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历程-秦代
作者:菩提本非树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068

我的阅读历程

秦代

《史记卷46-田敬仲完世家》

春秋、战国之交,齐国的姜姓王族被妫姓田氏取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田齐与其说是姜齐的后继者,不如说是陈国的延续。

陈文公娶了一个蔡国的女人,生下公子佗。陈文公死后是儿子陈桓公即位,陈桓公是公子佗的兄长。

蔡国人杀了陈桓公及其子太子免,立太子免的叔叔公子佗为陈侯。公子佗就是陈历公。

陈历公的妻子也是蔡国女人,和蔡国人淫乱,陈历公本人也在蔡国乱搞女人,淫乐。太子免的三个弟弟公子跃,公子林,公子杵臼趁陈历公玩弄蔡国美女的时候,联合了蔡国人杀了陈历公。陈历公是成也蔡人,败也蔡人。

公子跃,公子林,公子杵臼三人兄终弟及,相继做了陈侯,就是陈利公、陈庄公、陈宣公。

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公子款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历公有个儿子是公子完,“御寇与完相爱”,这是《史记》中的原话,不知道是不是同志恋人的关系。即使不是,公子完也对太子御寇很有爱。太子御寇被杀后,公子完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当时的齐侯正是一代霸主齐桓公,齐桓公非常器重公子完,想任公子完为卿。公子完推辞,于是齐桓公任用公子完为工正。工正是管理各种手工业者的官职,有点类似后代的工部尚书吧。

公子完在齐国被称为陈氏,或是田氏,上古汉语中陈、田同音。

在齐景公的时候,田乞和晏子同为齐国大夫。在田氏的领地上,田乞向老百姓收赋税的用小斗,授给老百姓时却用大斗。因为这样,田氏在齐国大得人心,老百姓都期盼田氏来当统治者。晏子发现田氏收买人心的作法对齐国的政治有不利的影响,就劝齐景公收拾田氏,齐景公不听。有一次,晏子出使晋国,就对晋国大夫叔向说以后齐国的政权要归田氏了。

齐景公病危的时候,让齐两位相国夏、高张立公子荼为太子。高氏、国氏是齐国公族,一直以来是齐国最有势力的家族。

齐景公去世后,高张、国夏立太子荼为齐侯。田乞与齐景公另一个儿子公子阳生(此时流亡到了鲁国)关系好,阴谋立公子阳生为齐侯。田乞表面上巴结讨好高张、国夏,对高、国说:“诸家大夫本来并不想立公子荼为齐侯,现在大夫们都在阴谋准备作乱,两位相国要小心了。”另一面又对很多大夫们说:“高张想除掉各位,各位要保全自己,只有先下手为强。”这些大夫怕了,就跟随田乞、鲍牧(鲍叔牙的子孙)突然攻击高、国二家和齐侯。由于出其不意,高昭被田乞等人所杀,国夏流亡到了莒国。

田乞派人到鲁国,把公子阳生接回来立为齐侯,杀掉了原来的齐侯荼。田乞原来的主要盟友鲍牧本来并不同意,但这时迫于田氏的势力,不敢反对。公子阳生就是齐悼公,田乞成为齐相,开始在齐国专权。

田乞死后,其子田常成为田氏家主。鲍牧终于还是弑杀了齐悼公,齐国的众位大夫又立了齐悼公的儿子,是为齐简公。田常用其父的老方法,大斗出、小斗进,亏的是粮食、是钱,赚的是民心。

田常又和齐简公发生了矛盾,弑杀了齐简公。立了齐简公的弟弟公子骜,是为齐平公。

齐平公基本上是田常的傀儡。田常的土地在这一时期已经超过了齐侯,并选了很多齐国美女入他田氏的后宫。田常手下得力的门客都可以进入后宫,玩**。

到了齐宣公的时候,田常的曾孙田和把齐宣公流放到一个海岛上。并且,田和拉拢了当时的霸主魏文侯,由魏文侯出面给周天子施压,成为了齐侯。此时妫姓田氏完成了取代姜姓的历史使命。

取代了故主后,大斗小斗的惠民措施没了。百姓们打土豪分土地助田氏成为统治者后,田氏宣布土地国有,百姓们又成了没了土地的人。

田和的儿子是齐威王,这也是战国前期一个霸主。中学语言课本中学过一个《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就是他的故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的也是这位齐威王。

齐威王任用邹忌、田忌、孙膑等贤臣,在内政、外交、军事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田忌、孙膑在桂陵、马陵两次战役中大败了战国前期的军事强国魏国,孙膑的围魏救赵、埋锅减灶都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史记》上马陵之战是在宣王时期)

齐威王的儿子是齐宣王,这时秦孝公任用卫鞅,让秦国强大起来。齐宣王趁着燕国的子之内乱,侵略燕国,攻下了燕都蓟,差点灭了燕国,种下了燕国对齐国的仇恨。

齐宣王豢养了阴阳家邹衍、儒家孟子、法家慎到、法家田骈、道家环渊、淳于髡等思想家,但是这些大师们都不参与执政,只是在稷下学宫每日清谈,虽然对思想文化助益很大,但对于齐国的军、政没有助益。

齐宣王纵容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可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是“滥竽充数”、“顾左右而言他”两个成语故事中的猪脚。齐宣王还是传说中钟无盐的丈夫。

齐宣王的儿子是齐愍王。齐愍王任用孟尝君为相,匡章为将,前期国势顶盛。

齐愍王联合韩、魏,以匡章为将大败楚军于垂沙;大败秦军,逼秦军退守函谷关,秦昭襄王被迫归还部分所侵略的魏、韩之地;向北,大败燕军。

之后,齐愍王开始有些自满,以谋反为名逼走了孟尝君,与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

但在苏代的建议下,齐愍王自去帝号,并联合五国之兵,合纵攻秦,迫使秦也取消帝号。

齐愍王还灭了狂妄自大的宋王偃,兼并了中等国家宋国。但齐愍王的狂妄并不比宋王偃好太多,齐国不断的军事胜利引发了各国的强烈恐惧。

以燕将乐毅为首的五国合纵军队,攻破齐都临淄。齐愍王也被人杀死,齐国最后只剩下莒城、即墨两座城。

就在齐国差点要亡国之际,乐毅被燕惠王猜忌,兵权被骑劫取代。名将田单应运而生。田单是齐国王室远支,用火牛阵,大破燕军。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齐国逐渐恢复失地。

齐襄王名法章,其父齐愍王被杀了后,他改名换姓逃到了莒国,做了太史敫的家奴。太史敫的女儿,喜欢上了这个家奴,认为这个家奴不是普通人,经常偷偷的送衣送食给这个家奴,最后和这个家奴私通。齐国的遗老遗少找到了公子法章,立他为齐王,作为反抗燕国侵略者的一面旗帜。齐襄王也没有辜负太史氏,立他为王后,两人的儿子就是日后齐国的亡国之君齐王建。

