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梁姓将军①
作者:魏义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4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梁姓将军:其中中将3人:原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梁从学中将、原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梁必业中将、原成都军区司令员梁兴初中将;少将8人:原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司令部参谋长梁军少将、原昆明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梁天喜少将、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梁中玉少将、原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梁仁芥少将、原总参谋部警备部后勤部部长梁玉振少将、原华北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梁达三少将、原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梁金华少将、原安徽省军区政治委员梁辑卿少将。

开国梁姓中将:3人

①梁从学中将(1903-1973.4.7),安徽省六安县人。

1929年加入中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六安独立第七团班长、排长,红25军第74师222团连政治指导员,红28军第244团副连长、连长、营长,第82师师长,红25军第74师师长,鄂东北独立团副团长,红28军第244团团长,黄岗游击队队长。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游击纵队纵队长,第14团团长,新四军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第2师4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新二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淮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伤员归队处处长,江淮军区副司令员,皖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是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4月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70岁。

②梁必业中将(1916-2002.10.14),江西省吉安县人。

1929年任乡、区儿童团团长,少先队指导员。1930年加入中国**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政治训练队学员、政治部干事,第10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直属政治处俱乐部主任、总支部书记,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教导大队政治教员、直属政治处主任,115师政治组织部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教导团政治委员,一师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38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解放军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0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③梁兴初中将(1913-1985.10.5),江西省吉安县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红一军团第二师二团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营长、副团长,苏鲁豫支队副支队长,东进支队支队长兼第四大队大队长,115师教导第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一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师长,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16师师长,第10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38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代司令员,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85年10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开国梁姓少将:8人

①梁军少将(1918-1977),浙江省杭州市人。

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部干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平汉总队政治处主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太行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部参谋处长,第18兵团司令部参谋处长、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办公厅主任兼作战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副参谋长,高级防空学校训练部部长、副校长,空军高级防空学校校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司令部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7年逝世,终年59岁。

②梁天喜少将(1914-1992.1.16),四川省阆中县人。

1932年参加游击队,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89师266团通讯员,5个月后,升任连政治指导员,1934年调到第89师师部任通讯排长、师政治部干事,1935年调到红30军政治部保卫局任指导员,在战斗中负伤。1936年被分配到红31军通讯营任政治教导员。1937年调到93师279团12连任政治指导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干事,1938年任772团1营政治教导员。在神头岭战斗中负重伤。1939年在一次和顽军作战时,任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特派员,战斗中带伤指挥战斗,表现十分勇敢。后历任太岳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科长,第772团特派员,太岳军区二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21团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0旅30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后勤供给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云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53年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1955年毕业后担任昆明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长达27年。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③梁中玉少将(1918-1980.5.3),山西省岚县人。

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决死队第1总队第3区队排长,游击1团连长。1940年百团大战,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率领本连与日军展开肉搏,一个被他刺倒在地的日本鬼子向他扔了一颗手榴弹,左颞部受了重伤,一根动脉血管被打断。为他做手术的是八路军医疗队着名的德国医生米勒。米勒用中国话说:“同志,没有麻药,就这样做手术,你明白吗?”梁中玉慨然答允,咬紧牙关,双手紧紧攥着石板床的边沿,两腿使劲绷直着浑身的肌肉,像古代自己的山西老乡关云长刮骨疗毒一样,坚持做完了手术。伤愈归队后,团政委李成芳夸奖他:“好样的,真不愧是硬骨头。”后担任25团教导队队长,第25团司令部作战参谋,太岳军区决1旅25团司令部作战教育股股长、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4纵11旅31团参谋长,中原野战军4纵11旅31团团长。梁中玉不仅自己是“硬骨头”,打起仗来也绝不是那种“只愿吃肉,不愿啃骨头”的人,他喜欢打进攻仗、歼灭仗,也敢打阻击仗、牵制仗,以打“啃骨头仗”为荣。淮海战役时,上级利用黄维兵团急进的企图,决计诱敌至浍河以南歼灭,陈赓纵队只以少量部队迟滞黄维兵团前进,纵队主力转移到浍河一线。11旅以27个连在30华里的正面防御黄维兵团12万人。防御的重点是31团防守的南坪集,必须扼守三昼夜。梁中玉在布阵上很有特色:首先是不按照过去的习惯在村落构筑防御工事,而是把阵地推移到南坪集以南200米的田野,以减少敌人炮火杀伤;其次是在正面阵地上,以一个排或两个班为单位,构成可以互相支援的集团工事:再次把右翼阵地伸展到杨庄,把左翼阵地伸展到胡庄,使敌若夺取南坪集,必先夺取左、右翼。同时还以小部分兵力抵近敌人宿营地,迫使敌过早展开。南坪集阻击战打得很激烈,国民党王牌部队18军在炮火、坦克和火焰喷射器的掩护下,分五路同时进攻南坪集,但猛攻不下。敌人不久终于发现了31团主力所在,重点攻击31团6连的阵地,企图突破,以撕开31团的阵地。6连在打退敌人4次进攻后,阵地被突入,敌人离营指挥所只有几十米,离指挥所只有200米了。梁中玉当即将指挥交给团政治委员,抓起两颗手榴弹,带着三个干部,冲到营指挥所指挥白刃格斗,夺回了失去的阵地,迫使敌人停止了正面进攻。由于敌人未能及时攻下南坪集,黄维兵团北上不得,南下不能,最终被围歼。在淮海战役中,获战斗英雄称号。后升任第二野战军第14军40师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军部作战处处长,1950年陈赓代表**中央前往越南,帮助越军组织、实施边界战役,随同陈赓去了越南。回国后,任副师长、师长。1954年到苏联伏龙芝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回国后分配到高等军事学院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军参谋长、副军长,第14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梁中玉的脑子里,还留着百团大战受伤时的两块弹片。1967年12月31日,**接见昆明、云南两级军区在京开会领导干部,梁中玉参加了接见。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0年5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62岁。

