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铿锵音律 故事梗概③
作者:魏义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600

●唐朝官员有严格的品级制度,各级官员的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而俸禄只依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通常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王为正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勋:国公为从一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为正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县公;勋:柱国为从二品。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为正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为从三品。……隋唐五代的官员,按规定到了七十岁是要退休的,称之为“致仕”。三品以上致仕者还享受朔望听朝参,其班列在本品现任官之上,以表尊崇。

唐朝魏姓风云人物:

★魏征,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人。魏征是我国初唐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魏征的直系先人曾祖魏钊、祖魏彦、父魏长贤,加上魏征,被后人誉为“千秋金鉴,三代遗直”。族兄魏收、魏澹,后人魏谟、魏玄同等都是鼎鼎大名的魏氏先人。魏征先为太子李建成东宫僚属,“玄武门事变”后,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开创了中国封建史上辉煌的一页――“贞观之治”。魏征文采飞扬,主持编纂了一部资政大典《群书治要》。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魏征的一生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都堪称楷模。

★魏谟,字申之。魏征之五世孙。唐宣宗宰相。大和7年(833)中进士。先后历仕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帝。唐文宗诏同州刺史、被荐右拾遗。有先祖之风,极善谏。文宗时任起居舍人、谏议大夫、判弘文馆事。武宗登基,受牵连被放逐任汾州刺史。宣宗登帝位,历任给事中、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大学士。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贬四川,出任西川节度使。魏谟去世后,唐天子赠司徒。魏谟为魏氏江西南迁之始祖。

★魏元忠,名真宰,宋城人,庶民出身,初为太学生。先后相武则天(公元684至705年)和唐中宗李显(公元707年),几经沉浮。平定徐敬业之乱时,元忠为监军,表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以平徐敬业功擢司刑,后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独不附二张。狄仁杰死后,魏元忠为相。在周兴、来俊臣得势的时候,他三次被诬陷遭到流放,有一次差点被处死。但始终没有屈服过。魏元忠至中宗时已是三朝元老,更以清严著称。后任陇右道、萧关道、灵武道诸军大使,抵御吐蕃和突厥。景龙4年(公元710年),中宗追赠宰相魏元忠为尚书左仆射,封齐国公。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魏征家族原籍后裔之一,魏玄同曾被封为巨鹿县男。举进士,累转司列大夫。因与上官仪文章属和配流岭外。上元初赦还。工部尚书刘审礼荐玄同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累迁至吏部侍郎。高宗、武周两朝宰相。后魏玄同被周兴诬陷,太后赐死于家。

★魏知古,唐深州陆泽县人。20岁中进士,为著作郎,兼修国史。历任凤阁舍人,卫尉少卿。兼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年(705年),任吏部侍郎,不久升任银青光禄大夫。景云2年任右散骑常侍,同平章事。不久迁户部尚书。知古是睿宗玄宗时期两朝宰相,于开元2年(714年)被姚阴加谗毁,贬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去世后,赠幽州都督,谥忠。

★魏?,于大中5年10月戊辰(《旧唐书》卷一八下《宣宗?》在5月)以?部侍郎判?部“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任宰相,至大中11年2月辛巳,方以?校?部尚?、平章事??西川?度使。文宗喜读史书,读《贞观政要》而仰慕魏徵,下诏寻访到魏徵的后人5世孙魏?,任命为右拾遗,属于对皇帝进谏的言官。

★魏少游,字少游,邢州钜鹿人,以吏干称。《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六记载:天宝末,累迁朔方水陆转运副使。两京平,封钜鹿县侯,迁陕州刺史。王师溃于?,河、洛震骇,少游镇守自若。擢京兆尹。李辅国以其不附己,改卫尉卿。会率群臣马助军,少游与汉中王?持异,帝怒,贬渠州长史。大历2年,为江西观察使,进刑部尚书,改封赵国公。少游四为京兆,虽无赫赫名,然善任人,缘饰规检,有足称者。6年卒,赠太子太师。

★魏敬,字玉珏,名门之后,隋中书令魏潜之女。唐戍闽建漳巾帼英杰魏夫人,史称“魏太母”,俗称魏妈。总章2年,泉潮间发生“蛮獠啸乱”,高宗命归德将军魏妈季子陈政率中原府兵3600名南下平乱。至九龙岭受阻,子陈敏、陈敷率府兵58姓增援。老帅陈敏、陈敷及其子,不服水土,殁于途中。魏妈强抑悲恸,毅然自佩帅印,擒获其酋领苗自成、雷万兴,平定啸乱。