齐王建是个昏君,在位四十年,三晋、楚、燕各国日夜被强秦侵蚀的时候,他没有发过一兵一卒救援。齐王建在享受了四十年的和平后,在三晋、楚、燕国灭亡后,齐国最后也被秦王政消灭。秦王政统一了天下,成为秦始皇。

……

《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

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幼子,齐宣王的庶弟。

齐威王时期的马陵之战,田婴也有参与。齐宣王时期,田婴担任齐相。齐愍王时期,将薛邑封给了田婴。

田婴的大小老婆众多,一共给田婴生了四十多个儿子。《史记》中记载田文的母亲是“贱妾”,想必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在战国那个时代,贵族家里的一些地位低下的女人,除了要和贵族本人**之外,还会用**接待贵族的一些贵客。

田文出生后,田婴非常不喜欢,让其母抛弃他。这个父亲真腹黑,可母亲没有照办,还是偷偷的把田文养活了。最终田文长大后,因为其智慧、器度都异于常人,其父田婴还是接受了他,并在四十多个儿子中,立他为继承人。

田婴死后,谥号是靖郭君。田文继承了其封地薛邑和财产,成为了孟尝君。

孟尝君开始利用其父留下来的庞大财产,招募门客,其中就有不少流亡的犯人。

有一次,孟尝君和一个门客一起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烛灯,那个门客看到自己的饭菜并不精美可口,愤怒了,认为孟尝君自己吃的饭菜一定比他的要好。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门客认为受到了孟尝君的冷落,放下碗筷就要离开。孟尝君却站起来,把自己吃的给门客看。门客看到一样的饭菜,惭愧得无地自容,自刎谢罪。从此四面八方的能人纷纷前来投奔孟尝君。小学时侯,通过连环画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深深的被这个故事打动了。感动我的,有孟尝君的器度,还有门客的性情。

冯谖弹剑,谏孟尝君的故事也非常经典,焚券市义、狡兔三窟的成语都出自这一段历史。语文课本里有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孟尝君入秦来见一面。

秦昭襄王时期,有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四人称为四贵,穰侯魏冉是秦昭襄王舅父,秦相;华阳君芈戎是秦昭襄王的另一个舅舅;泾阳君公子芾和高陵君公子悝都是秦昭襄王的同母弟弟。四人在秦国权倾朝野,影响到了王权。秦昭襄王让泾原君去齐国当人质,可能是一石二鸟之计。

孟尝君想去秦国,后来纵横家苏代劝他不要去,才没去。

可后来齐愍王还是派孟尝君出使了秦国。这个恐怕也是有政治上的企图。孟尝君在齐为相多年,声望比齐愍王还要高得多,各国间传闻齐人只知有孟尝君,不知有齐王。齐愍王可能是把孟尝君视作为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对手了。

孟尝君到了秦国后,秦昭襄王果然扣留了孟尝君,任命孟尝君为秦相。不久又听信了谗言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后来孟尝君的门客钻狗洞、盗狐裘,通过秦昭襄王的宠姬的枕边风让秦昭襄王改变了主意。到了关口,守将不到天明不让放行,又有孟尝君的门客装鸡叫,混了过去。这就是鸡鸣狗盗这一成语的来源。

对于这一段,宋朝的权相王安石批判孟尝君很利害,认为孟尝君手下都是一些只有雕虫小技的人。我看倒是王安石思想僵化,脑子进水了。只看王安石进行一场错误的改革,闹得北宋民不聊生,就知道其实际执政能力远在孟尝君之下。

孟尝君回国后,齐愍王畏惧他的威名,仍然任用他为齐相。但是,齐愍王灭了宋国之后,被宋王偃传染上了狂妄自大的毛病,想除掉孟尝君。

孟尝君就逃到了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孟尝君任魏相期间,魏国参加了以燕国为首的合纵部队,差点把齐国灭掉。

后来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时期,因为孟尝君举荐的大将在魏秦之战中吃了败仗,被免相,孟尝君没有从仕任何一国,成为国际自由人士。此时齐襄王复国,畏惧孟尝君的声望,和孟尝君和好。

但是,孟尝君死后,没有妥善的处理好继承人问题,几个儿子争家产。魏、齐两国联合出兵,灭了薛国。《史记》上记载,孟尝君绝嗣,杯具了。这是不是孟尝君引外国兵企图灭亡故国的报应?

司马迁先生对孟尝君的评价也不高。

……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卫鞅是卫君的庶子,又称为公孙鞅,后来因为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又被称为商鞅。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战国时期三位最有成效的改革家,都是卫国人,卫鞅、李悝、吴起。

卫鞅从小喜欢研究刑、法之类的理论,后来给魏相公叔座当家臣。

公叔痤是第一个认识、欣赏卫鞅才华的人。

公叔座病重,魏惠王去探病。魏惠王向公叔座咨询,“你死了,这个国家怎么办?”公叔座马上推荐卫鞅,“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可以做魏相。”魏惠王沉默了。公叔座见魏惠王不听他的建议,就又对魏惠王说“大王既然不用公孙鞅,一定要杀了它,不要让他去别的国家。”魏惠王答应后走了,但是却和别人说公叔座病糊涂了。公叔座的话被当作了耳边风。后来直到卫鞅带领秦军侵略魏国并大胜时,魏惠王才后悔。

公叔座又把卫鞅找来,向他道歉,“刚才我推荐你做魏相,看样子魏王不会答应。于是我又劝魏王杀了你,免得你成为魏国的祸害。我是魏臣,你是我的家臣,我应该先对魏国忠诚,再对你有情义。你离开魏国吧,不然魏王要杀你。”

卫鞅认为,“既然魏王不会用我,那必然不会杀我。”也没有逃离魏国。后来卫鞅到了秦国,是听说秦孝公求贤若可,并不是被魏国逼迫。这点和后来的范雎不同。

在秦国,卫鞅接近秦王,是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卫鞅三见秦孝公,先后提出了帝道、王道,秦孝公反应冷淡,听了想睡觉。因此,秦孝公臭骂景监,景监又埋怨卫鞅。直到第三次晋见秦孝公的时候,提出了霸道,终于打动了秦孝公。

因为对了秦孝公的胃口,卫鞅在秦国升职很快。直到后来裂土封君成为了商君。

卫鞅改革的部分细节,在前面秦本纪的读后感中已经提到了,这里就不再赘述。这里把卫鞅和吴起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ⅰ都是卫国人。

ⅱ都在卫国以外的地方做官。都曾在魏国做官,都没被魏国留住。

ⅲ都曾有过相当于宰相的权力。吴起是楚国令尹,卫鞅是秦国大良造(其时,秦没有设置相国、丞相等职)。

ⅳ都进行改革。

ⅴ都使各自效力的国家变得很强大。

ⅵ都不得好死。卫鞅是五马分尸,吴起是乱箭穿心。可以说是很大的一个餐具。

其实除了上面六个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为人刻薄,但这是很主观的一个看法,就没有和上面六个客观的相同点并列了。

