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节
作者:丹东大米汤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09

审配闻知曹军入城,立刻组织人马展开巷战,结果寡不敌众,很快就战败被擒。关于审配被擒的细节《三国志》和《后汉书》没有记载,但是《山阳公载记》和《献帝春秋》却不约而同地记载审配兵败后逃到一口井中藏了起来,可还是被曹军发现并活捉了。这段记载在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被引用,但裴松之同时对该记载强烈鄙视,他认为审配是“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对袁氏忠贞不二,在袁尚败局早露的情况下,如果他想为自己作打算,他有的是时间也有的是机会,不会事到临头才想苟免,弄得如此狼狈。裴松之还认为《山阳公载记》和《献帝春秋》这样的记载“寔史籍之罪人,达学之所不取者也”。

项非认为,审配是忠臣烈士,属于正面人物,按照史官传统的“春秋笔法”,对这类人物的记载也多选用正面、光辉的史料,对他们窘迫、狼狈时的遭遇一带而过或者干脆不记,这可能是多数史书没有记载审配被擒经过的原因。同时,《山阳公载记》和《献帝春秋》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所以这很可能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不过审配未必就是“藏”于井中以图逃命,很可能是见大势已去,自杀报主,结果投井未死,为曹兵所擒。以审配的一贯作风来看,这可能才是当时的实情。

当初袁谭与袁尚闹翻,郭图、辛评等人选择了袁谭。在他们离开邺城投奔袁谭的时候,包括郭图、辛毗在内的多数人都把自己的家眷带上了,只有辛评没来得及这样做,于是他的家人立刻被捉进邺城大牢。邺城城破之时,审配在城东门组织抵抗,看着潮水般涌入的曹兵,他知道败局已定。此时的审配既恨曹操又恨袁谭,在他看来是袁谭挑起的内战,还引来了曹操。恨袁谭自然更恨他手下的谋士,没有他们出谋划策袁谭也不会闹得这样过分。审配越想越恨,于是命人立刻赶奔大牢,处死辛评的全家。

再说辛毗,他现在已经跟随了曹操。他也时刻惦记着哥哥的家人,城破之后,他立刻就带了一支人马直奔邺城大牢,想要把哥哥的家眷救出来。可等他赶到大牢时,一切都晚了,辛评全家已经被处死。

辛毗悲痛欲绝,由此与审配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审配被擒后,辛毗立刻就来见他,“逆以马鞭击其头”,破口大骂:“奴,汝今日真死矣!”审配也针锋相对,不甘示弱,回骂道:“狗辈,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杀汝也!且汝今日能杀生我邪?”审配说得对,像他这样的高级战俘、名士,不经曹操审讯谁也不敢私自处决他,辛毗虽然恨之入骨,可也不敢就这样擅杀审配。

冀州有个叫张子谦的人一直都与审配不睦,他早就投降了曹操,现在以占领者的身份回到冀州。张子谦看到被俘的审配,很是得意,笑着说:“正南(审配的字),卿竟何如我?”审配厉声答道:“汝为降虏,审配为忠臣,虽死,岂若汝生邪!”你怎么能和我比!?看来审配真是不屈不挠,毫不妥协,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一个人可以被杀死,但是不可能被打败。

随即曹操亲自提审审配,审配仍然言辞激烈,“声气壮烈”。曹操却有意饶他一命,甚至说之前我们兵戎相见,那是因为“卿忠于袁氏父子,亦自不得不尔也”。看这架势只要审配说句软话,不但可以活命,还能继续在曹操手下发挥才干。可审配“终无挠辞”,一点不肯服软。像他这样有名望、有本事的能人,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曹操是坚决不会留着他的。而且又有辛毗等人在一旁“嚎哭不已”,请求处决审配。于是曹操“遂斩之”,“见者莫不叹息”。

曹操占领了邺城,就等于得了冀州,很快被朝廷任命为冀州牧。曹操在邺城还到袁绍墓前哭祭了一番,并厚待袁绍遗孀刘氏及其家人,最后还为随军出征的儿子曹丕娶了一门亲,女方是袁绍二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

现在有种说法,曹操本打算把甄氏留给自己,但由于曹丕先开口向老爸讨要,老曹碍于情面只好把她让给小曹了。关于这种说法,史书上的资料太少,无法考证其真伪,但以老曹对待敌将妻女的风格来看,此说很有可能。

甄氏是个苦命的女子。她虽生于豪富之家,但三岁丧父。她幼年即异于常人,九岁时就要求读书习字。古时的女子识字的不多,而且当时的社会习俗只要求她们守妇道、懂女红即可,没要求她们读书认字,所以她的要求立刻引来一片嘲讽之声。甄氏则回答说古之贤妇都通过学习前人的成败来警戒、要求自己,不认字怎么能知道古人的事迹?

后来天下大乱,百姓饥馑,连饭都吃不上。甄家存有大量粮食,靠卖粮挣了很多钱。甄氏就对家人说,家里粮太多了,匹夫无罪怀壁其罪,不如把粮食送一些给附近的乡亲。家人觉得她说得很对,就照办了,甄氏偌大的家业才得以在乱世保全。

甄氏成年后美貌出众,远近闻名,后来嫁给了袁熙。袁熙被放外任,甄氏和婆婆刘氏等家人就留在了邺城,城破之后都成了俘虏。曹操进城后下令不许闲杂人等到袁氏府上骚扰,但曹丕不管那个还是来了,可能早就听说了甄氏的美貌,想来见识见识。曹丕发现除了刘氏外还有一个妇人蓬头垢面,站在刘氏身后,一问才知道这就是袁熙的妻子甄氏。曹丕立刻就让她洗脸梳头,想看看到底相貌如何(看来也没安好心),一看之下果然“姿貌绝伦”。大概曹丕看得太投入了,以至于真情流露,连刘氏都看出苗头了。曹丕走了之后,刘氏对甄氏说:“这下好了,不用担心被杀了。”

曹丕回去后就向老爸请求,要娶甄氏为妻。不知道曹操心里怎么想的,反正他是同意了。曹丕娶了甄氏后,夫妻倒也恩爱,曹丕称帝时还册封甄氏为皇后,不过后来甄氏逐渐失宠。失宠的原因史书没写,但有传说是曹植的原因,说是甄氏与这个才华横溢的小叔子互相爱慕,引发曹丕不满,导致失宠。

后来曹丕找个理由赐死了甄氏。《三国志》说甄氏因为和别人争宠,口出怨言,激怒了曹丕而被赐死。这种说法不太可信,明显的轻罪重罚,而且这个争宠的甄氏与之前的那个知书达理的甄氏不像一个人,差别太大,难以让人信服。《魏书》则说甄氏是因病过世的,这样一来,天下太平。没有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也没有人深究,维护了皇家体面。

当时曹植已经封为藩王,不在京师,只是按照朝廷的要求定期回来汇报工作。据说甄氏死后,没多久曹植回京述职,曹丕还把甄氏生前用过的枕头给他看。不知道曹丕用意何在,是想刺激一下这个弟弟、政敌加情敌?曹植果然大受刺激,虽然当时没有什么过激反应,但在返回属国的途中心绪起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从而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

项飞认为,关于曹植与甄氏之间关系的传闻荒诞不经。虽然魏、晋时期相对比较开放,但王公大族家里的封建礼教不会太松,尤其是“男女授受不亲”这一条更不会放松。而且以曹丕、曹植这样的身份必然有自己的府第,不可能住在一起,因此曹植与甄氏之间连见面都难,更别说有什么特殊关系了。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可能是由于大家对忧郁王子曹植和悲情美女甄氏的同情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