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沧海桑田
作者:康保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546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第二十二章 沧海桑田

晚上,灵武城逐渐被夜幕笼罩,声声更鼓向居民和旅人们宣告着宵禁的到来,坊市闭户,商旅纷纷入住馆驿、旅舍,位于灵武城中心地段偏北的节度使府衙却在此时热闹起来,府衙门口守备森严,府衙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开 心 文 学

邻近府衙的百姓听到那边的动静,都不免有些心中诧异。这三年可比不得以往,定难军那边的党项兵已经很久没有深入灵州、盐州境内劫掠了,北面隶属于辽国的部落更是轻易不敢犯境,朔方军可以说好多年都没有什么战功胜绩可言,军镇在朝廷那边的考评或许相当好看,但是像现在节度使府衙仿佛庆功宴似的热闹可有许多年都没有出现过了。

只有消息更为灵通一些的地方贤达才会知道,今天府衙那里的热闹,可不是为了哪边的戍军又立下了什么边功,更不是因为节帅有什么升迁之喜,真正的原因就是节帅那出使西域的二弟在外边浪荡三年之后终于返国,今天从灵州西边入境,傍晚时才进了灵武城。

傍晚时节帅在城南郊接到他二弟时的喜悦激动,日间曾经去南门外办事有幸看到一眼的人在那时候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向沉稳干练的节帅脸上会出现那么丰富的表情,情绪会那么激荡,可是一点都不像十多年来把灵州守得安稳如堵的封疆大臣。

其实别说灵州的百姓没有见过赵匡胤如此激动了,就连王仁瞻、楚昭辅等跟随了赵匡胤有十多年的人都极少见到这种状况,哪怕是在赵匡义的记忆当中,这个比他大了一轮的兄长上一次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恐怕还得追溯到耶律德光率领契丹兵进入东京的那个时候。只不过……那时候赵匡胤是因为父母节俭度日积存下来的一点家产被契丹人的刮钱行动刮了个干干净净而苦恼愤懑,并且最终引发了他的离家出走,让他毅然辞别出生不久的女儿前去投军。

就连赵匡胤自己,其实也不是很明白这一天自己在情绪方面的重大变化,身在局中的他只觉得,暌别将近三年之久的二弟回国过境,他这个兄长自然要好生招待一番,就是稍微激动兴奋一些也是势所当然的。他在这个时候是不可能像旁观者一样发觉自己的情绪变动大异于往日的,再说他现在也没有自省的时间和心境。

倒是郭炜如果在场的话,可能会在心中下一句评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因为在郭炜的印象当中,赵匡胤差不多就是挂在了今后一两年之内,一个人在大限将至的时候大概是会有些预感的吧……

当然这事也不一定。

在郭炜的生活经验中,对自己的故去有预感,多半出在一些衰老或者受慢性病折磨的人身上,这些人身上脏器的全面枯竭和活力的日渐丧失,自然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有所感受。

然而赵匡胤的情况就很难讲了,起码目前在旁人看来,赵匡胤的精神健旺得很,筋骨强劲,看上去完全可以再战十来年。就算是看过了另一个时空历史记载的郭炜,真要是亲眼看到赵匡胤的状态,或者通过侦谍司、锦衣卫巡检司获悉了关于赵匡胤的准确情报,这时候也会犯些迷糊的吧……到底赵匡胤现在的身心状态是不是非常健康,这种健康是不是因为人生轨迹的变化导致的?郭炜对此大概也是没有答案的。

不过这事也可以有一种阴谋论的解释,那就是在郭炜看过的那个时空的历史上,赵匡胤不是正常的衰竭而死,而是暴卒——其实历来就有这种传言,“烛影斧声”就是因为这个传言而成为了典故的。

只是在这个被郭炜深刻地影响过的世界上,历史的车轮早已经远远地偏离了原先的轨道,赵家兄弟的人生轨迹更是因此而大变,就算曾经的历史上有过烛影斧声,在这个时空也显然不会再有产生这种结局的土壤。

“二弟!”赵匡胤饮下一口御赐的醇酒,双目亮闪闪地瞪着赵匡义,满眼都是难掩的激动喜悦,“去国三载,二弟现在才算是真正地成熟了!虽然有些风霜之色,虽然被风沙打粗了面皮,不过这才像个男儿汉!这样的二弟才有望开拓凉州,为赵家创下一片基业。”

皇帝赐下的这几瓮酒非常醇厚甘洌,酒液清澈透亮,赵匡胤平日里是不舍得喝的,今天的情形自然不同,兄弟相对而坐浅斟慢酌,只是几口下去就有些熏然之意了。

赵匡义倒是冷静得多,闻言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举起酒盏小抿了一口方才说道:“西域往返近万里,前后历时千余日,与使团的俊才朝夕相处,和异域的豪杰觥筹交错,虽然不敢说有出使高丽时的刀光剑影折冲樽俎,但是小弟确实自信成熟了许多。如果说三年前对牧守凉州尚且诚惶诚恐,有勉力一试的想法,如今小弟却是满怀信心的,凉州土豪与周围羌戎群落,尽在我的掌中!”

