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决断
作者:康保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314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第二十二章 决断

听到李昉的试探性问话,郭炜看了他一眼,心中早已了然,文臣有时候总是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和武臣考虑问题的方向和方式都不太一样。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

“李卿,朕确实是想要降诏定安国,命其协同我军共同讨击辽国。”郭炜首先点头确认了对方的问题,然后才继续说道,“不过此事并不甚急,征讨辽国自然是以我为主,即便是对定难军,朕都不奢望其能成为我军一大助力,更何况是远在白山黑水间的定安国……他们能够对辽国的残兵败卒骚扰一番,迫使辽人放弃向那些地方逃窜,朕就会很满意了!”

其实如果从见识方面来讲的话,郭炜对待和东北部族的联兵一事比李昉这些文臣是要更慎重一些的。

李昉或许是觉得,以定安国这种渤海国的余孽、被辽国打得东奔西窜的残余,应该是没有什么力量协同周军作战的,将来在战场上并不能分担什么,而一旦有了联军的名义,他们却有可能分享到本不该归其所有的利益;李昉或许又觉得这种隔空联络太容易走漏消息了,而且现在也确实不是去联络他们的合适季节。

郭炜却不同,李昉的这些担心在他看来倒是并没有什么要紧之处。

首先,郭炜并没有打这一路的联军当成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肯定不会提前知会对方,因而走漏消息的可能性是不会有的——派人去通知定安国及其附近生女真部落的时候,周军肯定已经发起进攻了。

其次,既然是开战之后才去通知对方协同出兵,季节也就不会是问题了。很显然的事情,无论是从战场的有利性来讲,还是从备战的角度来讲,郭炜都不可能选择在秋冬时节北伐的——初秋确实是北上草原烧草防秋的最佳时机,但是秋冬季节深入草原作战?那简直是作死啊……当然,这种季节里民夫比较好征发,草原游牧部族进入深冬以后困难很多不利作战,但是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行军作战,对这个时代的农业国家军队来说同样是难以克服的困难。

要回避冰天雪地几乎无法作战的弊端,又要避开游牧部族战马膘肥体壮最利征战的秋高时节,自然是以春夏之际出兵为宜,就像郭荣和郭炜的两次北伐幽蓟一样。

春夏之际,北方草原的气候已经开始转暖了,东北的山林地区也应该解冻开山了,周军的出动不会有难处,而且在开始的阶段还能够掐准小麦返青与麦收之间短暂的农闲时段,征发民夫对河北、河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冲击也比较小。

至于两三个月之内不能彻底解决辽国,草原上的竞逐将会进入旷日持久的阶段,那一方面可以让河北、河东地区咬牙克服一下,大周各地积攒了六七年的仓储总是可以派一些用场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禁军和州郡兵承担起深入草原之后的辎重补给运输任务,少依赖一点民夫;而要是说到可能转而对辽军有利的秋高马肥么……从春夏就开始的战争怎么可能让辽人做得到安心牧马?牲畜在“冬瘦、春死”之后赶上连绵的战火,“夏饱、秋肥”那是完全不用指望的了。

这样的开战时机选择,打的就是游牧部族比农耕人群更为靠天吃饭的弱点,打的就是他们更为缺乏积储的弱点。当然,尚未进入工业社会的大周因此付出的代价也小不了,这一战如果拖的时间太长,像汉武帝那样把多年攒下来的战马耗死、国库存粮耗光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不过郭炜勇于面对这种前景,只要能够真正把辽国彻底打垮,这样的代价他受得起。

反正济州岛那边的牧场正在为大周源源不断地生产各色良马,如果打垮了辽国,大周控制了燕山北麓的牧场,那里同样可以给大周提供良马。至于整个北方地区的官仓存粮用光,那还可以从南方紧急运输增援,只要国内不出现大乱,治河与水利也初见成效,粮食恐慌出现不了的。再说大周的边上除了辽国又再没有真正的威胁了,打完这一仗就赶紧休养生息个几年呗~

