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咨询使者
作者:康保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284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第十一章 咨询使者

广政殿内,郭炜端坐高台,饶有兴味地打量着底下左右对坐的两拨人。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

连绵数月的雨季终于告一段落,不管是因为皇帝的一系列告天动作比较虔诚,还是因为大气环流自身的变化,京畿地区总算是放晴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位也不再上涨,并且多少都有一些回落,在黄河中游几个州城附近修筑的新式河堤系统经受住了这一次洪水的考验,汴水的决口也已经被封堵上了,郭炜也终于可以把精力分出来干些别的事情。

为了对付这次的洪水和暴雨,郭炜可不光是充当吉祥物到了好几个寺庙、道观祷天求雨住,也不光是放了些年纪大没事做的宫女出宫自行婚配,蠲免灾区的赋税、与朝臣商议迁都事宜……这些都是被灾情逼出来的举措,甚至……就连皇家子弟的婚事都被利用上了——纪王郭熙谨纳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王妃,崇宁长公主出降淮海国王世子、镇东镇海等军节度使钱惟濬,既是因为他们都已经到了婚龄,却也未尝没有一点冲喜的意思。

好在雨总算是停了,除了个别县份因为内涝、河流决口等原因冲毁田地导致绝收之外,真正颗粒无收的地方并不多。大多数地方也就是雨下得早了一点,干扰了夏收,让这一年的冬小麦颗粒不够饱满,算得上比较严重的歉收了;然后就是有些州县被耽误了麦收之后的豆、菜播种,等到农夫们可以从对抗洪涝转到田地里来的时候,距离今年的冬麦播种时令就只有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了。

这些情况倒是都在郭炜和朝廷文官们的预料之中,早已准备好的各项赈灾措施有条不紊地推行下去,尽管不能说完全弥补上灾区农户们的损失吧,至少还能让他们继续安居于此,大多数人不至于丧失对来年的希望,不至于被赋税和田租的压力逼迫得就此抛弃土地变成流民。

雨停了,决口堵住了,水退了,灾情缓和了,赈灾措施开始颁布落实了,郭炜又有心思理会一下整体长远战略,首先就是接见从辽国和高丽回来的两个使团。

坐在左手边的是从辽国回来的郝崇信和刘崇谅,他们其实都已经回来有一个多月了,出使的情况也都向有关部门进行过汇报,不过因为大家在那时候都把心思放到了水灾上面,却是都没有很好地理会他们。

坐在右手边的则是从高丽回来的赵匡义和王文宝,他们倒是刚刚回来不久,从东边过来的海船似乎也带来了东边的艳阳,他们自登州上岸一路行来,倒是都干爽得很,根本就没有体会到雨季的烦恼。他们的出使情况还没有来得及向朝廷好好汇报,只是上了一封奏疏,不过郭炜自有渠道了解相关信息,获悉的情况却不只是奏疏上讲的那么一点。

“辽国方面对我朝国书的答复,朕早已知晓,两位卿家现在就不必再说这些了。朕就是想知道,辽主对待我朝的国书、对待两位卿家都是怎样的情绪?虏廷的那些大臣们又是怎样的?就你们此次出使看到的辽国状况如何?”

郭炜看着郝崇信、刘崇谅二人,面带微笑温和地问了一句。有些事情,形成的文字材料总是非常简略精炼的,郭炜读来总不是那么过瘾,形成的基本概念也不是那么全面具体,因此在实际进行推演的时候就总觉得把握性不够大,郭炜其实早就想要把郝崇信二人找来面对面地详细问一问了。

“辽主在谒见臣等的时候倒是满面春风的,似乎对我朝的国书很欢迎的样子。”郝崇信微微一躬身,斟酌着回答道,“不过臣看得出来,辽主胸中颇有些积郁,只是面对大朝的使臣不敢放肆而已。虏廷的那些大臣更是多有面带不平之色者,其中甚至有个别武人看着我大周的节旄便眼中喷火的,只是碍于我朝的声威和辽主的压制,方才不敢发作吧。”

刘崇谅轻笑了一声接过话头:“确实如此。有些契丹武士看着使团的目光犹如噬人一般,虏廷的那些大臣们表现得要好一些,不过在与臣等折冲樽俎的过程中,也有几个颇为狂躁,屡有趋于失控的神情,还是其他契丹人自相约束才没有搅乱双方的谈判。不过最后的协议结果还是基本上遵照了陛下的意思,辽国已经表示了放弃要求高丽进贡的做法,虽然对我朝可能进驻高丽有所不满,但是看情况应该不会在鸭渌水一带擅自挑衅,我朝需要做的仅仅是维持周、辽边境的和平与互市,并且增加对辽国的粮食布帛输出,辽国仍然不愿意向我朝输出马匹,只是答应用银锭偿付增价。”

