州徐穆;

……

第十一名,贺东来;

……

第十七名,杨怀瑾;

……

三名弟子皆榜上有名,张鹤龄还是比较满意的,一门三进士,也算出人头地了。

回到府上,毛宪清带着两位师弟行了礼,先谢过师恩。

对于毛宪清来说,人家本来就是有名的学子,张鹤龄虽然挂着恩师之名,实际上没教过他什么东西,唯一能拿出手的就是督促他多刷题,但是一篇八股文写出来,好还是不好,张鹤龄完全不懂。

若是论一论天文地理、科学常识,张鹤龄自诩比这些的古人高了一百个档次,但是八股文,这玩意简直太难了。

一提起八股文,相信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想到的便是诸如“禁锢思想”、“死板僵化”之类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些问题在八股文上是确实存在,而且是显而易见的。

八股文有一套严谨的写作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是全文议论的重点,且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为八股,八股文即由此而得名。

科考时,题目由四书五经中选出,考生代圣人立言,不得自行发挥,围绕题目按照八股文格式进行写作,除此之外,还要严格遵守字数和声律的要求。

只看这一条条的要求,已经够让人头大了,但是,你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来,而且还要有文采、有逻辑,观点清晰,立意明确,行文之间还要有气势,这就很考验人了。

什么,写不出来?

很抱歉,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在这种苛刻的要求下,考官亦可快速做出判断,若是开放性思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每个考官的主观性太强,对于考试结果很难达到公平公正。

在明朝历史上,包括后面的清朝,很多读书人因八股取士变成了只会作八股的书呆子,他们只顾埋头四书五经与八股,知识面狭窄,不光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正如《时文叹》中说的,“辜负光阴,白白孚迷一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不过,这种现象毕竟只是一部分,朝廷通过八股取士选出来大多是顶尖人才。

只看八股文本身,内容空疏,对于治国理政而言没什么帮助,这一点统治者也很是清楚。朝廷之所以八股取士,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于通过八股文治国安邦,而是通过这样的考试难度,从众多应试者中选出可堪造就之才,由国家进行下一步培养和锻炼。

能够在这种难度的考试中取得成功,便足以证明此人并非等闲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