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军兵制
作者:猫儿怕吹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41

所知有限,难免谬误,敬请指正。

※※※

清朝的正规部队大抵分为两个系列。一为八旗,一为绿营。

八旗乃是清军入关之前便已经建立的基本部队,八旗主要以满蒙族人为主。其中只有少许原在关外的汉人,也称汉军旗,如曹雪芹的祖上,便是此类。

八旗又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至清末时期,共约有二十万之众。

京营主要便是负责驻屯京师,拱卫京畿。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有“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掌握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的警卫、随扈,权位重而职要紧。一向由皇帝的亲信大臣担任,如和绅、肃顺以及荣禄等人都曾经担任过此职。

其他守卫京师的还有骁骑营、前锋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等等。我们熟知的韦小宝、韦爵爷就曾担任过骁骑营的统领大人。

驻防的八旗部队则驻扎于全国各地,视情况不同,而设将军(从一品)、都统(从一品)、副都统(正二品)等职。将军有的只管军事,有的兼理民事。清朝将军是满人官员的专属。如清代东北的“吉林将军”、“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新疆的“伊犁将军”等。

在清朝还曾经出现过“大将军”、“大将军王”等称号。如年羹尧曾被封为“大将军”,雍正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曾被封为“大将军王”。到了清末,这类封号几乎没有再出现。

满清入主中原,一统江山,此中八旗兵居功至伟。因而八旗兵地位尊贵,待遇丰厚,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权阶层,生下来便衣食无忧,以至于骄奢安逸,驾笼养狗,听戏唱曲,斗蟋蟀玩牌九,抽大烟喝花酒,吃喝嫖赌,无所不精。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作战能力,八旗子弟更成为了一个被嘲讽的名词。

※※※

绿营最初是由清军入关后前明的降兵叛将所组成。如吴三桂等三藩,还有南明王朝的余部,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等部队。由于该系列的部队旗帜多为绿色,故称之为绿营。到了清末,绿营的士兵几乎全部是汉人,而重要的将官则多数为满蒙人。

清朝地方的军事长官,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致):总督、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职。至于千总、把总就是低级武官了。

总督约相当于大军区的行政长官。按照官制,总督虽然只是正二品,但一般兼右都御史衔,实际上便是从一品。有的甚至加封大学士,成为一品大员。总督向例要加“提督军务、兼理粮饷”衔,这样一来,便可以兼管军民财政,节制军务。一般称总督为“制军”、“大帅”,便是由此而起。

提督虽然本是从一品,这样一来,反而要受总督的节制。提督实际上为一省的最高武官,约相当于军区司令,俗称“军门”。如鸦片战争中力战不屈,英勇牺牲的关天培便是提督,又称关军门。

此时清廷全国的绿营约有六十多镇(标),镇的长官便是总兵,也是正二品。根据实力大小,约相当于军、师长;或者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戊戌变法时的袁世凯,差不多就是这个级别。

其下为协,长官为副将,从二品,约相当于师、旅长。

协下为营,其长官有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四个等级。分别相当于旅、团、营、连等级别。

清末之时,绿营各镇分驻全国,其中驻扎京师的归步兵统领管辖。各省内的绿营又可分为由总督直接指挥的督标;由巡抚指挥的抚标;由提督指挥的提标等等。所以下属军官面见上司时,有时自称“标下”。

绿营虽比八旗的战斗力稍强一些,但也已经是废糜不堪,在风雷般兴起的起义军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因此在太平军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之时,清廷才无奈号召地方办理团练,以致地方武装逐渐成为主力部队,尾大不掉,最终威胁了清朝的统治。

袁世凯便是挟兵自重,在武昌起义后,要挟清廷,欺骗革命党人,左右逢源,渔翁得利,以致成为一代窃国大盗。

当然,后期的南北洋水师以及新军,又另当别论,本文不再赘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