虽然卫鞅最后因为“谋反”,被处死了,但他还是成功了。秦惠文王杀了卫鞅之后,继承了卫鞅留下来的制度,使秦国更加强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功劳最大的不是秦始皇,也不是王翦、李斯这些将相,而是卫鞅。

……

《史记卷69-苏秦列传》

苏秦,周国人,到齐国拜鬼谷先生为师。

在外面混了很多年,还是没有混出来。周国人的习俗,多是从事工商业,生活富裕。但苏秦读书、学文化对家计营生,毫无帮助。他的哥哥、弟弟、嫂嫂、妹妹、大老婆、小老婆都看不起他。但是苏秦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为了克服自己的惰性,每到看书看得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铁锥刺自己的大腿。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刺股”的来源。东汉人孙敬和苏秦异曲同工,用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看书看得想睡觉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拉扯头发,赶走磕睡。这两位大爷,实在是自虐党的前辈,我自愧不如。

苏秦去游说天子周显王,周显王瞧不上他。苏秦又跑到秦国去游说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不理他。然后又到了赵国,赵肃侯没有任用苏秦。苏秦的求职之路再三受挫。

又去了燕国,坐了一年多的冷板凳后,终于得到燕文侯的器重。之后带着燕文侯提供的巨额资金,开始游说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立了针对秦国的合纵联盟。苏秦成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

成为成功人士后,苏秦回到了故乡洛阳。天子周显王感到恐惧,派人清扫道路,到郊外去迎接苏秦。苏秦的兄弟、嫂子、老婆,都伏在地上,不敢仰视他。

以上,是《史记》中的说法。但是73年马王堆汉墓出来的新史料,证明了《史记》中有很多错误。比如任用苏秦的,不是燕文侯,而是燕昭王;苏秦不是苏代、苏历的哥哥,而是弟弟;苏秦的年代比张仪稍晚,没有唆使张仪去秦国。

苏秦,主要是为燕国服务,在齐国无间道。苏秦唆使齐愍王灭了宋国,由于宋国是个中等国家,齐国实力有所损伤。燕国乐毅为首的五国合纵联军差点把齐国给灭了,苏秦是幕后黑手。

司马迁先生,对苏秦的评价不高。

关于《史记》中所说的苏秦建立合纵联盟对抗秦国的事,其实是魏国人公孙衍干的。司马迁先生把很多公孙衍的功绩按到了苏秦名下,包括苏秦是张仪的主要竞争对手一事。

……

《史记卷73-白起、王翦列传》

有的人说白起是楚国的白公胜之后,《史记》上,没有这么说。我的观点是,蹇叔的后代。蹇叔有个名将儿子,蹇丙,字白乙,通称为白乙丙,他的后代,以白为氏。

白起是穰侯的爱将,所以扳倒了穰侯上位的范雎,也把白起视为政敌。

白起的战绩,不想多说,只说一说他杀的人数,超过一百万。作为一个将军,没有可以匹敌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武安君白起的声名,是站在一百万尸骨之上的。

白起是战神,他为战争而生。我敬佩他,但不喜欢他,因为我不喜欢杀太多人的人。但是,也不会对他进行过多的谴责。因为他,在临终时忏悔了。“我是该死,在长平之战中,我用欺诈手段诱杀赵国降卒数十万,足够让我死了。”这是白起死前的话。

白起被秦昭襄王、秦相范雎逼死之后,秦国的百姓非常怀念白起,自发的祭祀他,就如同一千多年后,祭祀同样冤死的岳飞一样。

我习惯把白起、韩信、岳飞、**等四位军神并列在一起。

这四人,有一些共同点。军事指挥已经出神入化;战功在各自的时空是第一的;都功高震主。

白、韩、岳等三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冤死,太冤了。林,层次差了一些,不纯粹,有强烈的政治野心,如果他继续在蚊哥时期装孙子,可能不会死,至少不会死得那么惨。林,死得不冤,就他在蚊哥中的罪愆来说,死并不过分。

白、韩、岳等三人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政治智慧不高,打仗,那是天才级的,搞政治,没有毕业。白起、韩信、岳飞都给各自的老板秦昭襄王、刘邦、赵构拿架子。老板,最怕的,是指挥不动员工。性格决定命运,白、韩、岳三人的悲剧英雄,可以说,有种宿命感。林,是有政治野心和政治智慧的,但是,他的对手太强大了。一对比,显得林的政治智慧不足了。

王翦,与其子王贲,是秦始皇灭六国的主要打手。六国中,除了韩国,都亡于王氏父子之手。

王翦,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的政治智慧,向秦王政索要良田、豪宅,以安秦王政之心。这条萧何学去了,获得了成功。李善长也学去了,不过,朱元璋太腹黑了,还是把李善长杀了。

……

《史记卷79-范睢列传》

范雎,魏国人,先秦版的基督山伯爵。最初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魏昭王时期,须贾出使齐国,范雎随行。

因为范雎才干过人,齐襄王很敬重,赠黄金十斤及牛肉、美酒等。范雎都谢绝了。

须贾认定范雎是出卖了魏国的机密情报,才会被齐襄王看重,就让范雎收下了牛肉、美酒,退了黄金。

但是,须贾回国后,向魏相公子齐(通称魏齐)报告范雎出卖情报。我的分析是,须贾对范雎的猜疑是建立在嫉妒之上的。须贾是范雎的主公,齐襄公越过须贾,重赏范雎,让须贾的自尊心很受伤。

魏齐是个爱国者,于是让人把“卖国贼”范雎一顿好打,肋骨被打断了,牙齿被打掉了。范雎为了少挨打,机智的装死。魏齐又让人把范雎扔到了厕所里,魏齐的宾客把范雎当成了便器,范雎享受了尿尿的洗礼。

范雎说服了看守他的人,被看守者扔到了相府之外。这样,逃过了死劫。

范雎的朋友郑安平,带着范雎东躲西藏,因为魏齐并不打算让“卖国贼”范雎活在人世。这时有个秦国到魏国访问的使者,叫王稽,郑安平说服他,把化名为张禄的范雎带到了秦国。

张禄到了秦国,并没有马上飞黄腾达,而是坐了一年的冷板凳后,才得以晋见秦昭襄王。

这时已经到了秦昭襄王三十六年,秦国有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四人称为四贵。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是秦昭襄王的舅舅;泾阳君公子芾和高陵君公子悝是秦昭襄王的同母弟弟。穰侯是秦相,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有兵权,四人在秦国权倾朝野,富比秦王,严重影响到了王权。

张禄正是通过游说秦昭襄王“固干削枝”,夺四贵之权而上位的。张禄告诉秦昭襄王,秦国的百姓只知道有太后、穰侯,而不知道有秦王。要想让秦国真正强大,只有把权力集中到“王”一人手中才行。不久,又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不断的吞食临近秦国的三晋、楚国,但对与秦不接壤的齐国进行笼络。

