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捷克问题
作者:林栖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150

与亚琛谈判和巴黎会议同时进行的还有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皇宫为特蕾莎举行的不太隆重的加冕典礼。.

在布达皇宫的广场上,匈牙利议长帕特雷利为特蕾莎戴上圣斯特凡王冠。之后,特蕾莎站在一小堆从匈牙利各地采集来的泥土之上,手按圣经宣誓成为匈牙利女王。

威廉在一旁欣喜的注视着这一切,从今以后,匈牙利将和德国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

由于特蕾莎无法常住布达佩斯,因此蒂萨首相担负起国家首脑的职责。以后的数年里,这位由于“劝进”有功而深为威廉倚重的匈牙利超级贵族始终大权在握。不过,少数重要的法律文件依然要送往柏林,由特蕾莎按上她的手章——七星之戒。

入夜,特蕾莎躺在床上静静的说道:“威廉,我都觉得这一切仿佛是在梦里一样。”

“你就全当是在梦里好了。政治可不是女人能搞明白的事情。”

“可是……,我总应该做点什么才是。”

“不,你什么都不用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谐。”

特蕾莎此时并不太能理解“和谐”这个词的含义,不过她知道威廉总是对的。

奥地利的情况和匈牙利不太相同,为了保持国内稳定,阿尔布雷希特大公亲自担任摄政王,同时政府进行了大规模改组。首先是以前拥有极大影响力的波兰贵族势力淡出维也纳核心决策圈;其次,和原德国国内的“大德意志党”宣布合并的奥地利德意志激进派别首次以多数派的身份组阁,这不仅是由于特赖奇克等人的努力,同时也是威廉暗中支持的结果。

不过,世代忠诚哈布斯堡家族的官僚贵族阶层并没有大的变动,世袭“公务员”们的利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毕竟这只是在一个伟大目标指引下的家族内的轮流坐庄而非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小弟们只不过换了个新老大而已。约瑟夫皇帝退位后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很清楚,在当前这种情势下任何政变的企图都是不切实际的。

年届80岁的阿尔布雷希特大公似乎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因此他夜以继日的工作,以期将新的局面稳定的维持下去。首先,一部新的奥地利王国宪法诞生了,这部宪法更进一步削弱了君主的权力,还政于民;其次,军队也进行了一系列“去奥地利”化的改革,比如和普鲁士以及巴伐利亚军队同时进行的改革番号运动,什么西里西亚龙骑兵团、卡尔大公燧发枪旅、欧根亲王团等历史称谓全部废除,代之以数字编号进行命名。

除此之外,威廉和特蕾莎也时常在维也纳小住,在各种舞会和社交聚会中,特蕾莎以其与生俱来的聪慧和仁慈、威廉以其广博的知识和果敢的做事风格渐渐得到维也纳贵族和将军们的认可。

随着亚琛谈判和巴黎会议的结束,德奥合并问题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完满解决,但国内的矛盾却依然尖锐,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捷克问题。

捷克人占主导地位的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是欧洲的心脏,如果无法将捷克纳入帝国的版图,那么统一的德意志就会被南北分开,这是威廉和德国的政治家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但是以暴力将捷克强行留在帝国的体制内也非长久之计,除非能将西斯拉夫的捷克人彻底同化。

可是同化一个有着千年历史和数百万人口的民族绝非易事。

捷克地区的最原始居民为凯尔特族博伊人,公元初被日耳曼马科曼尼人取代。5~6世纪,斯拉夫人西迁至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623年斯拉夫部落联盟萨摩公国形成,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斯拉夫王国。830年建立大摩拉维亚公国。9世纪末~10世纪上半叶帝国解体,普热美斯家族成立以布拉格为中心的捷克公国。1086年,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夫二世(vradslav2)以波希米亚国王称号,此后捷克公国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关于捷克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国王圣文采斯拉斯,同学们谁能搞到比较详细的资料不妨贴到书评共享下,俺找了好多天都没找到。)

