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书院管理办法
作者:康保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768

第二十章 书院管理办法

然而不痛快归不痛快,郭炜心里面却是非常清楚的,对于其他家族、机构的免税权,他可以全部褫夺了,尤其是建立在郭荣已经褫夺了孔家和寺庙的免税权之后,尤其是在他自己将皇庄的免税权都放弃之后,但是对书院收税却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开 心 文 学

文教昌盛,这一直就是华夏鄙视蛮夷的资本,孔子因万世师表而为圣人,其大兴私学的原因也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战乱频仍之际仍然不忘教育的人主总是会被世人称道,天下升平的时候却去大肆收取书院税赋的君主,至少得落下一个贪财之名吧?

而且对那些正经的书院真想收税也收不上来多少钱的,只要它们没有像寺庙那样藏污纳垢,那么书院所属的田产每年所得加上民间捐资、官府拨款,延请教授、购买书籍和贴补穷困生员这些事情差不多也就花光了,真要是去收税,只可能迫使那些正经的书院减少对穷困生员的资助。

这显然不是郭炜的目的。

“左仆射方才说,只要书院的那些资财不被挪作他用,朝廷是免税的,意思就是像白鹿洞、白鹭洲这样的书院,其账册都要经过州县的审计了?”

一直想到了这里,郭炜才注意到王溥方才的汇报当中有一个关键点。自己怕免税的事情,不就是怕其他民户主动投充和免税户利用特权加速兼并之类的烂事么?说到底还是官府没法细细查账掌控到每家每户,不过对付书院可就简单了。

王溥脸上微露尴尬之色,迟疑了片刻才回道:“陛下,那白鹿洞书院原是唐国的‘庐山国学’,是李氏办在金陵城之外的一所‘国学’,那时候就是和朝廷的太学、国子监一样,都是全靠官府的支持办起来的。王师定江南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渐渐地转为民间主办、州县资助,故而其账册历来是需要州县审计的。至于陛下说的另一所‘白鹭洲书院’,恕臣愚昧,臣并不知道在哪,所以也就说不上来了。”

“原来如此……”郭炜点了点头,极力掩饰内心的尴尬,“既然这些书院都有州县审计,使其能将民间捐资尽用于莘莘学子,而不至于像以前的庙宇那般藏污纳垢,朕也就放心了……”

郭炜的确是有些尴尬,也差不多明白了王溥方才的尴尬神情是因为什么。很显然,这个时候并不存在一个白鹭洲书院,事先肯定已经查过了档案的王溥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只是他不好说得那么明白罢了。

怪就怪郭炜的后世知识太多太杂了一点,像江西的几大书院啊中原的几大书院啊,虽然都是说的宋朝,但是既然现在就有庐山白鹿洞书院,搞得郭炜以为其他书院都已经存在了呢……谁知道白鹭洲书院现在就没有,这样的话“嵩阳书院”的名字也不能随便乱讲出来了,还是得先调查一番。

不过这种尴尬也就是一时的,和王溥一样,郭炜同样更关注实质性内容。

州县官府对这些书院的日常审计监督,应该就先天性地限制了它们变身为另一类庙宇吸血鬼,州县官府总还是喜欢自己收取的地方税赋多多益善的,因而多半就会严格限制书院的占地,从而使它们不至于因为有免税特权就大肆兼并。

能够限制住就好哇!只是一个书院几顷地的免税,那还真不是什么大问题,大周不会少了这几个税钱。而且朝廷付出这些税钱和拨款的费用,换取更多的民间捐资投入到书院中去,甚至还有不少名儒自愿免费就教,归根到底仍然是以民间投资办学为主,这样的办学值得鼓励!

当然,这些民间书院能够兴盛起来,说到底还是因为科举的作用。纸张与印刷降低了书籍的成本,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读得起书,不过真正让人趋之若鹜的还是读书应举能够做官。

说起来科举也算是一项天才的制度创建了,国家只负责人才的选拔和极少量的官学教育,而就此将基本教育的负担全部扔给了民间,并且还能激励民间乐于投资教育,从而让全社会的识字水平、文化水平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不算很高的中古时代的确称得上绝无仅有。

要说缺憾,那就是全社会的基础教育就此围绕着科举项目打转,科举考诗赋,那么社会上就重诗赋;科举考经义,那么社会上就重死记硬背经书;科举考八股,那么社会上就重标准化作文。这可以算得上最早的高考指挥棒了,哦不,是科举指挥棒。

