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长江第二桥
作者:康保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705

第十四章 长江第二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侦谍司与水军通力合作,终于做成了这桩前无古人的壮举!我军挥师渡江就可以如履平地了。”

显德十二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和州东面二十里的西采石杨林渡,郭炜一会儿看看北面不远的乌江,一会儿又看看眼前“藏用”么……又比较不合辈分,称“三姑父”?做皇子的时候倒是无所谓,现在做了皇帝就不怎么合适了吧?想来想去还是直接叫驸马算了,反正现在也就只有两个大长公主的驸马都尉,长公主和公主都还没有成年呢。

安排高怀德负责长江浮桥的江北段保卫工作,既是郭炜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郭炜和大臣们互相妥协的结果。

郭炜带着三万殿前军跑到和州来,当然不是打算在江边转一转就完事的,也不是真的就满足于守一守浮桥而已,但是对于郭炜要过江去,尤其是要亲临金陵城下,随驾的大臣们都是极力反对的。

当然,郭炜本人也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个道理他很懂得,所以才不会去干什么白龙鱼服的事情,一统华夏澄清天下的机会就在眼前,正是他可以大展抱负的时候,郭炜哪里肯为了一点小小的新鲜刺激而冒大险。

要说乘船渡江,一则南唐的水军仍然保有一定的实力,二则江上的风波难测,他确实没有这个打算,但是在江上的浮桥架起来之后,看到重型炮车都可以安然渡江,郭炜真的是有些动心了。

只是对大臣的说服工作还要一步步来,第一步就是需要确定浮桥的安全,不是浮桥用作渡江时候的安全『性』,而是浮桥面临南唐上下游攻击时的安然无恙;第二步则是自己得有理由留在这里不回京,而让担当护驾任务的殿前军守卫浮桥的江北段显然是一个不动声『色』的好办法。

让这三万殿前军把守江北,就可以腾出更多的禁军用于江南作战第一线,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淮南州郡兵用于后勤转运,而且三万殿前军也是昇州西南面行营十万大军的强大预备队,皇帝把自己的侍卫力量如此用尽,大臣们倒是不会反对。

至于完全确保浮桥的安全,终究还是得看定远军与沿江州郡水军的本事了,反正在真正挫败洪州、湖口和润州的南唐水军之前,郭炜自己再怎么跃跃欲试,大臣们都是绝对不会同意他渡江而南的,而郭炜自己也不会在这种地方挥霍他的皇帝权威。

…………

“众卿,和州刺史卢绛刚刚败归,当涂、采石均落入北军之手,如今就有急报说北军在采石矶作大江浮梁,此事应当如何看待?”

澄心堂中,南唐君臣又是济济一堂,这一回不光是朝臣了,驻京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天德军都指挥使慕容英武和从东梁山战场一路逃到金陵的卢绛也都有份列席。

自从周军在峡口寨渡江袭取池州以来,虽然是败讯连连,不过铜陵、芜湖甚至是和州失守都在李弘冀等人的预料之中,毕竟时至今日,南唐君臣都已经打心底里认同了两军的战力相差悬殊。

当然,和州有水陆军两万人,却败于渡江过来的三万周军陆师和一部分水军,作为防御方多少有些难看,但是在具体讯问过败归的卢绛之后,李弘冀等人也就默默地认了。

周军在火铳之后,又有了重型抛石机这种利器,的确不是和州守军可以抗衡的。

东梁山之败,和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杨收与和州兵马都监孙震、和州水军都指挥使马雄、副都指挥使王川都陷于敌手,不过池州刺史李元清和卢绛带着数千残卒逃了回来,而且水军也跑回了十几艘船,周军的重型抛石机在水陆两个战场的应用是得到了确证的事情。

而且根据这些败逃回来的兵将回忆描述,富有火器制造与使用经验的慕容英武甚至在猜测,所谓的周军重型抛石机,其实应该叫重型火铳,或者干脆学着抛石机的另一个名称“砲车”而称作铁火砲。

砸到和州水陆军头上的那些铁球的威力,以及铁球被抛掷出来以前周军阵中的密集轰鸣声,那都不是一般的抛石机所能有的特点,根据慕容英武的分析,的确只有用火『药』推动的兵器才能如此强悍。

慕容英武在分析完了之后甚至还明确地说了,这种东西他在短时间内根本就搞不出来。当初他搞出来的大型铜铳就已经是南唐的工匠和铜铁冶炼技术所能达到的极致了,想要搞出周军那种将数斤铁球抛掷到一二里远的东西来,慕容英武不知道那种铁铳会不会炸膛,而铜铳又该会有多重,从而又该会有多贵。

总之一句话,南唐和大周的差距是全面『性』的,短时间内完全无法弥补,两军交战,南唐方面在兵器上面吃亏是吃定了的,军队的战力也肯定是比不上周军这种百战精锐的。

好在两国之间还有一条大江天堑。

然而就在卢绛带着残兵奔回金陵的第三天,金陵派往大江上游刺探的斥候就报来了这样一条消息——周军正在采石矶和杨林渡之间架设大江浮梁!

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消息了,除了大周驻扎在东京的十几万禁军从天而降突然来到金陵城下。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