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机构调整
作者:康保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77

“北疆征伐之事方了,将士酬功之策未定,安**节度使又突然病故,真是多事之秋……朕委枢密院拟定的禁军将士叙迁草案和几个方镇移镇的布置,又要做些变动了。正好唐国告哀使尚在京师待命,赴江南吊祭的使者和宣谕吴越的使者也该定下来,朕已经着翰林学士承旨李昉草拟了几份名单,众卿拿回中书和枢密院好生商议吧。”

滋德殿中,郭炜面对阶下几位辅政大臣曼声说道,中秋假期才刚刚结束,他就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大动作。

对于禁军的几个军司,郭炜还不想怎么变动。自从把赵匡胤从殿前司换到新成立的渔政水运司,然后又落去其军职放到地方节度使任上,郭炜就已经去了一块心病。再加上赵匡胤在殿前司的一些亲信和在郭炜的记忆当中很令他反感的几个中级军官都被调去了渔政水运司,另外还从侍卫亲军司往那里掺了一些沙子,慕容延钊也被不经意地落去军职,整个禁军的结构在郭炜看来已经是比较稳固可靠的了。

位高权重的殿前司都点检和副都点检,郭炜已经不打算常设了,反正高怀德也才担任殿前司都指挥使还没有多久,并不急着给他升职,为了酬功稍微迁转一下他的勋阶也就是了。

锦衣卫亲军司的都点检是郭炜做皇子时候的职务,那就更不能轻易授人。好在副都点检潘美和都指挥使曹彬的资历非常浅,锦衣卫亲军司又是郭炜的嫡系,早期的升迁也足够快的了,如今升迁的速度稍微降一点并不打紧。

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李重进和渔政水运司都点检张永德还没有什么理由去动,再说这种国戚多少也是个依靠,先让他们待在那个职位上给自己打好基础也不错。更何况,侍卫亲军司的日常工作实际上已经是副都指挥使韩通在做,而渔政水运司毕竟是水军,部队基本上驻扎在登莱海域和长江一线,对内政的影响极小。

禁军终究是用来打仗的,要想混一宇内,最近这些年的战争根本就不会少,所以禁军的指挥体系还是尽量稳定几年比较好。随着郭炜亲征的战绩显现和对朝廷掌控的加强,他相信妄想妄动的人会越来越少的,再加上几个军司之间的制衡和各个军司内部中级军官的相互牵制,还有锦衣卫巡检司与枢密院的监控,实在是不必过于忧虑禁军作乱。

倒是地方上的那些节度使,除了缘边重镇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宿将在任以外,两三年动一动的频率还是比较恰当的。而且随着统一进程的推进,内地那些安全形势不是那么严峻的藩镇都可以逐步裁撤,统筹军政民政的节度使完全可以换成管理民政的知州和负责军事的兵马钤辖。郭炜本来就拟定了最近需要移镇的名单,安**节度使王仁镐的病故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

当然更关键的地方还是朝堂,仗着北伐的武功,郭炜准备在隐忍两年以后好好地动一动了。

…………

宣德门外,两个大型府衙隔着御街相对,御街东边的是中书省所在,御街西边则是枢密院。早间退朝以后,两府门前很是热闹了一阵,许多朝臣从崇元殿出来,出了宣德门就赶回这两个府衙办公。到了临近午时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从宣德门走了出来,正好可以赶上两府的会食,虽然他们的人数比早间少得多了,那排场气氛却还要强上许多。

政事堂内,会食已毕的守司徒、同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范质看着放在案上的表章,眉头拧得紧紧的,直感到一阵阵的头疼。

官家终于开始收权了……

禁军的将士怎么叙迁、各个藩镇怎么移镇,甚至枢密院新设什么机构,范质都是不太在意的,因为那毕竟是枢密院和藩镇们自己的事情,范质对自己挂着的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到底有多重也是心中有数的——当然,如今皇帝要拿掉他这个挂职,还是让他心中有些不痛快。

郭炜拟定的草案当中,枢密院将会新设军咨部、度支部和将作部。

顾名思义,军咨部显然是要将以前郭炜组织的枢密院、三司联合办公制定作战方略给常态化,由军咨部下属的运筹司全权负责,这完全就是军政,和范质的权力范围是无干的;军咨部下属还有一个侦谍司,多少算是分薄了兵部职方司的权力,不过以前就已经有了锦衣卫巡检司和枢密院北面房,现在再进行一些统合或者分割其实已经无伤大雅了。

