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搬家
作者:自由的轻骑兵      更新:2021-01-16 20:42      字数:2354

离开稻荷院的周富贵,自己随身衣物没有多少,倒是书籍有不少,光是记录本就有一大箱子。

这都是这两年灵谷种植的记录数据,周富贵下田的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心血。

这次不是周富贵一个人去聂堤村,柳家的老三柳正,也跟着周富贵一起去。

他没什么行礼,所有衣物就用一个包袱就打包走。

大家都明白,哪怕周富贵以后发展再不好,他还是个修士,跟着他是饿不着柳正的。

要是周富贵发展的好,可以成立自己的庄子,作为从小就跟着他的人,怎么也能混个管家当当。

柳正的前途要比他两个哥哥要好的多。

因为换了组长,柳家在稻荷院的未来还说不好。

一朝天子一朝臣。

现在赵师通的手下人已经来到这里,参与稻荷院的装修整理。

赵师通要把家暂时安置在稻荷院,可这里又太过狭小,格局也不适合家庭居住。

所以要打改,而周富贵要搬家也是为了不影响施工。

稻荷院毕竟是为了教授学徒而建,院落之间都没有遮掩,学舍数量也不足。

十一月,今年新的学徒就要来到,工期还是很紧张的。

……………

就这样三辆牛车,一车行礼书籍记录本,一车灵谷种子,一车农具。

两个人带着小黄,在清晨离开稻荷院。

牛车和八个人是金家昨天派来的,带队的是金家长房长孙金平安,也就是金师叔祖的重孙。

他们要帮周富贵搬家,周富贵和金家沟通后,就定下今天离开,下午到达聂堤村。

郭仲武一早也来到稻荷院,也算是送一下周富贵。

虽然聂堤村离这里也不远。

可周富贵的离开算是他最后一阶学生,最后一人也完成学业离开他。

这是他这一辈子工作事业的结束。

因为丙组的事务,他都自己交出去了。

现在他正式开始了退休生活,在也没有事务再来麻烦他。

不舍得是一定的,不适应也是有的,可到了这时一切都要自然的发生,改变不了。

师徒二人也没有再说什么话,昨天郭仲武已经跟他说了不少的话,关于修炼,关于今后发展,关于许多事。

“师父我走了。”周富贵挥挥手。

“路上慢点。”

牛车慢慢的离开,拐过一个竹林,再也看不到师父了。

告别师父,拿着师父给的一小带灵石,有一百五十个,这些都是近一年来,出售灵谷和教授灵谷种植经验挣来的。

再加上欧长老给的灵石,周富贵可以说是一个小富豪了。

接下来练六腑脉还需要丹药的铺助,这就要大量的灵石。

周富贵的家虽然现在搬走,并不是不会回来,可竹山村还有其他组来的学员,周富贵还要去不时的回来指导他们。

这就如你要出外上大学,不是说你不回家,只是雏鸟离巢,终将飞向蓝天而且。

聂堤村金家给周富贵准备的是村庄北面的一个院子。

这本来是金家因为本院有些住不开后,特意新建的院子,现在正好给周富贵住。

周富贵来到这里,聂堤村金家现在的家主,也就是金师叔祖的长孙金留根,特意带着全村老少都到堤山下等着周富贵他们。

金师叔祖活的大年纪,已经熬死了他的四个儿子,到他死后,金家就由长孙金留根执掌。

“恭迎周仙师。”

周富贵不是落户聂堤村,而是丙组把聂堤村分配给了周富贵。

这一点前几天,郭仲武把金留根叫到郭家庄,可是当着赵师通的面把这一点跟他说清楚了。

这也是郭仲武在最后的任期里,给周富贵最后安排好。

要是金家还不明白,那金家也就别在聂堤村住了,看看那个组需要他们,就去哪个组。

这丙组还是修士们的丙组,没有了金师叔祖的金家,就跟普通人家是一样的。

金留根很明白这一点,聂堤村虽然在丙组的一角,但也是在清玄宗的地界。

他并不是没有接触外面的世界的人,在清玄宗宗门之内,谁是统治者,如果不明白这个,金家算是完了。

今天带领全村老少二百多人,来迎接周富贵也就表示对仙师的拜服,这聂堤村的掌控者是谁,不言而喻。

…………

院子是在聂堤村西北面靠近西山山坡上,在河北岸的山坡土丘之山,前后就有两进的院落。

院子里房间,两进有大小二十间房间。

周富贵就住在二进,金家还是安排了一户人家三口人,来照顾周富贵的生活起居。

这样这么大的院子里,也不会太过冷清。

周富贵住在北屋正房,院子的东厢,被布置成了书房,把金师叔祖的书也都搬到这里。

西厢就安排给柳正。

小黄自然还是跟周富贵一起住。

把家安置好,再推去金家的接风宴,简单吃点灵谷,这一天也就过去。

第二天就由金留根带着周富贵先去金师叔祖的坟前祭拜。

周富贵带着灵酒金谷灵果,在坟前摆好,默默的说了几句话,算是周富贵回应金师叔祖给他的信。

之后就去田里转转,了解一下聂堤村的情况。

虽然周富贵来过两次,其实是对这里并不了解。

这里就是一个狭小的河谷之地,在金师叔祖来这里之前,这里就只有十多户人家,开垦了不到两百多亩地。

虽然都是水田,但都在这条西山河的河水两岸,其他地方还都是山坡荒地。

是金师叔祖带着子女村民,用了五十多年才开垦出来这七百五十亩地,还大部分都是水田。

这里确实不是丙组其他地方以平原为主的土地,要不这里会给金师叔祖,到现在有自己来到这里。

为了种植水米,山坡上有人们用河卵石磊砌的梯田,一道道一两米高低,这可是纯手工打造的,工作量可不小。

在西山河的上游,被分出两道水渠,它们顺着河谷两边穿行,再分出一条条小支,供给这些梯田。

这使得这些山坡上的旱田,都变成了水田,种植水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