说到这里,赵匡义似乎想起了自己在凉州的盘桓交际,想起了当地各种势力的盘根错节勾心斗角,也想起了所有势力在面对大周仪仗时的敬畏和艳羡。

“好!二弟好志气好气魄!”赵匡胤爽朗地一笑,伸出右手在赵匡义的肩头上慢慢地拍了两下,“昔年申师厚自凉州逃归,固然有当地深入夷狄、夷夏杂处难以为治的因素,此人量小无行,少有治军理政的经验,大周初立国内尚且不靖,无力支持经略西北,这些原因也未尝不重要了。如今陛下并吞宇内,跳梁尽皆俯首,是时候经略四方了!二弟如今经验足够,手下也是人才济济,等到赴京述职之后奉诏重返西北,挟朝廷声威抚绥甘凉,为兄再助上一臂之力,凉州的这份基业说不定可以很快底定。”

“阿兄,朔方军现在已经可以腾出手来助我了?河套的民户、戍军有限,朔方军的军力主要被东边的定难军牵扯住,北面还有辽国的威胁,周边羌人偶尔也会有蠢动,翰海粮道更要倾力维持,阿兄可不要太勉强了……”

听到兄长承诺出力帮助自己经略凉州,赵匡义自然是眉头一展颇为兴奋,不过他终究还没有喝醉,理得清利害关系,知道朔方军在大周西北边境承担的重任,也知道朔方军对关中粮饷的依赖,所以闻言虽然并没有出口推辞,却也回答得相当慎重。

赵匡胤呵呵一笑:“今时不同往日。二弟去国的这三年时间里面,大周和周边的变化可都是很大的啊……”

“变化很大?怎么个变化法?”

赵匡义认真地看了看兄长的神色,那张紫膛脸却根本就看不出来是不是喝醉了,不过从当下对方的神态动作和语气来分析,酒后的兴奋是有几分的,但是并不像是在说醉话。

莫不是说……在自己深入西域的这三年时间里面,大周和周边还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居然可以使得大周的西北重镇朔方军面临的威胁大降,因而有闲心去理会西边的凉州了?

会是什么变化呢?看着正在沉吟中的兄长,赵匡义还等不及他的回答,就已经开始遥想开了。

在自己走之前,皇帝的目标似乎有两个——高丽和安南,或者说是高丽的北境、耽罗国所在的济州岛和整个安南。难道说,这三年里面安南的丁氏父子真的出了什么大问题,从而让朝廷有机可乘?在岭南那边剿寇练兵的定远军分船队和伏波旅分队一举解决了安南问题?有没有那么容易啊……而且就算是军事行动和郡县化的举措都相当顺利吧,地处极南方的安南那一点变化又怎么可能影响到西北的态势?

至于高丽的北境和济州岛获得解决,这倒是在意料之中。

浿水以北的高丽北境,自己从高丽归国的时候,就已经拿回来了完整的协议,有三年时间用于禁军进驻和监军、转运使的逐步分化瓦解,当地彻底倒向大周是不会令人奇怪的,有江华岛的周军在,高丽对此是不可能发出什么怨言来的。

耽罗国所在的济州岛就更是小事一桩了,先是骤然面临辽国的讹诈,然后又要直面大周的肢解,高丽哪里还会在意一个小朝贡体系中的小小海外藩国的去留?只要定远军能够依靠两国史籍当中的简略记载找到那个岛,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自然的历史进程了。

然则高丽的这些变化也不太可能影响到西北局面吧?总不至于说辽国为了高丽的事情发疯了,不顾一切地撕破了和大周的和议,要知道出使辽国的使者比自己从高丽回国还要早上几个月的呢,当时的辽国分明已经忍气吞声了。再一个,辽国若是彻底撕破脸,恐怕还真不是三年时间就可以解决的,否则皇帝也不至于那么小心谨慎地经营北疆,根据使者所言从幽州进取辽国上京的道路,上千里的草原可不是那么好通过的。

难道是定难军被朝廷削平了?这同样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