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后周大宋两朝代枢密使宰相――魏仁浦
作者:魏义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512

魏仁浦(911―969),字道济,汲县(今河南卫辉)人。后晋末任枢密院刀笔吏,晋亡随众北迁。后汉初补旧职,时郭威任枢密使,魏仁浦以干练闻,升兵房主事,成为郭威心腹。后周建立,魏仁浦任枢密副承旨,随后又升为承旨。柴荣即位,魏仁浦升任枢密副使。显德6年6月,魏仁浦升任宰相,依前充枢密使。入宋,魏仁浦仍任宰相(集贤相、末相)。乾德2年(964)正月,与首相范质、次相王溥同日罢相,守尚书右仆射。魏仁浦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大宋朝代,一生颇为传奇。开宝5年,子魏咸信取宋太宗之女永庆公主。

魏仁浦(911―969),字道济,汲县(今河南卫辉)人。

后晋末任枢密院刀笔吏,晋亡随众北迁,逃归,后汉初补旧职,时郭威任枢密使,魏仁浦以干练闻,升兵房主事,成为郭威心腹。

乾?3年(950)4月,郭威以枢密使任邺都留守,魏仁浦从行。

同年11月,后汉隐帝密诏李弘义、郭崇杀王殷、郭威,李弘义以密诏告王殷,王殷与李弘义遣使将密诏给郭威,郭威即“召枢密使院吏魏仁浦谋于卧内”,“仁浦曰:公有大功于朝廷,握强兵临重镇,以谗见疑,岂可坐而待死”,“教威倒用留守司印”,重写诏书,申言隐帝要郭威诛杀诸将校以激怒部属。

后周建立,魏仁浦任枢密副承旨,随后又升为承旨。后周太祖郭威临死前,对兵变时建功的魏仁浦特向柴荣嘱咐:“魏仁浦勿使离枢密院。”

显德元年正月,柴荣即位,魏仁浦升任枢密副使。

同年3月,世宗亲征抗击北汉,魏仁浦从征,高平之战,后周军阵东已溃败,魏“仁浦劝世宗出阵西殊死战”,因而击败北汉军。

同年7月,魏仁浦升任枢密使。

显德6年6月,魏仁浦升任宰相,依前充枢密使,“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世宗说:“自古用文武才略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资治通鉴》称魏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虽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忝”。

入宋,魏仁浦仍任宰相(集贤相、末相),但解除所兼枢密使,一再以疾乞免相,不许,乾德2年(964)正月,与首相范质、次相王溥同日罢相,守尚书右仆射。

开宝2年(969)赵匡胤亲征北汉,魏仁浦从行,以疾回,病死,终年59岁,后谥宣懿。

开宝5年,子魏咸信取宋太宗之女永庆公主。

魏仁浦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大宋朝代,一生颇为传奇。宋史列传第八载: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会契丹主殂于真定,仁浦得脱归。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谨厚,善书计,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重威遣骑追之,不及。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

时周祖掌枢密,召仁浦问阙下兵数,仁浦悉能记之,手疏六万人。周祖喜曰:“天下事不足忧也。”迁兵房主事,从周祖镇邺。

乾佑末,隐帝用武德使李邺等谋,诛大臣杨?、史弘肇等,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继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曰:“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周祖纳其言,倒用留守印,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俄迁右羽林将军,充承旨。

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簿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广顺末,太原刘崇寇晋州,仁浦居母丧,而宅迩宫城,周祖步登宽仁门,密遣小黄门召仁浦计事。明日,起复卓职。周祖大渐,谓世宗曰:“李洪义长兴节镇,魏仁浦无遣违禁密。”

世宗即位,授右监门卫大将军、枢密副使。从征高平,周师不利,东偏已溃,仁浦劝世宗出阵西殊死战,遂克之。师还,拜检校太保、枢密使。故事,惟宰相生辰赐器币鞍马,世宗特以赐仁浦。从平寿春,加检校太傅,进爵邑,迁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世宗欲命仁浦为禁止,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曰:“古人为宰禁止者,尽由科第耶?”遂决意用之。恭帝嗣位,加刑部尚书。

宋初,进位右仆射,以疾在告。太祖幸其第,赐黄金器二百两、钱二百万。再上表乞骸骨,不许。乾德初,罢宁本官。开宝二年春宴,太祖笑谓仁浦曰:“何不劝我一杯酒?”仁浦奉觞上寿,帝密谓之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宴罢,就第,复赐上尊酒十石、御膳羊百口。从征太原,中途遇疾。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赠侍中。