秦昭襄王之所以能够即位,是穰侯努力的结果,可以说没有穰侯,就没有秦昭襄王的王位。所以,秦昭襄王在继承其兄长秦武王的王位,有三十多年,一直与穰侯共享权力。但是,最终,权力只能向一个人集中。穰侯被罢相,张禄成为新一任秦相。

秦国侵略魏国,须贾做为使者出使秦国求和。张禄隐去了自己秦相的身份,以故人范雎的姿态见了须贾。范雎推说在秦国为人做雇工,须贾同情范雎一介知识分子落到了这步田地,就请范雎吃饭喝酒,还将自己一件厚绸袍子送给了范雎。

之后,须贾终于发现范雎就是秦相张禄,非常惊恐。范雎感念他送的袍子,没有对须贾赶尽杀绝,只是羞辱了须贾一顿。

但魏齐,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范雎通过秦国施压,赵孝成王、魏安嫠王都不敢收留魏齐。只有平原君讲义气,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包庇魏齐。走投无路的魏齐投奔信陵君,信陵君避而不见,魏齐绝望的自刎。

在范雎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秦国更加强大了。范雎还使用反间计,让赵国换掉了老将廉颇,用赵括取代,从而在长平之战中,也贡献了力量。

范雎的大恩人郑安平,成为了秦国的将军,这是范雎对他的报答。但是郑安平没有领军的才能,与赵国作战时,战败,率领两万秦兵降赵,被赵国封为华阳君,最终死在了赵国。范雎的另一个大恩人王稽,也因为范雎,而担任秦国河东太守,但是交通外国,违法乱纪,被处死。范雎请秦昭襄王请罪,但是因为秦昭襄王视他为心腹,并没有怪罪范雎。

但是,范雎在燕国人蔡泽的建议下,激流勇退,明哲保身,退出了秦国的政治舞台。蔡泽继范雎之后,成为秦相。

……

《史记卷85-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又是卫国人。卫国,这个战国时代的弹丸小国,这个可能是中国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一个国家,盛产名人。吴起、卫鞅、吕不韦、李悝、端木赐(子贡)、卜夏(子夏),一个个改写了历史的人物。

李悝、吴起、卫鞅,三大改革家。吕不韦、子贡,两位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子贡、卜夏,两大儒家大师,其中子夏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之师。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不到一年;秦庄襄王,在位时间只有三年,壮年而逝。让人不得不起疑。小说《寻秦记》就写了这两代秦王,都是被吕不韦药死的。当然,事实怎么样?没有人知道,史书中没有记载下来。但是,吕不韦确实是最大的得益者,秦庄襄王死后,秦王政年幼,吕不韦专秦国之权有很长一段时间。吕不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商人,还是一个出色的政客。

吕不韦组织学者,编出了《吕氏春秋》,所以,也是一个文化巨人。

但是,最终吕不韦还是失败了。吕不韦的本质,是商人,但是商人很多时候与政治太密切,并不是好事。清末,徽商胡雪岩勾结左宗棠,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富豪,但也因此得罪了左的政敌李鸿章,最终在中外势力联合算计下,破产了。

……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是一个我非常敬佩,但也非常讨厌的人。

说到法家,大家都会想到商鞅、韩非等人。其实,秦始皇也是一个法家大师,他是真正继承了商鞅、韩非法家精神的人。韩非是一个法家的伟大理论家,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家。

之所以,有现在的汉族,有现在的中国,都要归功于秦始皇。主要,还不是战争上统一了全国。而是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实行郡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让统一的民族、国家,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里。

夏,是不是存在还有争议,且不说了。商、周,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决定的。

在战国后期,铁器普及之前,生产力不足以控制更多的地方。所以,在殷商、西周,普遍采用封建制。

当然,即使没有秦始皇,也会有一个像秦始皇样的人物来完成统一中国这伟业。

但是时空留下的痕迹里,确定了是秦始皇。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存在的。

中国人,即使是汉族人,如果分别按照语言或是DNA来划分,都可以分成很多个民族,是统一的文字把中国人的心凝聚起来的。中国的所谓八大方言,实际上是只有亲缘关系的独立语言。西班牙语可以和葡萄牙语一定程度上交流,乌克兰语和俄语也是这样。但让一个北方人不经过学习,根本就不可能听懂闽南语、客家语、粤语这些复杂的南方语言。根据最新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中国人最多的Y-DNA中的O3,也只有50%左右,有将近一半的汉族,是文化上被同化的其它民族。如果这样说,不准确的话,那么,早在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形成之前的史前时代,华夏族的主干就广泛的和其他民族有混血,产生了基因上的交流。是秦始皇的努力,使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使中国人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的国父,不是**,也不是***,而是秦始皇。

但是,我不喜欢秦始皇,因为他太残暴了。理由:

ⅰ信奉法家,只依靠严酷的法令把人民纯粹当成可以奴役的工具。

ⅱ焚书坑儒,是文化的巨大破坏者。

ⅲ一张一驰,文武之道,秦始皇的弦崩得太紧,张而不驰,埋下了是秦帝国早亡的种子。

秦之亡,罪不仅仅在赵高、秦二世,也在秦始皇。秦始皇不懂得在残酷的统一战争之后,应该实行像汉初那样的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过,秦始皇帝、秦二世皇帝两代皇帝折腾之后,秦帝国崩溃了。最后的亡国之君秦王子婴,只当了几十天的秦王,就被项籍杀了。

秦二世继位后,大杀秦始皇的其他子孙,但是没有杀干净。项籍灭秦之后,又把秦始皇的所有子孙杀了个干净。对于秦始皇是否还留有其他幸存的后代,我曾经和启蒙历史论坛的朋友争论过。我的理由是,史书上是写明了,没有了。朋友反驳说,古代帝王,到处留种,谁知道有没有?到了不信史料,信yy的地步,我无言以对。

秦始皇,这个国家、民族的缔造者,没有留下后代,这是一个大大的杯具。

封建制是不好,周、汉、晋、明等朝代,都实行了封建制,都无一例外的引发了大规模的内战。这是坏处,但是封建制,也有好处。现在周文武两王的后代遍布中国,还发展到了海外;刘氏、朱氏,大封诸王,也留下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后裔。

在政治上,反分封的郡县制优胜;但在传宗接代方面,是封建制优胜。

对于秦始皇的母亲,我持否定态度。我不反对女性性解放,但是一国之母,还是不能乱搞的。因为这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国家的脸面问题。对于这位母亲,以及奸夫吕不韦、嫪毐,我没有同情。