将作部无疑是要整合工部和军器监与禁军的直接联系,因为军器监早已存在,这个举措同样对政事堂影响不大。

度支部则很明显地要夺三司的一部分权,将来的军事行动,禁军后勤供应恐怕就是度支部负责了,三司只能起到一个配合的作用。不过政事堂原本就管不了三司使,户部在三司使设立之后于国家财政事务上几乎就是形同虚设,现在枢密院出来一个度支部分三司的权,范质反而是乐见其成。

真正让范质心中不快的是,他和王溥这两个宰相身兼的参知枢密院事将被拿掉,而枢密使王朴也不再兼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这其实意味着先帝顾命的阶段宣告结束,郭炜明确表达了自己全面亲政的意图。

让范质头疼烦恼的就是,对于郭炜的这个意图,他已经完全无力阻止,甚至单纯的拖延都做不到了。挟北伐胜利之势,御驾亲征的皇帝在朝堂上无疑是威势大盛,再加上皇帝回京以后的一连串惠民政策和大赦天下的恩典,现在几个顾命大臣想要联合抵抗就已经很难了,更何况王朴很可能附从皇帝而不在意自己的进退,而王溥则未必敢和范质联手。

最可恼的是,郭荣的最后遗言中要求让翰林学士、户部金部郎中、知制诰王著为相,前两年被顾命大臣们给堵了回去,而今郭炜不再征求他们的意见就决定执行了。

本来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王溥作为次相,多数时候却没有什么自己的独立主张,而王朴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枢密使一职上,政事堂几乎就成了范质一个人说了算的地方,除开重大事务需要皇帝点头,很多政务其实都是范质一手操办完了。如今皇帝要把王朴兼任的这个次相职位交给王著,范质可不会认为那个很有主见的人会在政事堂始终附和自己,将来在政事堂内处理起政务来可有得烦恼了。

和王著拜相这样重大的人事变更相比起来,皇帝另外提出的三司使等职位更换都已经是小事了,但是范质真的是没有什么手段来阻止皇帝的意志。

一如范质所料,在政事堂随后的讨论当中,王溥就是温吞水一般毫无主张,而王朴则很坚定地支持了皇帝的意见,独木难支的范质只能宣告认输。至于枢密院,两个枢密使王朴和吴廷祚更是对枢密院的机构调整不设障碍。

…………

显德八年的八月二十一,随着几道正式诏书的颁布,大周的朝堂和地方官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与之相比,仅仅是升赏了勋阶的禁军反而成了最稳定的团体。

守司徒、同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范质和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王溥均去参知枢密院事,仍然分任首相和次相。翰林学士、户部金部郎中、知制诰王著升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第二个次相,三个宰相都不必分心于枢密院的事务而可以专注于政事堂。

检校太保、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王朴心疾不堪劳累,着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只专任枢密使一职。枢密院新设军咨部、度支部和将作部,河中节度使张铎奉命赴阙就任军咨部尚书,河阳节度使陈思让赴阙就任军咨部侍郎,锦衣卫巡检司都巡检曹翰就任军咨部运筹司郎中,锦衣卫巡检司知巡检司事韩微迁军咨部侦谍司郎中,作坊使判四方馆事李崇矩迁度支部尚书,兼任将作部,充宣徽南院使。

三司副使张崇训拜左监门卫上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内客省使、北面诸州水陆转运使王赞出知沧州,负责河北诸州转运;以鸿胪少卿卢浚为京畿东路发运使;右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赴沧州,负责永济渠在漳水以北往幽州方向和漳水通海河道的疏浚。

静难军节度使刘重进赴阙,授右羽林统军,进枢密院军咨部协助尚书、侍郎;保大军节度使武行德转任静难军节度使,从鄜州移镇邠州;彰义军节度使白重赞转任保大军节度使,从泾州移镇鄜州;武宁军节度使郭从义转任彰义军节度使,从徐州移镇泾州;保信军节度使赵匡赞转任武宁军节度使,从庐州移镇徐州;原契丹辽兴军节度使韩德枢赴庐州就任保信军节度使;忠正军节度使杨承信转任河中节度使,从寿州移镇河中府;横海军节度使魏仁浦转任忠正军节度使,从荒凉肃杀的北疆沧州移镇到淮水边上的寿州;左监门卫上将军、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张美出为河阳节度使;左领军上将军、宣徽南院使昝居润出知邢州,加左领军卫上将军,邢州安**的军额取消,以洺州防御使郭进为西山巡检,负责邢、洺对河东的军事;升棣州为团练州,以棣州刺史何继筠为团练使。

因为王著拜相,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出缺,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卢多逊以本官知制诰,进翰林学士。

<h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