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冯源姬姓
作者:魏义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06

据《通?氏族略?以邑为氏》中说:“冯氏世本姬姓,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城,因氏焉。[手打吧明末小说家。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犹龙,又字耳犹,号翔甫、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为崇祯间贡生,官寿宁(今福建省寿宁县)知县。他通经学,善诗文,尤工小说、词曲。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另有《桂枝儿》、《山歌》、《平妖传》、《新列国志》等;还有修改汤显祖、李玉等传奇剧本多种,汇编《墨憨斋定本传奇》。本人创作有《双雄记》传奇小说;著论有《智囊》、《古今谭概》等多种。

【冯子材】(1818.7.29~1903.9.18)晚清抗法名将。字南干,号萃亭。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

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率众起义,次年投奔天地会领袖刘八,旋受招安,随广西提督向荣尾追太平军至南京城外,积功升至总兵。1862年(清同治元年)擢广西提督,驻军镇江,配合湘军围剿太平军。继在广东、广西、贵州等地镇压农民起义。1869~1879年(清光绪五年)受越南政府邀请和清廷派遣,三次出关镇压退入越南的广西农民起义军和哗变的清军,深悉法国鲸吞越南、进窥祖国南疆之意。1881年,因与当政权要不睦,“称疾”解甲归乡,仍忧心边事。

中法战争爆发后,驻越清军一战即溃。奉命督办广东高、雷、廉、琼等州团练事宜。1884年8月,闻清廷对法宣战,遂上书请战,并召集旧部,募兵18营,号“萃军”,开赴广西前线。次年2月,驻越清军战败逃入关内,溃不成军,法军前锋一度进占镇南关(今友谊关)。

时年近古稀的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被前线各路将领公推主持战事,力撑危局。选择地形险要的关前隘一带为战场,浚深壕、修长墙、筑坚垒,配备较强的策应之师,形成较完整的多层次山地防御阵地。为打乱法军作战部署,领兵出关夜袭越南文渊,诱使法军不待援兵到齐提前发起进攻。当法军攻入关内,指挥诸军死守两翼制高点,并以预备队抄袭敌侧后;危急之时,自己持矛大呼,领兵跃入敌阵肉搏,酣战半日,杀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旋挥师猛追,采用夜战抄袭战法,连克越南文渊、谅山,重伤法军第2旅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于郎甲以南。

战后,奉旨督办钦、廉二州防务,并会办广西一带边防。1896年赴云南提督本任。1903年奉旨会办广西军务,抱病兼程赴桂,卒于军旅。有《军牍集要》传世。

【冯班】(1602~1671)清代诗人。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江苏常熟人。明末诸生,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入清末仕。

冯班为钱谦益弟子,被称为“虞山诗派”的传人之一。论诗反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以为“似是而非,惑人为最”(《严氏纠谬》)。他主张“诗以道性情”,但最后又归结到温柔敦厚。他也主张善于学古,“不善学古者,不讲于古人之美刺,而求之声调气格之间,其似也不似也则未可知,假令一二似之,譬如偶人□狗徒有形象耳”(《马小山停云集序》)。他提倡"隐秀之词","隐者,兴在象外,言尽而意不尽者也;秀者,章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者也"(《钝吟杂录》)。他的论诗主张对反神韵说的赵执信很有影响。冯班作诗,宗法晚唐,于李商隐用力尤深,力求锤炼藻丽。他有一些诗伤离念乱,有一定内容深度,如《杂诗》:“诵君恸哭书,咏君黍离诗,悠悠寸衷事,百岁谁当知"。《兵后经郡齐门故人废园有感》:”雀乱鸦啼燕不回,曲池平后劫成灰。……蔓草江淹何限恨,青枫宋玉有余哀。"又如《临桂伯墓下》、《江南曲》等篇,都寄寓了故国之思。

【冯达文】(1941.5-)广东罗定县人。1960-1965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系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达文近照曾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作、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两所的首任所长,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广东禅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宣部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冯达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哲学与宗教学的教学与研究,撰写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典哲学略述》、《早期中国哲学略论》、《宋明新儒学略论》、《回归自然:道家的主调与变奏》、《中国哲学的本源-本体论》等。主编教育部下达统编教材《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信仰?运思?悟道》等著作多种。

冯氏名人还有唐代有吏部尚书冯宿,工部尚书冯定和谏议大夫冯审。南唐宰相冯延己,江苏扬州人,著名的词人;北宋宰辅冯拯;北宋状元冯京。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明朝户部尚书冯铨、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朝进士冯成修;太平天国领导人冯云山等;近现代有词人冯煦;史学家冯承钧;农学家、棉花专家冯泽芳;诗人、文学评论家冯雪峰;女小说家冯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