“嗯~辽人有些愤懑并不稀奇,只要我朝始终秉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与辽国斗而不破、和而不同,时间在我朝一边。”郭炜点了点头,这些情况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不满就不满了,我军可以进驻高丽北境,辽国不能再威胁骚扰高丽,这样的实利能够拿到就可以了,朕的行事却不是为了契丹人的满意。辽国坚持不向我朝输出马匹,可见其贼心不死!不过只要双方的互市是公平的,朕倒是要看一看他们拿得出多少牛羊、皮货和药材来交换,又有多少银矿可供挥霍,朕也想看一看到底谁的国力军力增加得更快。”

“陛下明见万里,臣等都只能瞠乎其后,辽国那等蛮夷之邦、禽兽之国,任其何等狼子野心、鬼蜮伎俩,都跳不出陛下的掌控。”

刘崇谅这是真的心悦诚服,尽管在辽国的时候,他和郝崇信说话时信心满满的,但要说心里面一点都没有发虚则是不可能的,事后回过头来看,当真是一切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看那辽主也算是年轻有为,为人似乎颇为英武雄健,其帐下的大臣也有几个见识深远勇武敢为之辈,不过大势显然尽在面前这个皇帝的手中,对手的英明神武最后恐怕只能越发衬托出他的强大——一如当初的唐国主李弘冀。

“呵呵,朕不需要这种谀词,只要你们尽心竭力为国做事。”郭炜被吹拍得扬眉一乐,不过心底却谨记着戒骄戒躁,“那么你们从古北口进入辽国,一直到虏廷,那些路可都有数么?”

郝崇信朗声答道:“臣也是武人出身,在武学进修过的,虽然辽境多为草原,道路不定、里鼓不明,不过沿途的大略臣还是看得清楚、记得下来的。”

“哦,那你且说说看。”

“臣等自东京出使辽国,北行至幽州北平府稍歇,四驿至檀州,又两驿至古北馆,然后出古北口抵辽境。辽人自边相迎,过岭宿于新馆,一路绕辽国之北安州以北而行,中途涉滦河、柳河,自柳河馆过度云岭甚险峻,七十里至打造部落馆,之后沿群山北麓行至辽之泽州即折向北行,至辽国新设之南京大定府,距离幽州已经约有千里之数。从辽国的南京继续向北,其间偶有城落,更多时候都是行走在草海之间,再有近千里方到辽国的上京临潢府,而后至上京北面群山之中的辽主夏捺钵方才是虏廷所在。”

郝崇信面对皇帝的问题倒是一点都不怵,只是略略回想了一下,就把使团北上的路线大概地说了出来。

“将近两千里呀……”郭炜小声地念叨着,右手食指轻敲扶手,“开头就是绕路……没有进北安州,却一路跋山涉水……打造部落馆?后面的群山北麓大概就是燕山山脉的北坡吧……辽国的泽州……后面基本上都是一路向北了,结果却几乎都是在草原上行走,一路上的馆驿怕都是契丹人学着中原搞起来的吧~”

一边复述着郝崇信的话,一边慢慢地琢磨,郭炜思忖间已经略有所得。

契丹人没有领着使团进北安州,在他看来恐怕不全然是因为馆驿的设置,那个北安州的位置值得探究,是不是出古北口之后的某种要地呢?至于中间经过的度云岭和打造部落馆,顾名思义的话,一个是山岭高拔险峻,一个则是契丹人的匠奴聚居地吧?

倒是从北安州到泽州的这段路都是沿着燕山北麓行进,让郭炜想到了一点——从燕山东边的关口出去,是不是就可以直接通往辽国的泽州呢?考虑到燕山南面的道路条件好得多,军队部署也更方便,这条路是不是可以缩短不少行军距离呢?

不过再怎么缩短行军距离,要想直插辽国的上京城,通过草原的这一段都有一千多里路,沿途倒是有水草补给,像契丹军那样的打草谷骑兵问题不大,然而像周军这种典型的中原军队,粮草辎重都要依靠后方统一调运的,又不见得有能力找到游牧部落打劫粮食,进军起来还是蛮头痛的。

郭炜只是通过郝崇信的介绍略微地想一想,就感觉进攻上京城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他还深切地知道,上京城其实并不是辽国的真正中心,辽国的中心只可能是辽主的斡鲁朵,也就是宫帐,而辽主的宫帐大多数时候并不在上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