秦始皇是谁的儿子?《秦始皇本纪》中说是秦庄襄王之子,《秦本纪》说是吕不韦的儿子。《史记》这两处,前后矛盾。应该是秦庄襄王之子,妇女十月怀胎,是古人都知道的常识。秦庄襄王不是傻子,也不只有嬴政一个儿子,如果嬴政的血统有疑问,不可能成为继承人。汉代以后,为了显示自身的合法性,丑化敌对的秦始皇,很正常。于是秦始皇就成了一个“野种”了。

……

《史记卷87-李斯列传》

李斯,楚国人。有个有趣的问题,好几个法家大师,都是儒家的门生。吴起,是儒家大师曾子的弟子;李斯、韩非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弟子。

李斯到了秦国,找到吕不韦,做了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很器重李斯,举荐李斯为郎官。

韩国人郑国,到秦国做特工,修了郑国渠,消耗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力东侵。这个,是韩国饮鸩止渴,短期内秦国国力消耗了,但是长期来说大大的发展了秦国的生产力。

但是,郑国的阴谋败露后,有人建议秦王政,全部驱逐在秦国效力的外国人,楚国人李斯也在内。李斯就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这个语文课里学过了。李斯举了几个例子。秦穆公时,西戎由余、虞国人百里奚、宋国人蹇叔、晋国人丕豹、晋国人公孙支等五贤臣,助秦穆公完成春秋霸业;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使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秦惠文王用魏国人张仪的计谋,破坏了六国的针对秦国的合纵联盟;秦昭王任用魏国人范雎,强干弱枝、远交近攻,有了吞并天下的气势。还有李斯没有提到的楚国人魏冉、燕国人蔡泽、卫国人吕不韦也都担任过秦相,当然这些人有争议,没有突出的贡献。还有名将蒙氏一族,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是齐国人。秦穆公时的名将,孟明视是虞国人,白乙丙、西乞术是宋国人。

秦王政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并把李斯升为九卿之一的廷尉。韩国的特工郑国在临刑前,也说服了秦王政,免于一死,得已修完郑国渠。郑国渠,使用了一百多年,工程师郑国、老板秦王政,功在当代、利在百年。

李斯的对秦国的贡献有:

ⅰ建议施用反间计,阴谋害死名将李牧等。

ⅱ建议采用郡县制,设立三十六郡,不分封诸公子。

ⅲ建议全国使用统一的文字、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车轨、统一的货币。

ⅳ建议焚书坑儒,统一了秦国的思想。

李斯的人品,不怎么样,利欲熏心,为权位搞了很多黑幕。

韩非是李斯的同学,也来到秦国,受到秦王政的赏识。李斯知道韩非的才华在自己之上,向秦王政进谗言,使韩非被杀死。同学之间的惨剧,这在战国时期,是第二个经典案例。第一个是孙膑和庞涓,孙膑被庞涓害得成了残废,通过装疯卖傻逃到一死。孙膑回到了祖国齐国后,作为军师,在战场上打败并杀死了庞涓。

秦始皇死后,李斯又害怕蒙恬会夺走他的权力,阴谋与赵高一起立了公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公子扶苏被李斯等矫秦始皇诏,被逼自杀。

李斯的儿子李由是三川郡太守,李斯的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儿都嫁给了秦国的公子,李斯一族盛极一时。

但在秦二世时期,李斯又和赵高发生了权力斗争,赵高棋高一着,李斯被腰斩,落得了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李斯的三族全部被杀,一场宝贵,化作了烟云。

赵高,是赵国王室的远支,从小就被阉了,但因为才华过人,也被秦始皇所常识。

赵高害死了李斯,当了丞相还不满足,又弑杀了秦二世,立了秦二世之侄公子子婴为秦王。秦王子婴反过来又诛杀了赵高。才没多久,沛公刘邦攻入了秦都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又才一会儿,楚霸王项籍一来,刘邦不敢针锋相对,乖乖的退回封地汉中郡。项籍杀了秦王子婴。茶几啊,全是杯具。

……

《史记卷88-蒙恬列传》

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在秦昭襄王时做了上卿。秦庄襄王时,蒙骜为秦将,侵略韩国,夺取了成皋、荥阳,秦庄襄王设置了三川郡。秦王政时,蒙骜率军侵略魏国,夺取二十座城池,秦王政设置了东郡。小说《寻秦记》中,蒙骜是吕不韦派系中的干将,与项少龙敌对。蒙恬之父是蒙武,跟随王翦灭楚,逼死了项燕。

蒙恬参加了灭齐之战,立有战功。统一后,又从戎狄手中,收复了河南地。蒙恬主持了万里长城的修建。长城的功与罪,蒙恬都有份。蒙恬率领三十万精兵,卫戍大秦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蒙恬战国以来,第三个在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了重大胜利的军事统帅,前两个是赵武灵王和李牧。蒙恬,是位民族英雄。

蒙恬有个弟弟叫蒙毅,被秦始皇委任为上卿。蒙毅与秦始皇,出则同车,入则御前,其亲近,无人能比。蒙恬在外,统帅秦国最精锐的军队,蒙毅在内是秦始皇的谋主,非常得到秦始皇的信任。

当时的秦国其他将相都不敢与蒙氏兄弟争宠,丞相李斯就像嫉妒韩非一样,嫉妒着蒙氏兄弟。赵高犯了法,被蒙毅依法处理过一次,从此,赵高就恨上了蒙氏。蒙氏兄弟是公子扶苏的死党,蒙毅也在秦始皇面前说过公子胡亥的坏话,公子胡亥也恨蒙氏兄弟。三个人,为着共同的敌人,在秦始皇死后,导演了沙丘政变,公子扶苏被逼死,蒙恬被关押。

公子胡亥继位成帝后,就想释放蒙恬。公子子婴也建议要释放蒙恬,但是在赵高的建议下,还是杀了蒙恬及蒙毅。

公子扶苏和蒙恬都太温顺了,这两个只要任何一个拥兵自重,那秦朝的历史就要改写,后来的项籍、刘邦,能不能走上历史舞台,还很难说。

……

《史记卷7-项羽本纪》

项籍,字羽,一般被称为项羽。我觉得一般对历史人物通俗的叫法并不公平。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历史人物都是称姓、名,偏偏项籍、屈平这两个人要例外?我决定在我的文章里都给予他们公正的待遇。

关于项籍,我的看法如下:

ⅰ有的朋友认为,项籍是个有勇无谋的人。这是个错误的看法。项籍在垓下之战时遭遇韩信之前,大小多少次战斗,都没有战败过。项籍不是不行,而是韩信这个对手太强大了。

ⅱ不善于用人,陈平、韩信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都曾为项籍效力,他却完全没有发现他们的才能。项藉虽然尊范增为亚父,将范增捧到军中很高的地位,但是并不听从范增的策略,这是能得人,而不能用人。就像后世的袁绍,有田丰、沮授这样的能人,却不能用。

ⅲ项籍斗不过刘邦,是因为厚黑程度不如刘邦。项籍虽然坑杀几十万敌人面不改色,但是对自己人非常有爱。项籍手下的楚籍士卒,都乐意为项籍所用。刘邦可以无情抛弃父亲、老婆、儿女,这些都是项籍做不到的。刘邦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可以给项籍装孙子,也是项籍做不到的事。