不过这么一点小小的缺憾,在郭炜这个穿越者面前就不成其为缺憾了——至少郭炜是有这种自信的。怕全社会的教育偏重于一门?把科举的考试科目设置得多一点就是了,反正现在每年的进士科只录取十来个人,大周统治的疆域已经不是原先的中原那么一点了,这点人连正常的递补都不够用,还有大量的地方官是荐举出身的,还有大量的京官是荫补出身的。

那就配合着新税制的推广和即将制定的对书院的管理办法,地方上以谏议郎占据荐举名额,降低荫补的重要性,将官吏的后备队伍转到科举上来,而且要以天下太平大兴文教的名义恢复各科的考试。

进士科考策论,当然是行政人员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将来升任宰执的主要来源,不过书学、算学、律学的需求量更大。或许等到印刷术大兴的后世,书学将会成为一门艺术,但是目前来说大量的公文仍然需要这一类有文化的劳动力;而律学在刑部、大理寺系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复杂,算学出身的人才更是需求量大增。

郭炜相信,只要自己把这种科举指挥棒坚持挥舞上个十多年,地方上的书院就会把教育课目都给补全了,而不是像曾经的历史中那样越来越局限于儒家经典。

当然,眼下的书院教育当中肯定不会包含武学和工程学的,前者乃是国之利器,必然要被国家牢牢地掌控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大可能完全放开到民间,而后者则是因为尚处于发展初期,从业者多为身份卑贱的工匠,除了郭炜特别加封的个别人,暂时还看不到因此而普遍富贵的美好前景,现在就把工程学放进科举当中显然是不成熟的。

“那么,陛下的意思是……”

王溥见皇帝说了声“放心”之后便没有下文了,只是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但是朝议却必须进行下去,等了一会儿,他就不得不出声来打断郭炜的沉思了。

听到王溥的问话,郭炜猛然从方才的思绪当中醒觉过来:“啊?啊!左仆射方才在说什么?”

王溥的眉头只是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然后很快就舒展开来,皇帝在朝议的时候这样走神真是不多见,但是这并非他可以去计较的,反正现在皇帝是醒觉过来了,那么还是说正事要紧。

“臣是说,对于江州陈氏义门的东佳庄书堂,陛下的意思,是否就是参照白鹿洞书院的做法对待?”

听皇帝方才说过的几段话,他首先说了并不愿意看到东佳庄书堂被废弃,然后又询问了一下白鹿洞书院的兴办以及税赋状况,之后的话语表明,皇帝显然很在意免税权的问题,不过在得知有州县审计之后就表示放心了,所以王溥就猜测皇帝是不是打算参照着白鹿洞书院的办法来对待东佳庄书堂?

“唔,左仆射估计得差不多吧~”郭炜点了点头说道,“既然白鹿洞书院目前运转良好,那么东佳庄书堂的未来显然也可以参照这种办法的。不过二者之间还是小有差别,白鹿洞书院是由唐国的‘庐山国学’转办,原先即以金陵李氏令州县拨款支持为主,而且招生并不计宗族,江南境内的学子均可以报名入学;东佳庄书堂则是陈氏义门的族学,原先费用全由陈氏一族承担,招收的生员也都是来自陈氏一族,并无外姓。如果东佳庄书堂要转成白鹿洞书院模式,很多细节都得变更。”

说到这里,郭炜看了看在场众臣的神情,果然大家对自己的这个主张均无异议。这也是当然的,要想花朝廷的拨款,享受朝廷免税,那么肯定不能只培养你一家的子弟。

“若是陈氏义门依然如前,并不因为新税制而分家,一切都不变动,那么朝廷自然无需插手干预。”

郭炜说到这里的时候,在心里面补了一句——只要按照新标准多缴纳税赋就好了,我是真的不在意你们聚族而居。

“不过,若是陈氏义门就此分家,而又愿意将东佳庄书堂交给朝廷协办,那么朕当然是愿意将白鹿洞书院的办法推之于其的。书堂所属资产所得免税不是问题,州县官府的拨款不是问题,但是书堂的账册必须交由州县官府审计管理,书堂必须招收外姓生员。当然,考虑到书堂前身的陈氏族学渊源,考虑到书堂的原有资产均来自于陈氏义门,陈家子弟可以占据书堂生员的相当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