郭炜原先担心的地方却不是李昉等人可以想像得到的。

对于知道另一个时空历史的郭炜来说,诏令诱迫现在的定难军参与此次伐辽倒是没有多少心理负担,毕竟在李继迁作乱之前,定难军尽管并不听调,夏州党项李家的当家人也从不赴阙,但是他们对协同朝廷大军作战并无抵触。就像在郭炜亲征北汉的时候,定难军也和府州、麟州一样出兵了,即使没有和折家、杨家那样服从郭炜的统一调遣,而只是在石州等到捞一把就走,但是这也还能算协同作战吧,定难军终究是在河东战场牵制了敌方的一部分兵力的。

郭炜一开始担忧的却是,和定安国及其附近女真部落联军,结果会不会和另一个时空的海上之盟一样糟糕。

在后世的许多历史爱好者眼中,北宋与完颜女真的海上之盟,南宋与蒙古的会攻金国,那可是两个愚蠢的决策,一个是自曝其短诱人觊觎,一个则是重蹈覆辙,郭炜对这些争论当然也是有些了解的。

不过只是稍加对比权衡,郭炜就知道自己完全不必担心大周会“重蹈”两宋的覆辙了。

现在的定安国和那些生女真的力量根本就无法与海上之盟时的完颜女真相提并论,现在的周军和海上之盟时的宋军同样不能并提——完颜女真有能力在护步答冈一战击溃数十万辽军,定安国和那些生女真则还是只能依靠地形与气候对抗辽军东京道地方军的偏师;宋军北伐燕云居然会被辽国南京道的兵马杀得崩溃,最后只能祈求盟友攻下燕云然后自己出钱买回来,而周军对辽军则是全面占优,幽蓟地区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打下来了,在滹沱河谷更是将出援北汉的辽军主力一战尽歼。

联盟么,当然得有共同的目标和彼此相当的力量,这种联盟才能稳固。如果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了,那么就不会是联盟关系,只能变成主从关系,不管是不是强撑着面子维持住对等联盟的表象,作为从属方都必须付出比联盟更高的代价,譬如单方面出军费,譬如自己无能打仗而要花钱买回“盟友”收复的土地,甚至有些失陷的国土还要任由其他“盟友”宰割。至于战争前后各方的目标变化导致联盟各方关系的巨变,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然而这种推断多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为此而吃亏的并不一定就是中国,郭炜显然不会那么刻舟求剑。

就像现在,因为大周雄厚的国力,因为周军强悍的战斗力,很显然的事实,不管是诏令定难军出兵攻辽,还是和定安国以及生女真联军伐辽,其中的主导方都只可能是大周,而只要周军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出色,这些联军势力也就不可能敢于窥伺大周,而只可能乖乖地看大周的眼色行事。

列强之间的合纵连横,外交手法固然有一定的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强自立,祈求列强会公平公正做事,甚至祈求列强怜悯,那都是无能的表现。

在郭炜的预计中,解决辽国说到底还得依靠自家给力,只要周军的战斗力有保证,只要自己的后勤保障做到位,战争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至于定难军、定安国和生女真诸部的配合,即便不能说可有可无吧,那也不应该是关键性的。

李昉自然不会想到那么深远,听了皇帝对他的解释,当下欣慰地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既然这么说,臣也就放心了……无需提早联络定安国,也就不虞消息走漏;不将其看作伐辽时的重要助力,也就无需对其详细规划。运筹司以我为主的作战计划若是可行,若是此战对民生没有明显伤害,臣自然唯陛下之命是从。”

“就是对民生有些损害,这一战也必须打!”似乎是老套路了,尽管枢密使从李崇矩换成了王赞,两府之间还是有这样的歧见,“辽国无端挑衅在先,我大周忝为天朝上国,岂能容忍这般鬼蜮伎俩?辽主既然不肯交出罪魁祸首,那么我军当然要亲手去抓来,北地的百姓为此苦上几年也是不得已的。再说如今四海升平风调雨顺,北地的治河、水利都颇见成效,南方输粮从漕运和海运都是畅通无阻,北地的百姓也苦不到哪里去,只是多出些徭役罢了。”

宣徽南院使、度支部尚书张崇训在旁边补充了一句:“也不纯然是徭役。陛下早就吩咐过了,今后不再给百姓增加徭役,北地在农闲之后出的夫子,禁军都将会出钱粮来买,即使会误了当地的农时,也定然不会误了百姓的生活。”

“陛下仁厚,北地百姓定会踊跃助军,此战当期必胜。”

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吕胤的这就颂言相当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