ⅳ项籍,没有政治智慧。从他分封诸王的不公平过程就看得出来。还有在鸿门宴上,放过了装孙子的刘邦。在战场上,项籍叱咤风云,是万人敌,但是在政治上优柔寡断,不堪成事。

……

《史记卷8-高祖本纪》

刘邦,字季,“邦”这个名,是后来发达了后取的。

青年的刘邦就有一些流氓无赖的性质。“廷中吏无不所狎侮”,这是《史记》中对他当亭长时的记载,大概是耍流氓是他的习惯。刘邦贪酒、好色,喝酒没钱就赊帐,但是这个无赖有非凡的人格魅力,能吸引其他酒客到酒家来,所以酒家老板也一直免除刘邦的欠帐。

刘邦擅长于人际交往,沛县的小官吏如萧何、曹参都和刘邦关系很铁。

还是一介亭长的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秦始皇巡幸会稽郡时,项籍看到了,说的话是“彼可取而代也。”这两句话,道尽了两人性格中的不同之处。项籍更具侵略性。

刘邦的元配是吕氏。吕氏家富,比刘邦家社会地位高。但是刘邦的岳父吕公器重刘邦,还是把吕氏嫁给了刘邦。吕氏到了刘家之后,受了不少苦日子。刘邦游手好闲,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家里的农活吕氏承担不少。但是刘邦这个色鬼,拈花惹草一定少不了的。吕氏在刘邦死后为什么对戚氏那么残忍?大概是对刘邦的憎恨被投射到了戚氏身上。

有个刘邦斩大蛇的传说,虽然必定是有心人虚构出来的,但是却含有深刻的政治含义。秦国皇室嬴姓是白帝少昊的后代,刘氏是帝尧的后代,这个大概可以算作是赤帝一系。赤帝子斩白帝子,象征了刘邦要取代秦国的天下。

后来沛县造反了,萧何、曹参虽然名望并不输给刘邦,但怕承担责任,怕死,就一致推举刘邦为领袖。造反后,刘邦实力微弱,投奔了大名顶顶的项梁,成为项氏一族的部下。

项梁死后,刘邦、项籍兵分两路。项籍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一战成名,之后消灭了秦**队的主力,是灭秦战争中的最大功臣。但是刘邦会摘桃子,趁着关中空虚,先入了咸阳。

所以项籍很不满意,摆下鸿门宴,范增说要收拾刘邦,项籍本来同意了。后来心一软,又放过了刘邦。

摘桃子的,有三大历史典型,刘邦之于项籍、朱元璋之于刘福通、***之于***。反秦的战争中,是项籍消灭了秦国的主力部队。反元的战争中,是刘福通吸引了元军的主要火力,消耗元军最多的力量。但是都被刘邦、朱元璋这些躲在后方的人摘了桃子。

灭秦之后,除了傀儡义帝之外,项籍实际上诸侯盟主,司马迁先生把项籍列入本纪中,是承认了项籍的天子地位。

项籍自立为西楚霸王,统领魏、楚故地九郡,都彭城。刘邦被项籍封为汉中王,统领故巴、蜀两国及汉中郡。

秦国的关中部分,被分为三份,封给秦国三位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因为这三位大爷投降了项籍,致使二十万秦军降卒被项籍坑杀,而遭到了秦国百姓的唾弃。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攻关中时,三秦都没有体现出多少的战斗力。

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赵将司马卬为殷王,赵相张耳为常山王,楚之当阳君黥布为九江王,楚之柱国共敖为临江王,燕将臧荼为燕王。立了一堆的将军、大臣为王,分享故主的权力,这是项籍分封失误的主要表现。

赵王歇被转封为代王,番君吴芮被封为衡山王,燕王韩广转封为辽东王。

项籍在天下未定的时候,就处死了义帝,犯下了严重的政治错误。给了刘邦一个搞事的借口。彭城之战,刘邦率领诸侯联军56万,项籍率领收拾完齐国之后的长途奔袭的3万精兵。结果刘邦被杀得除几十人逃走外,全军覆没,雎水被汉军的尸体堵住,断了流。

彭城之战后,刘邦被楚军穷追猛打,发现同车的儿女(惠帝、鲁公主)是个累赘,几次把儿女踢下马车,以减轻马车的负重,让自己更快的逃跑。每次,为刘邦驾车的夏侯婴都停下车把两个孩子捡了回来。刘邦的意图受挫,好多次想连夏侯婴一起杀了。最后,刘邦的运气好,还是有惊无险的逃过了一劫。

萧何从关中发来秦人老弱,刘邦又有了军队。荥阳之战,刘邦在荥阳被项籍围困。听从陈平的计谋,让纪信妆扮成刘邦从东门投降,而刘邦从西方逃走。纪信被项籍识破,活活被烧死。历代中国政府,为了愚民,屡次追封纪信,宋代封“忠祐安汉公”,元代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代封“忠烈侯”。这样百姓们有了榜样,为了光宗耀祖还是其它原因,争相学做纪信式的炮灰。这种典型还有赖宁、向秀丽等等。

但是刘邦是有福的,有韩信为他领兵打胜仗,有彭越为他骚扰楚军后方,有萧何源源不断的为他提供兵源、粮草。在垓下之战,韩信使出四面楚歌之计,指挥汉军一举击败了楚军。这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如果交给刘邦亲自指挥,结果会怎么样呢?可以参考一下彭城之战。

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被打败了。这是一位杯具英雄,我对他即有崇敬,也有厌恶。喜欢他力拔山河的气概,讨厌他过分的杀戮。

刘邦能忍。能忍韩信的拥兵自重,能忍彭越、黥布及其他诸侯的讨价还价,能忍连续战败的屈辱。刘备的百折不回,可能是刘邦这位先祖的遗传。

论文,刘邦文化低下,那首《大风歌》还不知道是不是御用文人写过后,再署上他的名字。刘邦、朱元璋、***的作诗的原创与否,我深刻的怀疑。

论武,收拾一些不听话的小诸侯还可以,一碰到项籍、冒顿这样的真正强敌,就只有吃瘪的份。

刘邦能成功,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在于他识人的本领、用人的器度。张良、萧何、曹参、韩信、彭越、陈平、黥布都是人中龙凤,都能被刘邦所用。

刘邦的识人之能表现在,能准确的知道各个人才所擅长的领域。萧何、曹参在内政方面,张良、陈平在谋略方面,韩信在军事方面,王陵的忠直,周勃的沉稳。要准确的认识这些不同能人的不同才能并不容易。不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才被投放到了不属于他们的地方,以至于一身才学无从施展。