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汉乾佑中,有郑元昭者,开封浚仪人,为安邑、解县两池榷盐使,迁解州刺史。会诏以仁浦妇翁李温玉为榷盐使管两池,元昭不得专其利。仁浦方为枢密院主事,元昭意仁浦必庇温玉,会李守贞以河中叛,温玉子在城中,元昭即系温玉以变闻。时周祖总枢务,知其有间,置而不问。显德中,仁浦为枢密院,元昭水自安。及代归阙,道洛都,以情告仁浦弟仁涤,仁涤曰:“公第去,可无忧。我兄素宽仁有度,虽公事不欲伤于人,岂念私隙乎?”元昭至京师,仁浦果不介意,白周祖授元昭庆州刺史。汉陷帝宠作坊使买延徽,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改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赵匡胤以大宋王朝取代后周,从历史发展上说,既是必然的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结束了五代时期混乱争斗的局面,使得中原地区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百姓得以从频仍的战火兵燹中解脱出来,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

以范质为昭文相、王溥为史馆相、魏仁浦为集贤相,三相并设,而不设副宰相。上述3人皆后周旧臣,太祖对他们自然有防范心理。同年又以心腹赵普为枢密副使,2年后迁枢密使,朝廷大政实际上操纵在太祖和赵普等人手中。枢密院作为宋家天子控制和调动军队的核心机构,魏仁浦以文职官员进入宋太祖枢密院任枢密使,其组织内部便明显地存在着“以文驭武”方针的烙印。

后周的枢密院长官中,仍以王朝创建期的元从功臣为多。世宗时,郑仁诲、魏仁浦、王朴、吴廷祚先后担任枢密使,或太祖旧臣,或世宗故吏。

与宋初数年中书门下班子大体未动形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对枢密院长官次第渐进的调整。周世宗临终前特地安排“参知枢密院事”的宰相范质、王溥,赵宋开国即不再参知枢密院事。留任的两位枢密使,魏仁浦兼任,吴廷祚专任。

《涑水记闻》卷1载:“太祖初登极时,杜太后尚康宁,常与上议军国事,犹呼赵普为书记。尝抚劳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太祖宠待赵韩王如左右手。”军国大事,大都是太祖与赵普等商议而定。

宋代制度也大都是赵普创立,《容斋随笔》卷七称:“赵韩王佐艺祖,监方镇之势,削支郡以损其强,置转运、通判使掌钱谷以夺其富,参名京官知州事以分其党,禄诸大功臣于环卫而不付以兵,收天下骁锐于殿岩而不使外重。建法立制,审官用人,一切施为,至于今是赖。”这时候,中央机构的运作还不是一种正常态,宰相们并没有总文武之大政,只是起处理一般政务的辅助作用。换句话说,赵普等此时所发挥的则是类似宰相的作用,而范质等人所起的作用则类似副宰相。

宰相制度的健全,是太祖开国4年之后的事情。乾德2年(964)正月,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并罢,完成了从后周到赵宋的宰相人选过渡期。同月,赵普拜相,“上视若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宋史?赵普传》)一直到开宝6年(973)8月,太祖对赵普信任有加,中书只有赵普独相,这段时间持续将近10年。

赵匡胤心里总觉得有些对不起石守信等人。石守信、王审琦(包括高怀德等)等人为赵匡胤最终能够君临天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在赵普的建议下,赵匡胤一招“杯酒释兵权”使得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显赫全无。

范质、王溥和魏仁浦3人虽然称不上是大宋的开国功臣,但在赵匡胤建宋之初,也为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了许多功不可没的事情,而最终,赵匡胤却以年事已高为借口,让范质等人告老还乡了。所以,赵匡胤就想对石守信等人做些补偿。恰好,石守信、王审琦和魏仁浦3人在来汴梁的时候,分别把自己的儿子石保吉、王承衍、魏咸信也带了来。赵匡胤就灵机一动,当即决定把自己的3个女儿分别下嫁给石守信、王审琦和魏仁浦的儿子。

对赵匡胤的这个决定,石守信和魏仁浦了无意见,因为他们的儿子尚未婚娶,能成为皇亲国戚自然不是一件坏事。