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作者:丹东大米汤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92

我们不知道后主刘禅看到《出师表》后有何感想,但他随即下诏肯定了诸葛亮的北伐建议,并“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然后命他“统领步骑二十万众”北伐曹魏。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亲帅大军北上,兵出祁山,这是他的第一次北伐。这一年是魏太和二年,魏明帝曹叡刚刚继位没多久。应该说诸葛亮这次北伐的时机选择得很好,后来他还有过几次北伐,但无论时机还是条件,都不如这一次。

祁山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东南部,在西和县西北,很多民间传说都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中原,事实不是这样。应该说诸葛亮在汉中一带曾有六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样才比较准确,六次中有一次是纯防御,另外五次为北伐。这五次当中,也仅有二次是在祁山附近,其余三次与祁山无关。

下面开始细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记》记载,晋朝初年金城人郭冲与人辩论,他认为诸葛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并举了几件事为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中就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郭冲说在诸葛亮兵屯汉中时,命魏延为先锋帅大部队前进,自己则和参谋本部留在阳平。此时魏将司马懿统大兵二十万前来拒敌,双方相向而行,结果魏延与司马懿擦肩而过,谁也没看见谁(这都什么眼神?)。这样一来,司马懿大军就毫无阻挡地直奔阳平而来。在距阳平六十里的时候,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侦察兵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立即回报主帅。

司马懿得知阳平城中力量弱小,立刻飞奔而来。诸葛亮一得到禀报就知道情况已经很危急了。此时司令部里多为文职人员,战又战不得,跑又跑不掉。向前追赶魏延的大部队,有魏军挡道;向后撤退,又跑不过曹魏铁骑。一时之间“将士失色”,一片恐慌,只有诸葛亮“意气自若”,胸有成竹。命令军士“卧旗息鼓,不得妄出”,然后又“大开四城门”,还派人打扫卫生,扫地除尘。一切与传说中的一样,就差在城头焚香抚琴了。

司马懿大军到了城下,可就犯了嘀咕。他心中的诸葛亮是个小心谨慎,不肯弄险的人,“诸葛一生唯谨慎”就是司马懿对他的评价,现在见诸葛亮如此若无其事,就越发担心有埋伏了。于是简单核计了一阵之后,司马懿传令退兵。

这就是传说中的“空城计”,只是民间流传的版本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夸大和细化了。需要说明的是,这次空城计的过程是郭冲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专家意见。虽然裴松之与郭冲一样,都是力挺诸葛亮,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裴松之还是毫不留情地指出郭冲所说都不是事实。

裴松之经过考证、分析,给出了几条理由来证明郭冲所言不实,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这两条:一、司马懿统二十万大军来到城下,二十万呢!如果城里有伏兵,想要算计二十万敌人,需要有多少伏兵呢?应该不会太少。阳平城小,未必有足够的空间设伏,而且这么多人马埋伏下来,也很容易被发现,只要派侦察兵进去看一下就知道了。就算司马懿害怕中伏,不敢入城,按照正常逻辑也应该派一支小分队进去侦查一番,如果真有埋伏,那时再跑也来得及,损失也不会太大;二、这一条更有说服力。公元228年左右司马懿时任荆州都督,正在宛城镇守,由于档期的原因,根本不可能跑到汉中抵御诸葛亮,也不可能赶到阳平出演《空城计》。事实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从头到尾都没有司马懿的事!没了司马懿的配合,诸葛亮自己唱不了空城计!

所以裴松之认为郭冲所言不实,《空城计》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项飞觉得裴松之的态度才是做学问的态度。不因为别人与自己的观点相同就盲目支持对方,更重要的是他能实事求是地进行求证,而不是自己在那里瞎编。裴松之能名流后世靠的是他的才学和作品,而不是靠一两个古怪的观点来吸引眼球。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尤其是某些人,好好学习。

下面看看《三国志》是怎么描述诸葛亮这次北伐的。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兵出祁山,同时派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这是赵云最后一次参与大规模军事行动。诸葛亮大兵一出,魏国边境的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就立刻反叛,响应蜀汉,此时“关中响震”,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作为敌对国家史书的《魏略》也承认了这一事实,但却不认为这是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导致的结果,它对此有自己的解释。《魏略》虽然没有直说,但天朝大国的气派却可从它的记载中隐隐看出。当时泱泱大国的曹魏根本没注意蜀汉这样的小国,只知道有个刘备还算能打仗,没听说还有别人。自从刘备死后,对蜀汉更加不放在心上了,觉得自己不挑起战事,蜀汉就应该偷着乐,没想到诸葛亮突然发兵,一时间措手不及,所以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同时反叛,响应诸葛亮。顺便说一句,天水郡的姜维就是这个时候投靠诸葛亮的,他投靠的过程比较复杂,就不在本章介绍了,后文会有细数姜维。

当时蜀汉大军还没到,这三个郡就反了,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诸葛亮大军快来。可是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缓慢前行,似乎并不急于摘下这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最终导致煮熟的鸭子飞了,这就是后来裴松之说的“三郡归降而不能有”。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急于接应这三个郡呢?我们知道要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不但要勇于斗争还要勇于胜利,诸葛亮同志在“勇于斗争”这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在“勇于胜利”上还有待提高,这可能也是他小心谨慎的又一个表现吧。事实上大将魏延曾给诸葛亮提过建议,请求让自己领兵万人,与诸葛亮的大部队“异道回于潼关”,这个建议就是《三国演义》里魏延说的兵出子午谷,其实这也不是魏延的原创,当年的韩信就用过这条路线。这个建议是否妥当会在下文讨论,反正诸葛亮是不同意,因此魏延“常谓亮为怯”。就连手下的将军都说诸葛亮胆小,看来他胆子真的不大,或者说很谨慎。

另外项飞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推测:诸葛亮这次北伐的目的只是试探,没打算取得什么辉煌的战果。当时的情况是魏强蜀弱,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所以诸葛亮也没指望一战平魏,这次北伐是以试探为主,看看曹魏会有怎样的应对。不过从后来的一些事来看,项飞的这个推测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曹魏立即启动应急方案。魏明帝曹叡亲自出征,西镇长安,督张郃迎击诸葛亮,同时派大将军曹真兵发箕谷抵御赵云、邓芝,看来诸葛亮的安排还是成功的,赵云这路疑兵确实达到了战略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