称帝后,陆续平定了临江王驩、燕王臧涂、韩王信的叛乱。

白登之围,因为汉军缺少骑兵,30万汉军被40万匈奴鸣镝之士围困,陈平再出奇计,才得以解围。

兴汉灭楚功劳最大的三个军事统帅韩信、彭越、黥布也直接或间接的被刘邦害死。

现在,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名称,其来源就是刘邦曾经的封号“汉中王”。而汉中郡,又是得名自汉水。很少有中国帝王,像刘邦那样有传奇色彩。朱元璋,也传奇,但是太坏了,连李善长、徐达这些曾经亲如兄弟的淮西旧人也要害死。刘邦是猜忌,但是萧何、曹参、周勃、灌婴、夏侯婴这些从丰沛跟随刘邦起兵的人,都善始善终。李渊、李世民是世袭贵族,有祖先的威望、名声可以借用。刘秀能成功,也是借助了其汉室宗亲的政治号召力。成吉思汗、努儿哈赤也很传奇,但是他们是外国君主,只有从忽必烈、顺治之后才能算是中国皇帝。

……

《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

吕太后,是一个苦难的女人,我对她即同情、又厌恶。

吕太后跟着刘邦吃了不少苦。刘邦四十多岁了,还只是一个小亭长,虽然是个小吏,但是秦法严苛,小吏的福利待遇相当差。吕太后是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嫁给刘邦这个无赖,刘邦不从事生产劳动,吕太后辛苦的操持着家庭。可刘邦呢,贪酒好色,长子齐王刘肥就是不知道和哪个女人生下的。

刘盈是嫡长子,心地善良但是懦弱,刘邦认为他不像自己,好几次想废掉他的太子地位,另立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还是张良为刘盈出谋划策,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

刘盈就是惠帝,他心地仁慈,但是做不好政治人物。吕太后想杀赵王如意,惠帝却想保护他。在长安,惠帝起居饮食都和赵王如意在一起,吕太后没有机会下手。终于,吕太后找到惠帝去打猎的机会,派人药死了还是个孩子的赵王如意,除掉了一个眼中钉。等惠帝回来后,看到的只是赵王如意的尸体。

不喜欢吕太后的原因,是她太毒了。如果有人不相信最毒女人心这句话,请看看吕太后和武则天的例子。我没有歧视女性,我举事实说话。女人如果参与到政治当中,会比男人更狠、更毒。我不是女性公敌,绝大部分的女性是善良的。

ⅰ诛杀功臣,吕太后出力很多。

ⅱ吕太后虐杀情敌戚夫人。杯具的戚夫人,四肢被砍断,眼睛被挖掉,耳朵被烧聋,嘴里被嚾了哑药,人被养在厕所里。吕太后别出心裁,为戚夫人取名叫“人猪”。

ⅲ吕太后不顾善良的惠帝的感受,杀死了惠帝的兄弟赵王如意。又让惠帝参观“人猪”,直接把惠帝吓出了精神病,从此郁郁寡欢而英年早逝。惠帝是间接被吕太后害死的。

至于武则天,为了权力宝座,杀子屠孙,眼都不眨一下,就更不要说了。

但是,吕太后、武则天治国的能力相当出色,是了不起的政治家。

还有一个慈禧,也是狠角色。不过不够吕太后、武则天那么狠。治国能力也大大不如吕、武。

关于吕太后和审食其的关系,就是不伦关系。刘邦不停的拈花惹草,吕太后也没闲着。不然,审食其何德何能可以当上丞相?

惠帝对吕太后和审食其的不伦关系非常痛恨,把审食其抓起来,要杀掉。审食其的朋友朱建就游说惠帝,说审食其是吕太后心爱的男人,如果惠帝杀掉审食其,吕太后有可能连亲儿子也要杀了。惠帝懦弱,一听就软了,把吕食其放了。脏唐臭汉,这个词语不是平白无故的。

审食其在吕太后死后,还是惠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杀了。对于审食其这样吃软饭的男人,我没有任何的同情。

……

《史记卷10-孝文本纪》

刘邦的庶长子刘肥被封为齐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被封为赵王,薄夫人之子刘恆被封为代王,还有刘恢是梁王,刘友是淮阳王,刘长是淮南王,刘建是燕王。刘邦的弟弟刘交被封为楚王(《宋书》说南朝刘裕是刘交的后代),刘邦哥哥的儿子刘濞是吴王。在韩信等都被屠杀了之后,非刘氏的王只剩下了番君吴芮长沙王之子吴臣。

周勃、陈平诛杀了诸吕之后,本来最希望当皇帝的是齐王襄。齐王襄是刘邦长孙,在诛杀诸吕的战争中功劳最大。其次的候选人有淮南王刘长,也有战功。但是最终还是迎立了代王刘恒。周勃等打的算盘是,薄夫人比较厚道,没有强硬的外戚。各位大臣实在是让吕氏一族给搞怕了。

但是后来,周勃还是没有找到好果子吃。还是在文帝朝,有人诬告周勃谋反,周勃被下狱,在狱中受尽了狱吏的污辱。

薄太后是我喜欢的一个女性,低调、仁厚。薄太后不受宠、不争宠,所以吕太后没有想要加害她的意思。

汉文帝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皇帝,遗传到了刘邦和薄太后的不少优点。汉文帝减轻人民的刑罚,让人民休养生息,虽然这些皇帝的目的主要还是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毕竟让天下的百姓受益了。尧、舜、禹只是传说吧?我不能确定。但是信史中存在的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这样类型的皇帝,是最接近尧舜的人物,值得人们的尊敬。汉文帝等爱民的皇帝,是民族英雄。

汉文帝节俭,这在一个皇帝来说,太难得了。后世的,我印象最深的还有隋文帝。

关于道家治国的问题,这里暂时不讲了,以后可能专门提到。

……

《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

酂侯萧何原本是沛县的主吏掾,刘邦还是平民老百姓的时候,萧何就经常帮刘邦。《史记》中记载“何数以吏事护高祖”。这里,说得有些含糊。一般老实巴交的老百姓需要一个官吏去保驾护航吗?我估计可能是刘邦这个无赖,惹事生非,但是素来和萧何、曹参这些小官吏有所勾结,是流氓和保护伞的关系。刘邦当了亭长后,萧何继续经常性的帮刘邦。所以刘邦把萧何当成第一心腹,被封为汉中王后,就委任萧何为丞相的要职。

韩信能够被刘邦重用,也是因为萧何的推荐。萧何月下追韩信给追回来的。

刘邦对上项籍,那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萧何镇国家、抚百姓,始终源源不断的从关中给刘邦输送兵员、粮草。所以后来议功,除了韩信、彭越、黥布等诸侯之外,萧何被评为功劳第一。曹参跟随韩信,攻城野战,立了很多功劳,一身受了七十多处伤。很多武将为曹参鸣不平,刘邦就说出了武将们是功狗,萧何是功人的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但最后也暗算、出卖了韩信。其原因,只可能是为了自保了。其实,即使萧何不这样做,韩信还是会死。一个没有兵权的韩信,并没有太大的威胁。

