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颊生香品英华
作者:寒塘鹤影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34

五柳先生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许多人对不求甚解有误解,以为就是不深入,只求懂个大概。其实,陶渊明先生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是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粗读是获取一般知识的方法,就是陶潜先生所说的不求甚解。许多东西,我们需要知道需要了解,但我们并不需要知道的那么详细,所以我们需要粗读。但我以为真正的好文章并不是句句精华,段段华彩,如果在文章中有那么一句两句或一段两段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就已收获颇多了。

所以,我并不主张我的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东西以示炫耀,我要求他们学写读书笔记,每有会意,便欣然记下自己的感受。

如读余光中先生诗歌,忽得一句: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心有戚戚焉,想儿时如在昨日,我离乡求学,父母尚面红发黑,可仅在回来,已是鸡皮鹤首,怎不令人痛断心肠。反复读之,不觉泪流满面,至今回忆起来依然唏嘘不已。再想想自己,不也是如此吗?婉转峨嵋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人生苦短,死亡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中间段段的一段我们该如何去走呢?冰心告诉我们说:我们不能增加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人生的宽度。如此思考一二,对这几句话我相信学生自会理解的透彻且终生难忘了。

所以读书一定到读进心中,许多老师强调理解作者,理解创作背景来理解文章,我觉很对,但这还远远不够,真正的读书,应是理解作者的同时,有自己的体悟,达到一种我就是作者,作者之境即是我之境的境界。如《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许多学生读的泣不成声,特别是那一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让他们明白了母亲的伟大,他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心中充满了愧疚。我知道我的孩子们读懂了史铁生也读了母爱。

可仅仅有共鸣也还不够,因为我们的阅读还有一个层面,那便是提升自己的修养。所以我们读一些经典的文章让自己获得营养。孔子惶惶如丧家之犬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为何来?孟子游走诸侯之间,孜孜不倦宣传王道,所为何来?中华民族的脊梁们抛头颅洒热血,所为何来?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努力的方向!

某日看虎头教授之文章,看到“沉默的胁从犯”一词,不觉汗颜,想起鲁迅先生之“麻木的看客”,忽觉自己这些年来许多时候充当了看客的角色,更觉羞愧难当,当即告诉学生我得感受,学生亦很震动,纷纷谈起自己的感受。我想,以后遇事我们也许还会沉默,但今天的一课会让我们沉默后不再心安理得,这就是进步!

所以,我认为读书有三境界,粗读,共鸣,反思进步。

我们老师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走向第二第三境界。

好文章读来齿颊生香,让我们读书不仅齿颊生香,还要遍体生香,关键是要心灵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