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十五)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48

如果在这场斗争中胜利者是太子集团,那么他们对秦王集团的*或许更加残酷。而且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太子与齐王的斗争,说不定国家又会是一场腥风血雨。事实上,就治国而言,李建成还是不如李世民的。唐太宗浴血奋战,在夺取江山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又留下了一个“贞观之治”,这也是后世理解他的原因所在。

唐太宗能够在治国方面成就一番伟业,首先在于他能够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善于纳谏。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唐太宗下制,令今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阁商议国家大事,都要有谏官跟随,遇有不当之处,谏官立刻进谏。在说他之前,我们来看看他的岳父,被有些人称为有雄才伟略的隋炀帝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

隋炀帝曾经很从容对秘书郎虞世南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翻译过来就是:我生性最不喜欢别人提批评意见。如果位高权重的人还希望以此来获取名声,我是很看不惯的。如果是地位低的人进谏,虽然可以稍微宽絮谅解,但最终也不会放过他。对于这一点你是知道的”。说到底,隋炀帝不喜纳谏,根子里的原因还是他自矜其才,太自以为是,总是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所以别人提意见一是多余,二是他们只不过为了自己博取名声。

这有点象项羽“奋其私智”的味道,因此隋炀帝不但失国,而且“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比项羽的档次差远了。

而唐太宗的“从善如流”在历史上则可说是家喻户晓。这也很正常,隋炀帝是他表叔,短短几年间便把一个强盛的大隋朝折腾得面目全非,唐太宗自是时时刻刻行事都不忘以这位岳父为反面教材。

唐太宗善于纳谏,就得有人善于进谏相配合,否则这样的戏就演不下去。他的运气比较好,遇到了一个善于进谏,并把进谏当做终身事业加以笃行修炼的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征。

在历史上,魏征虽然跳槽比较频繁,但难能可贵的是,无论身处何方,他向领导提意见的秉性一直未变。所谓食人之禄,忠人之事,魏征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资治通鉴》上记载了大量这位倔老头向唐太宗进谏的故事,精彩纷呈。所谓忠言逆耳,没人天生就喜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让自己下不了台。唐太宗也是一凡夫俗子,更是一国之君,他既需要臣子们尽心尽力给他办事,也需要臣子们适当的恭维,这一是君王威服天下的需要,也是作为平常人虚荣心的需要。

但魏征不这么认为,他的意识里君主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公仆,无论做什么都要以身作则,以身垂范。政令一出宫门,便牵动千家万户的祸福安危,所以既不能考虑个人的威福,也不能过多的考虑个人的享受和虚荣。唐太宗不是庙里的方丈,而是个性很强烈,感情很丰富的帝王,自然也需要臣子的认可表扬,甚至献媚。这是一个普通人很正常心理需要,可魏老头似乎就是专门来打压这种需要的。所以有时候唐太宗也很生气,会忍不住想发飙。后世有些人看到这些情节就以为揪到了他的小辫子,便说唐太宗也不过如此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