11五代十国宋制考

●唐代灭亡以后,中原地区先后建立过五个封建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东南、南方、西南以及代北之地,先后建立起10个小小的割据政权,合称“十国”。“五代”统治的时间共五十四年(公元907―960年)。五代官制,大体上沿用唐制,中枢机构有三省六部。五代各朝均置节度使,有的节度使以亲王遥领,如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以皇子重美遥领成德军节度使,汉乾?元年(公元948年)以皇弟勋领山南西道节度使;也有宰相遥领的,如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以侍中、监修国史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五代地方官制全采唐制,一般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在重要城市设府,如开封府、河南府、京兆府、大名府等。五代各朝,以“使”名官者很多,如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据《五代会要》记载,其名目达三十种之多。

●十国官制大致也是依仿唐制,其中有的虽然臣服于中原,但在其国内仍然是独立的王朝。其省、台、寺、监等官署基本具备,设官也有同平章事、尚书、侍郎、枢密使、翰林学士及郎官、御史等等。有的在同平章事之外还有丞相等官。如吴国有大丞相,楚、吴、越有左右丞相,吴、南汉有参知政事。吴越有参相府事。大概都是相当于宰相的职称。地方州、县也置刺史、县令,其上也有节度使及团练使、防御使等。

五代魏姓风流人物:

★魏仁浦(911―969),字道济,汲县(今河南卫辉)人。后晋末任枢密院刀笔吏,晋亡随众北迁。后汉初补旧职,时郭威任枢密使,魏仁浦以干练闻,升兵房主事,成为郭威心腹。后周建立,魏仁浦任枢密副承旨,随后又升为承旨。柴荣即位,魏仁浦升任枢密副使。显德6年6月,魏仁浦升任宰相,依前充枢密使。入宋,魏仁浦仍任宰相(集贤相、末相)。乾德2年(964)正月,与首相范质、次相王溥同日罢相,守尚书右仆射。魏仁浦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大宋朝代,一生颇为传奇。开宝5年,子魏咸信取宋太宗之女永庆公主。

●宋代**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谓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主义则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主宰一切。秦汉时代,中央集权制就已经确立起来,但**主义还未至登峰造极的程度。宰相权力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宰相,权力相当大,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到了宋代以后,宰相的权力就越来越小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里。可以说,**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不管本部的职事。

●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宋初的宰相称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沿袭唐代的,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五人。或三相一参,或三相而无一参。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唐代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办公。政事堂先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最后干脆就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虽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名称照旧,但这些与唐代之制已大不相同。首先是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其次是三省的职权已转移。

12宋朝制三省六部

●宋朝官职机构。三省六部◆门下省:又称“左省”。其长官名义上是门下侍中,但很少委任过,实际上有名无职。副长官是门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给事中任“判门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的职权。其属官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中书省:又称“右省”。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实际上也有名无职。副长官为中书侍郎。又另委派一名中书舍人任“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其属官有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等。其属官有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等。中书省的职权是主管郊祀、皇帝册文、州县官考课、斋郎等年满复奏、文官改赐章服、僧道给赐紫衣师号、举人出身及寺观名额等事。◆尚书省:又称“都省”。其长官名义上是尚书令,还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但尚书令从不委任。实际上另外委派诸司三品以上者或学士一员任“权判尚书都省事”。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枢密院是总理全**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或称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或同签书枢密院事。其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负责“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由武官担任。还设编修官,不定员。枢密院“掌兵籍,虎符”,若得皇帝的批准,有调动兵马之权。枢密使的地位略低于宰相,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但宋初不除正员,只作为加官,授予其他官员。

13宋代中枢机构考

●宋代中枢机构的行政、军事、财政、监察这四种大权分得十分清楚,而总之于皇帝。宋朝统治者的这些集权措施,日趋严密,甚至达到“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的程度。诸寺监◆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太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北宋前期,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但大部分已成闲官,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判本寺事”。其中只有大理、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诸监◆宋代先后设置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六监。◆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宦官的高级官称另有内客典使、延福官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等。◆翰林学士。宋代中央的文职机构有翰林学士院,这也是沿袭唐代制度的。唐代有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亲信顾向之官,其地位很重要。◆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宋代的“殿学士”是专门作为高官、宠臣的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