为了自保,萧何出卖韩信。为了自保,萧何用全部的家产充当军费。为了自保,萧何低价强买民宅数千万。萧何一直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但是,只要刘邦一个怀疑,萧何就下狱。这是一个杯具。萧何哪来的反心?一介文臣,又哪来的造反的能力?被萧何无辜侵害的百姓又何其无辜?权力的魔力会让刘邦、朱元璋这些帝王疯狂,也会使萧何这种功臣变得卑微。说萧何卑微,是因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出卖信任他的韩信,可以侵害他曾经守护的百姓。

萧何采用道家无为之治的方法治国,成效巨大。后来的曹参、汉文帝、汉景帝追随了萧何的治国策略。

……

《史记卷54-曹相国世家》

平阳侯萧何一直和曹参不和,但萧何去世前,惠帝探病,问萧何如果去世,谁来继任丞相。萧何就推荐了与他不和的曹参。曹参继任丞相以后,继续不变的施行萧何的无为的治国政策,就是萧规曹随一词的来源。

曹参,是汉初功臣中少有的文武双全的人物,治国能力、军事能力都是一等一的。

论战功,周勃、樊哙、灌婴等勇将都不如曹参。论治国,曹参也比王陵、陈平这些丞相要高。

作为韩信的主要助手,曹参跟随韩信灭魏、灭赵、灭齐,战功卓著。看来,刘邦对韩信从来不是完全的信任,派心腹曹参去,即是助手,也是监视者。有一度,剻通游说韩信自立为王,与楚、汉三足鼎立,韩信是没有答应。其实,即使答应,军队中是否是跟着韩信走,还是个问题。有灌婴、曹参在韩信的军中,是对韩信最大的牵制。

刘肥被封为齐王后,刘邦任命曹参为齐国这个最大的诸侯国的相国。铲除陈豨、黥布的战役中,曹参都有率领齐**队参战,并立有大功。

曹参的功劳一共有:攻下2个国家,122县;俘虏国王2人,相国3人,将军6人,大莫敖(楚国的卿号)、郡守、司马、候、御史各1人。

曹参当齐相时,就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方法,齐国大治。

萧何有非凡的识人之能。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韩信,一个是曹参。萧何能一针见血的看出他们的能力及擅长的领域。刘邦、韩信都还是落魄时,萧何能慧眼识真珠。

曹参,与萧何同在沛县做小官吏时,很友善。后来和刘邦一起造反后,萧何、曹参文武殊途,嫌隙渐渐产生,此后一直不和。但萧何知道曹参的治国方法和他是相近的,所以极力向惠帝推荐曹参来做接班人。

曹参清静无为,每天很少处理政务,常常喝酒。惠帝以为曹参是以为他年轻,所以轻视他。

两人对话,曹参问:“皇上你和高帝比,哪个更好?”

惠帝回答:“不如先皇。”

曹参又问:“我的理政能力和萧何比,哪个更好?”

惠帝回答:“不如萧何。”

于是曹参就和惠帝说了既然旧的规矩、法制都是好的前提下,就没有必要多做改变,清静无为就好的道理。

曹参之子平阳侯二世曹窋后来担任御史大夫,也是三公之一。曹窋之孙平阳侯四世曹时,娶了景帝的女儿平阳公主为妻,卫青、卫子夫都是他家的家奴,后来曹时死后,卫青显贵起来,平阳公主又改嫁了卫青。曹时与平阳公主的儿子平阳侯五世曹襄,又娶了武帝的女儿卫公主。曹襄与卫公主的儿子平阳侯六世曹宗卷入了巫惑之祸,平阳国被废除。

……

《史记卷55-留侯世家》

留侯张良,其相貌如美女,是汉初功臣中出身最高贵的一个,也是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个。

张良,韩国的王族远支,祖父、父亲都是韩相。张良年青时是韩国的官员,韩国被灭亡之后,张良带着国仇家恨,散尽家财组织恐怖分子,开始针对秦始皇进行暗杀。在博浪沙,张良手下的大力士扔出的大铁椎只砸中秦始皇侍从的车子。计划失败后,张良才改名换姓,使用“张良”的名字,开始流亡天下,后来躲在了下邳。

关于沂水圯桥头遇到所谓的黄石公的事情,被传授《太公兵法》,那是纯粹的传说了。

在下邳,张良继续勾结亡命之徒,项籍的叔父项伯,犯了杀人罪,就跟着张良隐藏。

陈涉造反之后,各地纷纷大乱,景驹自立为王。张良拉起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想去投奔景驹,在路上碰到了当时只有几千人的刘邦。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都能言听计从。张良以前遇到的其他人都不用张良的谋略,张良对刘邦大生知己之感,就不再投奔他人,从此跟着刘邦混了。

刘邦投奔了项梁,张良又游说项梁立韩国的横阳君公子成为韩王。项梁同意了,于是张良让韩国复国成功,张良成为韩国的司徒。

后来,张良跟着刘邦打关中,一路又献计献策,让刘邦攻入了咸阳。

刘邦自从入了秦宫,就被金银财宝、各式美女迷惑了,开始乐不思蜀,不想出宫了。樊哙谏言,无效。还是张良出马,说刘邦贪图享乐是‘助桀为虐’,樊哙的话是‘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刘邦终于醒悟。

然后就是鸿门宴了,没有项伯为了报张良的救命之恩而暗助刘邦,刘邦都要死好几次了。

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后,赏给张良黄金百镒(二十两为一镒),珠二斗,张良全送给了项伯。

刘邦过完蜀道,到了汉中后,又是张良建议刘邦烧掉栈道,让项籍消除对他的猜疑心。

彭城之战,刘邦惨败。张良建议刘邦三项:ⅰ离间黥布与项籍的关系,把黥布拉到反项籍的队伍中来;ⅱ联络彭越和齐王田荣,互相呼应,打击项籍;ⅲ刘邦旗下,只有韩信能堪大用,劝刘邦更加重用韩信。后来,果然,在楚汉争战中,立功最大的,就是韩信、彭越、黥布三个人。

韩信之后灭魏、灭赵、灭齐。刘邦与项籍正交战正酣的时候,韩信派人催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这是拥兵自重的表现,刘邦当场就想翻脸,又是张良劝说刘邦暂时隐忍,先封韩信为齐王,消灭了项籍再说。果然,在垓下之战中,还是靠了韩信的十面埋伏,把项籍消灭的。

灭了项籍之后,刘邦因为自己和主要的功臣都是丰、沛人,想以洛阳为首都,又是张良、刘敬一起游说刘邦把都城定在了长安。

张良辅佐刘邦建立大汉帝国后,就功成身退,几乎是隐居起来。张良、范蠡、介子推、陶潜之类的隐士,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刘邦晚年,偏爱赵王如意,几次想废掉太子盈。又是张良给吕后、太子盈出主意,保住了太子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