④梁仁芥少将(1912-1991.11.8),江西省吉安县人。

1929年加入中国**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梁仁芥的家乡叫陂村位于吉安市东南22公里,为庐陵文化第一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全村为梁姓相传。梁氏奉“耕读为身家之本”,该村出了梁必业、梁兴初中将和梁仁芥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石城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县独立团代政治委员,少共登贤县委书记,懋功独立营政治委员,共青团川康省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红二方面军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教导团政治处副主任、师政治部科长。“七?七”事变后,张仲翰拉起了一支3000多人的津南自卫军,当他得知贺龙率领的120师到达冀中后,主动请求120师派干部帮助他。贺龙派梁仁芥到津南自卫军政治部当主任,后担任358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六地委书记兼晋绥军区第六分区政治委员,1948年张开基任西北野战军3纵独2旅旅长,梁仁芥任独2旅政治委员,率领独2旅参加宜川战役。当时刘戡带了30000人马,到了瓦子前街停下不走了。张开基和梁仁芥商量后,下达命令攻击宜川外围,其中19团攻击太子山,36团攻击外七郎山。为了加强领导,梁仁芥到36团。破晓,36团攻下了外七郎山,迫使刘戡部进至瓦子街任家湾一带,进入我军即设阵地。为了防止刘戡放弃北援,掉头突围,张开基和梁仁芥指挥19团攻进宜川,当敌军慌了手脚,全力反扑之时,张开基和梁仁芥即使将19团撤出战斗。这一攻,逼得刘戡东进,后路被我军切断,败局已定。1949年任第一野战军3军7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政治委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政治委员。回国后,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1957年毕业。后历任军政治委员,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治委员,1969年到1978年任甘肃省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1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⑤梁玉振少将(1903-1984.8.23),江西省宁都县人。

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赣南红军15纵队宣传员,独立第4团连司务长,红6军第2纵队连司务长,红3军8师司令部参谋,瑞金红军学校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彭(湃)杨(殷)步兵学校供给处主任,干部团3科科长,红1军团2师4团供给处主任、军团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粮抹科科长,第3军分区供给处处长,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冀中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部长,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后勤部副部长,总参谋部警备部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8月23因病逝世,享年81岁。

⑥梁达三少将(1912-1985.5.9),江西省瑞金县人。

1931年加入中国**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瑞金县区少先队队长、少共区委书记,红一军团通信队副政治指导员,电台第3分队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电台指导员,晋察冀军第3军分区11大队总支书记、营政治教导员,第10大队政治处主任、大队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第七军分区22团政治委员。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石家庄警备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5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⑦梁金华少将(1913-1962.6.21),湖南省湘阴县人。

1928年加入中国**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6军91师特务连副连长,独立2师特务连连长,红18师54团连长、副营长,湘鄂赣军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特务营营长,短枪队队长,特务大队大队长,参加了湘鄂赣苏区反“围剿”,坚持了南方叁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1团特务队队长、作战参谋、特务营营长,第3支队6团参谋长,第5团参谋长。在一次战斗中腰部被子弹打穿。后担任新四军7师57团团长,皖南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兼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7师20旅旅长,华中野战军6师17旅旅长,华东野战军6纵17师师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副军长。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副军长、军长,率部参加元山防御作战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第一次进攻作战,24军作战7次,毙伤俘敌543人,自身伤亡158人。第二次进攻作战,24军作战20次,毙伤俘敌5821人,自身伤亡2038人。第三次进攻作战,24军作战7次,毙伤俘敌8429人,自身伤亡2687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浙江军区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62年6月21日逝世,终年仅49岁。

⑧梁辑卿少将(1912-1977.2.7),原名梁世端,山东省莱阳县(今市)人。

1931年入省立掖县第9中学读书,参加本校学生运动。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掖县第9中学党支部书记。1935年中学毕业,任莱阳东南乡区委书记。1936年莱阳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到济南找到党组织,被派到德州、博平做地下工作。1937年任莱阳县大队副大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奉命组建昌邑、潍县中心县委,任县委书记,坚持了敌区斗争。1940年任**东海地委书记兼5大队政治委员兼军分区政治委员。1942年日军大扫荡,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和梁辑卿率领部队转移到外线,配合胶东主力部队粉碎了扫荡,扩大了根据地,使东海根据地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时期,率东海叁个主力团攻克烟台、威海。1947年任胶东军区7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13纵39师政治委员。所在的39师被评为“执行政策的模范”。参加了潍县、兖州、济南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9师政治委员,1951年任华东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1954年任华东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1961年任第27军政委,1964年任江苏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鲁将军传》称他“在文革初期,说过错话,办过错事”。1970年任安徽省军区政治委员,后兼任安徽省委书记。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2月7日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