几百年来,捷克贵族早已深深烙上了德意志化的印记,许许多多的捷克贵族都以日耳曼人自居,比如那位在三十年战争中差一点就统一中欧的伟大统帅华伦斯坦。

从16世纪起,波西米亚王国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在鲁道夫二世国王其间,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

其实,王朝统治时期,无论斯拉夫人还是日耳曼人,大家对于自身的民族问题并不敏感,加上中世纪的小农经济使人们生活空间狭小,于是宗教冲突成为那个世代高于一切矛盾的存在。

然而,这一切在1848年发生了大逆转,“帕拉茨基的来信”掀开了捷克民族主义崭新的一页。

帕拉茨基是捷克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1836年出版了煌煌巨著《波西米亚史》,记载了过去千年来捷克人的英雄业绩,从而唤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帕拉茨基看到,在本民族的历史中,民主的斯拉夫人和专横的条顿族人之间存在着连续不断的冲突。不过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该书的前几卷是用德语书写。德语是布拉格城市的通用语言,不论是德意志人还是捷克人。

直到1848年春天,生活在布拉格的德意志贵族们还十分热衷于赞助对波西米亚历史文物的研究——这一点远比捷克人自己要慷慨得多。只不过,这些赞助者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一举动对中欧的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

1848年4月6日,帕拉茨基被邀去协助法兰克福的自由派为德意志联邦(包括整个奥地利帝国,当然也包括波西米亚全部领土)起草一部民主宪法。但是,一周后,他给法兰克福送去一封回信,表示拒绝合作,理由有三:他自己是斯拉夫人的后裔,不是德意志人;捷克的土地在历史上从来不是德国的一部分,仅仅是通过王朝联盟而与古老的帝国联系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是,建议中的泛德意志一会必将削弱奥地利帝国,而他认为,为了保卫多瑙河各民族免遭德国的“亚洲分子”的奴役,奥地利是欧洲必不可少的。

帕拉茨基的这封重要信件是近代史上对捷克的民族观点的第一次明确界说,也成为日后捷克人追求的独立的理论依据。

两个月后,波西米亚的斯拉夫和德意志民主主义者开始了公开分裂,捷克的痛苦也由此开始并愈演愈烈。随着机器化大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出生率变化,德国资本家和捷克工人们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即便是捷克贵族,在德奥统一后,他们也不在满足于昔日的在帝国统一的框架下解决问题,而是公开要求独立。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谈判,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和奥属西里西亚被从奥地利王国分离了出来,成为直接隶属于帝国的三个自由省份,地方议会获得了最高立法权并有权推翻总督的行政命令。

不过说是说,做是做,一旦局势稳定下来,俾斯麦首相便将治理东部边疆省份的高压政策全数用在了波西米亚:从小学开始,所有公立学校必须实行双语教学,升学考试采用两套卷子,而德语试卷在难度上要低于捷克语试卷;加强新闻出版审查,由捷克语书写的各类“反动”书籍一概不予出版。

除此之外,威廉还加入了釜底抽薪的一招,大幅度强制性提高捷克境内工人的待遇,达到甚至高于德国西部省份的水平。不是说捷克工人和德意志资本家有矛盾吗?那么咱们就彻底消除这种矛盾,于是一年之内,捷克境内30%的企业宣布破产,20%的企业转移到“政策”尚未普及的奥地利地区。

这一招大大缓解了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却加剧了捷克人的内部矛盾,使得那些不懂德语的捷克人难以找到工作,这也间接促进了德语在中小学的推广。

在俾斯麦的强硬政策下,捷独分子又开始蠢蠢欲动,威廉很清楚,在错综复杂的中欧,这绝非长久之计。对付捷克、波兰这样历史悠久的民族,只有从**上消灭他们,或者从精神上同化他们,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好在捷克的历史远不如波兰人那般星光灿烂,文化也仅仅发端于16世纪,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无法与波兰相提并论。

对于捷克人,要想从**上将其消灭是绝无可能的,如何从精神上同化他们成为之后若干年威廉对捷政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